硬膜外分娩镇痛所致产时发热的研究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地塞米松在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中的应用研究

地塞米松在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中的应用研究

地塞米松在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中的应用研究耿娟,周晓娟,周丹丹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在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接诊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两组产妇均进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术,研究组产妇给予硬膜外首剂(0.1%的罗哌卡因和0.5μg/mL 的舒芬太尼10mL)及5mg 的地塞米松,对照组产妇给予硬膜外首剂(0.1%的罗哌卡因和0.5μg/mL 的舒芬太尼10mL)及同剂量生理盐水。

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h 、3h 、5h 、胎儿娩出时、分娩2h 后的体温情况;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3h 、分娩后5h 的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0(IL -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视觉模拟(V AS)评分;比较两组新生儿分娩1min 、5min 时阿氏(Apgar)评分;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中转剖宫产情况。

结果镇痛前、镇痛后1h ,两组产妇的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镇痛后3h 、镇痛后5h 、胎儿娩出时、分娩2h 后,研究组产妇的体温分别为(36.9±0.6)℃、(37.0±0.5)℃、(37.1±0.6)℃、(36.5±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7)℃、(37.7±0.8)℃、(37.8±0.9)℃、(37.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前,两组产妇的IL -6、IL -10、TNF -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镇痛后3h ,两组产妇的IL -6、IL -10、TNF -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分别为(16.2±3.2)pg/mL 、(14.4±3.1)pg/mL 、(0.51±0.21)pg/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3.6)pg/mL 、(17.7±3.3)pg/mL 、(0.81±0.30)pg/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分娩5h 后,两组产妇的IL -6、IL -10、TNF -α水平均恢复正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V AS 评分分别为(1.87±0.75)分、(3.77±0.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2±1.43)分、(5.98±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分娩1min 、5min 时的Apgar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中转剖宫产率分别为3.0%,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2018年11月C第5卷/第33期Nov. C. 2018 Vol.5, No.33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81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邱 凤(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房,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 对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在产妇产间发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60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对产妇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产妇接受自然分娩,不进行任何镇痛治疗;研究组产妇则接受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分娩结束后,对两组产妇的发热情况、疼痛程度评分进行对比。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的疼痛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产妇,而研究组产妇的体温则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目前研究显示,对产妇采取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在有效减轻产妇的疼痛程度时,也会导致产妇的体温出现增高,因此在产妇的生产工作中,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强化。

【关键词】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产间发热;护理;疼痛【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33.81.02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60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对产妇进行分组,其中40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8.13±3.47)岁,而500例研究组产妇,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7.56±3.52)岁。

对本次研究中产妇的年龄、身高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其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一般方法对40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自然分娩,不进行任何镇痛治疗。

对500例研究组产妇采取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宫口开至2~3 cm后,麻醉师进行对产妇的硬膜外穿刺,于其背部对硬膜外导管进行固定,采取试验剂量法,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

(13. 09 ± 2. 76)× 109 / L]、中性粒细胞比率[(83. 4 ) ± 3. 7 % vs. (81. 7 ± 4. 9)% ]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比率(12. 3%
vs. 0. 0% )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未发热产妇相比,发热产妇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率增加
(91. 2% vs. 60. 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产妇入产房时的体温、产前和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
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1 min 及5 min Apgar 评分、胎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及新生儿抗生素
使用率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观察时长[(689. 75 ) ± 254. 00 min vs. (392. 07 ) ± 227. 95
·218·
,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Vol. 19 No. 2 Jan. 2020
4 结论
[4] 赵岭,吴景艳,任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
颈动脉体瘤与颈部神经鞘瘤的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 中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特征,在临床表现不够典型的情况 下,可以根据血流信号、分叉角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 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有利于两种肿瘤的准确、快速
结果 除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的孕周略大于对照组[(39. 34 )周 ± 0. 96 vs. (38. 83 ± 1. 41)周]外,两组产妇的年龄、
合并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的破膜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使用安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明显延长[(505. 32 ± 200. ) 15 min vs. (334. 73 ± 146. 96)min],催产素使用率明显增高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摘要】目的本文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方法对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产科临产的100例产妇进行研究分析,把100例产妇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为研究组,乙组为参照组)甲组对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乙组实施非镇痛分娩,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体温和产时是否发热情况。

结果甲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较长,催产素使用率较高,产程中体温略高,发热率、接受感染排查和抗生素治疗比例增加,产后一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增加。

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

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增高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增加产时发热率,但发热现象未表明与感染有关。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胎膜早破;产妇;体温;产时发热率;产时发热会造成胎儿心率异常、产程时间长、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造成产时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与宫腔感染、普通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等因素相关[1]。

硬膜外分娩镇痛也是引起产妇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热原因与感染无关,本文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如下[2]。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对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产科临产的100例产妇进行研究分析,把100例产妇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产妇50例,产妇平均年龄在(28.67±2.35)岁,产妇平均体重为(67.35±4.01)公斤。

乙组产妇50例,产妇平均年龄在(28.34±2.04)岁,产妇平均体重为(67.87±4.56)公斤。

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经检验无异(P>0.05),故可以对比。

纳入标准: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孕龄大于37周,头胎,胎膜早破[3]。

排除标准:精神能力障碍者。

1.2方法乙组实施非镇痛分娩:产程中不给予镇痛药物,产程中正常饮食,并密切关注产妇情况[4]。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硬膜外麻醉作为一种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妇产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硬膜外麻醉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有效的镇痛可以减轻疼痛感受,缩短产程时间,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因此,硬膜外麻醉作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育过程的重视,对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验和统计分析,不断探索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因此,对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将更加有助于揭示其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是一种在产程中为减轻分娩过程中疼痛而使用的麻醉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硬膜外麻醉在产科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评估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通过观察硬膜外麻醉对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缓解效果,分析其镇痛效果的优劣及影响因素。

2. 探讨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安全性:研究硬膜外麻醉在产程中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其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

3. 研究硬膜外麻醉在不同适应症下的应用效果:比较硬膜外麻醉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在各种情况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1.3 研究意义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是一种常见的产前疼痛管理方法,对于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提高产妇生产体验、降低分娩期间的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可以有效减轻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提高产后恢复质量,减少分娩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分娩镇痛的并发症风险。

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分娩镇痛方法。

研究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前景、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有助于完善该技术,提高其临床效果,更好地满足产妇和医护人员的需求。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发热的危险因素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发热的危险因素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雷晓琳① 【摘要】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发热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125例产妇。

所有产妇均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并进行分组,收集基线资料。

统计分组情况,对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发热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64例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发热,纳入发热组,61例产妇未发热纳入对照组。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组入院时体重指数(BMI)高于对照组,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产程、分娩镇痛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阴道检查次数多于对照组,羊水污染、缩宫素使用、持续硬膜外镇痛用药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BMI高、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长、产程长、阴道检查次数多、分娩镇痛时间长、有羊水污染、使用缩宫素、持续硬膜外镇痛均是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发热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时产妇出现发热的危险因素众多,包含入院时BMI高、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长、产程长等,临床需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尽早施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此使发热概率最小化。

【关键词】 分娩镇痛 影响因素 抑郁 焦虑 doi:10.14033/ki.cfmr.2022.30.00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2)30-0022-05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Fever during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LEI Xiaoli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2, 20(30): 22-2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fever during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Method: A total of 125 parturients who underwent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in Ningde C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19 to October 2021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rturients were given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and were grouped, and the baseline data was collected. The grouping condition was count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ever during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were analyzed by single factor and multiple factors. Result: Sixty-four parturients with fever during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were included in the fever group, and 61 parturients without fever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at admission of the fever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ime from rupture of fetal membrane to the end of labor, labor process and labor analgesia time were long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vaginal examinations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roportions of amniotic fluid pollution, Oxytocin application and continuous epidural analgesi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high BMI at admission, long time from rupture of fetal membrane to the end of labor, long labor process, more vaginal examinations times, long labor analgesia time, amniotic fluid pollution, Oxytocin application and continuous epidural analgesia were all risk factors for the produce of fever during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P<0.05). Conclusion: During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there are many risk factors for maternal fever, including high BMI at admission, long time from rupture of fetal membrane to the end of labor, long labor process, etc.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isk factors in clinic, so as to minimize the probability of fever. [Key words] Labor analgesia Influencing factors Depression Anxiety First-author’s address: Ningde C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 China 分娩为自然的生理过程,而疼痛是分娩期间无法避免的情况[1-2]。

211155428_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11155428_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志,2020,19(12):1208-1213.[11]Zhou X,Zhao JL,Ge LK,et parison of microscopical and en-doscopic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under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J].J Xinxiang Med Coll,2022,39(6):537-543..周祥,赵锦丽,葛立可,等.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和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2,39(6):537-543.[12]Li Y ,Shi HW,Wang YZ,et al.Application of synchronous videomonitoring of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in surgery for hemifacial spasm [J].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2021,26(1):15-19.李洋,史皓威,王银占,等.同步视频监测侧方扩散反应在面肌痉挛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1,26(1):15-19.[13]Chen AB,Jiang XF,He F,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ing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nd treatment outcome after surgery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9,46(1):21-25.陈奥博,姜晓峰,何芳,等.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关系探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46(1):21-25.[14]Gong DS,Cui Y ,Yue SY .Application of multibranch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monitoring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J].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20,20(11):987-992.宫达森,崔云,岳树源.多支肌肉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0,20(11):987-992.(收稿日期:2022-07-22)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王伟华,朱艳,滕薇宝鸡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陕西宝鸡721000【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期间发热现象与产程的影响

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期间发热现象与产程的影响

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期间发热现象与产程的影响作者:万小妮唐瑜郑笑珠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15期【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期间发热现象与产程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中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08例初产妇,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月至2020年6月,按照不同的分娩镇痛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4例,参照组为自然分娩,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研究组分娩方式为连续硬膜下分娩镇痛。

观察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的鼓膜温度、不同时间疼痛程度以及产程时间与产后出血量等相关情况。

结果:两组产妇生产过程中,前4h前,鼓膜温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h后参照组鼓膜温度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明显低于研究组(P【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分娩期间;发热;产程[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5-0080-02分娩是大部分女性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之一,但分娩所带来的疼痛程却使诸多产妇无法承受,从而使产妇在面临分娩的时候对自然分娩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最后选择对母婴健康不利的剖宫产方式进行分娩[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以及生育文明的进程,减轻分娩疼痛、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感、降低剖宫产率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方式,越来越受医务人员和产妇的喜爱。

但是,随着硬膜外分娩镇痛技术的广泛应用,产妇在分娩期间发生发热现象几率增高,而产间发热可能会对妊娠结局造成不良影响,引起了临床产科与麻醉科的关注。

因此,本文主要将2019年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技术后,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08例初产妇,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月至2020年6月,按照不同的分娩镇痛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4例,参照组为自然分娩,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31±2.6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40.21±0.39)周。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清IL-6、IL-10水平的变化与意义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清IL-6、IL-10水平的变化与意义

2020 年第 4 卷第 24 期2020 V d 1.4 No.24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 □预防保健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清IL-6、IL-10水平的变化与意义郑燕敏打吴丛山2(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1.妇产科;2.检验科,江苏连云港222100)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清白介素-6 (IL-6)及白介素-10 (IL-10)水平的变化与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 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80例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体温〉37.5 °C 共40例,作为发热组,体温<37.5 C 共40例,作为为未发热组。

比较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前30 min 、分娩镇痛后2 h 及分娩后24、48、72 h 的血清IL-6与IL-10水平;分析发热组产妇血清IL-6、IL-10水平与硬膜外镇痛产生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分娩镇痛前30 min 比,两组产妇 分娩镇痛后2 h 至分娩后48 h 血清IL-6、IL-10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未发热组产妇血清IL-6水平低于发热组,未发热组产妇血清IL-10水平高于发热组;发热组硬膜外持续给药、镇痛时间>6 h 、产程>8 h 、阴道检查次数>7次的产妇血清IL-6水平较高,而血清IL-10水平较低(均P V0.05)。

结论硬膜外分娩产妇产间发热与血清IL-6升高、血清IL-10水平降低有关,对产妇进行硬膜外镇痛时,降低产妇的产间发热,需要考虑使用合理的给药方式,对产间发热高危人群应加强体温监控、缩短产程、减少阴道检查次数。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白介素-6;白介素-10;镇痛;产间发热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0.24.0096.03分娩是产妇的自然生理过程,因生理疼痛,临床上多 采取合理的麻醉方式进行镇痛治疗。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中IL-6水平升高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中IL-6水平升高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中IL-6水平升高王一男;徐铭军【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下导致产妇产间发热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收集硬膜外分娩镇痛并伴随产间发热(fever)、未伴随产间发热(nonfever)以及对照(control)产妇的外周血和脐带血;ELISA检测血清IL-6水平;提取全血RNA,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46b、miR-124和miR-21的表达水平;使用miR-146b模拟物(miRNA mimic)转染293T细胞,通过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检测miRNA对IL-6的靶向作用;Western blot检测miRNA对炎性通路的调节作用.结果 Fever组外周血和脐带血中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miR-146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miR-146b mimic可以靶向抑制IL-6的表达,以及IL-6/Stat3炎性信号通路的活性.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妇产间发热现象与IL-6水平升高相关,并可能介由miR-146b的调控而产生.【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8(038)012【总页数】5页(P1713-1717)【关键词】分娩镇痛;miRNA;IL-6;炎性反应【作者】王一男;徐铭军【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 北京 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 北京 10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分娩疼痛是生理及心理相互交织的过程,过度疼痛对母胎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麻醉技术的发展,分娩镇痛已被越来越多的孕产妇认识和接受。

椎管内阻滞是目前最有效且对母婴影响最小的分娩镇痛方式。

椎管内阻滞包括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algesia, CSE)[1-2]。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发热的影响及护理体会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发热的影响及护理体会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发热的影响及护理体会发布时间:2022-12-12T08:14:53.72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4期作者:吴科佳[导读] 目的:探究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发热的影响及护理吴科佳乐山市妇幼保健院 614000摘要:目的:探究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发热的影响及护理。

方法:选取产妇总计150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A组和实验B组。

实验A组产妇采用自然分娩,并且无止痛手段;实验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

比较两组产妇的体温,。

比较两组产妇的V AS得分,V AS 即为疼痛度评分,得分越大则患者的疼痛越强。

调查产妇的满意度,其选项主要有态度、专业度、细心度、分娩管理、沟通。

满意度与得分成正比,态度共25分,专业度共20分,细心度共15分,分娩管理共20分,沟通共20分。

结果:两组产妇的初始温度,1小时,3小时以及8小时的体温无差别。

在5小时和7小时,实验B组产妇的体温高于实验A组产妇的体温。

实验A组产妇的V AS得分大于实验B组。

实验A组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态度、专业度、细心度、分娩管理、沟通满意度评分低于实验B组。

结论: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具有较大的止痛作用,但是会使得产妇的体温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产妇的发热问题,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

关键词: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发热;影响由于产妇在分娩时会受到极大的痛苦,因此无痛分娩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使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用于无痛分娩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使用此种方式镇痛会使得产妇出现不良反应,即发热,并且其不利于镇痛效果[1]。

为了探究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发热的影响及护理,特此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随机选取2022年3月和4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产妇总计150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A组和实验B组,每组各为75例。

实验A组采用自然分娩,无止痛药物,产妇年龄在24岁到36岁之间,平均年龄(27.94±2.47)岁,孕周36~40周,平均(38.94±1.47)周。

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自然分娩产间发热和新生儿的影响

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自然分娩产间发热和新生儿的影响

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自然分娩产间发热和新生儿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期间发热与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8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40例,未实施分娩镇痛,研究组40例,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分析两组产妇的产时发热状况和发生胎儿宫内窘迫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观察比较结果。

结果:研究组产妇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产妇的产时发热情况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进入产程的产妇,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降低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风险,值得推广。

但易出现产妇产时发热,需加以重视。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发热;新生儿[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pidural laboranalgesia on Parturients and newborns. Methods: 80 primiparas who delivered naturall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may 2021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40 case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didnot implement labor analgesia, and 40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implemented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The intrapartum fever, fetal distress and neonatal asphyxi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the resul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fetal distress and neonatal asphyxia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The difference was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intrapartum fever in the study group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can reduce the risk of fetal distress andneonatal asphyxia. However, it is prone to maternal fever during delivery, which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Key words 】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Maternal; Fever; The newborn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妇对分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分娩镇痛的过程中孕妇体温升高的综述

分娩镇痛的过程中孕妇体温升高的综述

分娩镇痛的过程中孕妇体温升高的综述摘要:伴随无痛分娩理念的广泛普及,较多医院已开展此项工作,例如: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等,但在分娩镇痛期间因感染性的炎症、体温调节等因素孕妇会出现体温上升的情况。

因此应对分娩镇痛期间孕妇体温上升的原因进行分析,且实施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使母婴结局得到改善。

关键词:分娩镇痛;孕妇;体温升高前言:分娩期间因剧烈疼痛会使孕妇出现神经生理学改变,会使得母婴代谢与机能发生变化,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

当前,临床上在产妇分娩期间,为使其疼痛感降低,在确保母婴安全基础上,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等分娩镇痛法,引导产妇分娩,可通过对药物浓度与种类灵活调整的方式为产妇进行分娩镇痛[1]。

但孕妇在分娩镇痛期间易出现体温上升的情况,以下对分娩镇痛期间孕妇体温升高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1、分娩镇痛期间孕妇体温升高的原因1.1感染性炎症反应采用硬膜外等分娩镇痛法可能使产程延长,产程的延长会使得阴道检查的次数增多,使得感染微生物上行的概率增加,使得绒毛膜羊膜炎发生风险升高,从而使孕妇因感染而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

分娩镇痛与胎盘感染为孕妇分娩期间体温升高的独立危险性因素。

这说明分娩镇痛不会使感染发生,但为产时体温升高的独立因素。

因为在各类研究当中一直缺少微生物学依据,所以原发性的感染可能不是分娩镇痛期间体温升高的生理机制。

分娩镇痛期间体温升高可能为多种因素间互相干扰与作用一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1.2母体体温调节发生紊乱母体的体温调节发生紊乱的情况,是引起产时体温升高的一个关键原因。

体温调节因素涉及到的内容有环境温度、散热受损,以及产热的增加。

有研究指出[2]母体体温升高是因为在分娩的期间内,有着较高的环境温度,而且对体热的散发而言极为不利,但是这也并无法解释选择硬膜外镇痛与否的产妇之间的差异。

此外,在正常分娩的过程当中,产妇通过骨骼肌运动、子宫收缩等因素出汗而蒸发散热,继而确保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体温。

硬膜外阻滞之后,阻滞平面以下的区域出现血管扩张,以上的血管呈现出代偿,且收缩的状态,散热不断减少。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陈晨;钱夏丽;于建海;刘皓昕;李彩娟;崔晓花【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24(38)3【摘要】目的:构建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ERMF)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妇产医院产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7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诊断为ERMF分为ERMF组(n=148)与非ERMF组(n=632)。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RMF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与拟合优度。

选取2022年8月—10月住院的170名产妇作为模型的验证组,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建模组ERMF发生率为19.0%,验证组ERMF发生率20.6%。

阴道指检次数、缩宫素使用、产程、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是ERMF的独立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灵敏度为0.912,特异度为0.796,约登指数为0.888。

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灵敏度为0.886,特异度为0.785。

结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对于识别高危ERMF产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ERMF风险。

【总页数】6页(P426-431)【作者】陈晨;钱夏丽;于建海;刘皓昕;李彩娟;崔晓花【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相关文献】1.右美托咪定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2.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清IL-6、IL-10水平的变化与意义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研究4.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5.硬膜外镇痛对产时发热的影响及发热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研究进展

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研究进展

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研究进展
周子瑜;徐世琴;沈晓凤
【期刊名称】《现代妇产科进展》
【年(卷),期】2022(31)11
【摘要】产时发热是产妇在分娩期间出现体温过高的异常表现。

目前产时发热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可能原因包括感染性炎症及非感染性炎症等。

其中硬膜外镇痛是诱导产时发热的可能因素之一,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可能与麻醉药物、硬膜外穿刺技术及体温中枢调节等相关。

产时发热会引发母婴不良的结局,如器械助产及剖宫产率增高、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降低等。

因此,加强对产时发热的认知与研究,针对性地对产妇进行诊治,可改善母婴结局。

【总页数】3页(P878-880)
【作者】周子瑜;徐世琴;沈晓凤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
【相关文献】
1.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研究进展
2.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影响因素分析
3.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
4.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研究进展
5.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硬膜外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硬膜外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硬膜外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产时发热的影响张小敏【期刊名称】《浙江实用医学》【年(卷),期】2021(26)2【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

方法选择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2020年6月要求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400例,其中19例因中途转剖宫产不能继续观察而剔除,余381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192例,罗哌卡因组189例。

罗哌卡因组采用0.1%罗哌卡因分娩镇痛,舒芬太尼组在罗哌卡因组基础上加用0.5μg/mL舒芬太尼分娩镇痛,记录镇痛前及镇痛后1、2、3、4小时及宫口开全时的产妇体温、疼痛强度(VAS评分)、血压和心率,并记录各产程时间、分娩结局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

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4小时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硬膜外镇痛后2小时到宫口开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罗哌卡因组(P<0.05);两组各产程时间、分娩结局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舒芬太尼能增强镇痛效果并降低产妇产时发热的发生率。

【总页数】4页(P119-121)【作者】张小敏【作者单位】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3【相关文献】1.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及产时发热影响的回顾性分析2.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产时发热影响的回顾性分析3.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影响因素分析4.椎管内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5.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研究现状

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研究现状

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研究现状
赵娜;徐铭军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18(53)12
【摘要】1研究背景我国研究者新近发表在JAMA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显
示,2008至2014年间,中国共有超过1亿新生儿出生^[1]。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几年将迎来新一轮生育高峰,母婴保健、围产期安全管理以及提供更好的围产期医疗服务一直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总页数】4页(P1308-1311)
【作者】赵娜;徐铭军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怀柔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4+2
【相关文献】
1.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研究进展 [J], 江松妙;石碧明
2.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影响 [J], 陈伟业;李宗存;席四平;张立贤
3.硫酸镁对子痫前期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影响 [J], 陈伟业;李宗存;席四平;张立贤
4.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的机制研究进展 [J], 李霞;田黎丽;魏新川
5.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影响因素分析 [J], 梅洪梁;谢菡;张海霞;葛卫红;戴毅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对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一些基本知识和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是指通过向硬膜外间隙注入镇痛药物,达到对宫颈扩张疼痛的有效控制。

其优点是镇痛效果迅速显著,药物作用时间长,对产妇和胎儿影响小,可有效降低产妇的心理紧张感和疼痛感,提高分娩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

缺点是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药物用量和注射位置,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表明,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首先,硬膜外镇痛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分娩期疼痛,病人对其镇痛效果满意度较高。

其次,硬膜外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可有效降低产妇和胎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也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技术难度较高,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硬膜外镇痛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如低血压、头痛、呼吸抑制等,需要注意产妇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观察,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尤其适用于分娩期疼痛控制。

虽然其应用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风险,但只要操作规范、用药安全,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止痛和保护母婴健康的效果。

在未来,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在不断追求安全、高效和高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协同方法和新的镇痛技术,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膜外分娩镇痛所致产时发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分娩镇痛活动,由于具有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等特点,硬膜外分娩镇痛开展比例较前大幅提高,但硬膜外分娩镇痛会导致产妇体温升高甚至发热,这个现象早在1989年由Gleesson 等报道。

硬膜外分娩镇痛所致产时发热体温没有明确界限,大多临床研究以体温≥38℃或37.5℃定义其标准,发生率约为15%~25%,但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明确。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硬膜外镇痛所致产时发热(ERMF)的发生原因、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ERMF进行综述。

1.ERMF的发生机制
虽然已经认识到产时发热和硬膜外镇痛之间存在关联,但ERMF 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硬膜外阻滞后产妇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无菌性炎症反应、硬膜外镇痛药物等有关,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在排除绒毛膜羊膜炎等宫腔感染的前提下,入院时体温偏高、产程过长、频繁的宫颈检查、硬膜外置管穿刺创伤等也会导致ERMF。

1.1体温调节功能失衡
在普通外科手术中,椎管内阻滞使被阻滞区域血管扩张,热量从核心分配到外周,使患者体温下降,但产妇接受硬膜外镇痛后常出现体温升高。

体温的变化受环境温度、机体散热和产热三方面影响。

但是在相同温度的环境里,硬膜外镇痛的产妇发热率仍高于未分娩镇痛的产妇,由此可见,环境温度并非导致ERMF的直接因素。

硬膜外分娩镇痛可能会改变散热机制,硬膜外镇痛后,宫缩痛导致的产妇过度通气明显减少,呼吸道散热减少。

但Kodali等最近测量了接受硬膜外镇痛的足月产妇的每分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和潮气量(TV),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后30min、2、4h的累积每分通气量均有明显下降,但通气量的变化与产妇体温变化关联性较弱。

交感神经阻滞导致体温调节性出汗阈值升高,出汗散热减少。

被阻滞平面以上血管代偿性收缩,减少了散热。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机体产热多于散热,表现为产妇发热。

1.2无菌性炎症反应
由促炎细胞因子介导的无菌性炎症机制是目前主流观点。

ERMF 缺乏病原微生物感染证据,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血清中感染指标降钙素原(PCT)水平无明显升高[6],提示ERMF并非感染所致。

即使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临产产妇血液循环中及胎膜和蜕膜处也有炎细胞浸润、促炎因子分泌增加,主要为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等内源性致热因子,提示妊娠的炎症状态可能是ERMF发生的基础。

一项纳入118例初产妇的研究发现,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血中中性粒细胞比例、IL-6、IL-10水平较临产前明显增加。

这些研究表明,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和CD3+、CD4+、CD8+等免疫调节分子在分娩过程中产生增加,以发动及适应分娩。

由此可推断,ERMF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硬膜外镇痛后,产妇炎症状态被进一步激活放大,释放更多IL-6、TNF-α等发热介质。

1.3局麻药作用
局麻药也可能参与了ERMF的发生。

硬膜外阻滞常用的布比卡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移动、吞噬、趋化作用引起细胞凋亡,诱发炎症。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布比卡因通过减少caspase-1活化、抑制IL-1ra的释放,从而促进IL-1释放促进ERMF发生。

Wohlrab等研究发现,罗哌卡因通过激活Akt、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NF-κB等不同信号通路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和胎盘滋养层细胞的细胞损伤凋亡,IL-6、IL-8和PGE2释放增加,参与了ERMF 的发生。

不同种类的局麻药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局部麻醉药物在炎症生物学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还需更多的研究。

Zhou等认为使用较低浓度罗哌卡因有利于降低ERMF的发生,并且发现低浓度局麻药组产妇体内的IL-6、TNF-α浓度水平较低。

低浓度局麻药可能对炎症反应的刺激较弱,因此产妇发热率更低。

还有研究认为,与持续输注相比,硬膜外间断给药能降低分娩镇痛期间的发热率,推测可能与给药间歇时机体散热功能部分恢复有关。

未来仍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为选取更合适的局麻药、给药浓度及给药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ERMF的发生率。

2.ERMF的不良影响
2.1对产妇的影响
ERMF难以短时间内与真正的感染性发热鉴别,尤其是宫内感染。

这将会改变医疗护理行为,增加医疗成本,医护人员会更积极地进行
血培养、检测感染指标、胎盘病理检查及应用抗生素等,以排除宫腔感染。

为了尽快结束产程使胎儿脱离高温环境,产科医师可能会更多地采取剖宫产和器械助产。

Burgess等通过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了发热组和未发热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两组剖宫产率分别为42.6%和23.2%,产时发热与剖宫产显著相关(OR=2.75,95%CI=1.51~5.01,P=0.001),并且发现产时发热的持续时间与产妇综合不良结局发生率(包括剖宫产、产程延长、住院时间延长、胎盘滞留等)呈正相关。

以上结果表明,母体发热会改变临床管理方式,增加剖宫产率和器械助产率,增加产妇的抗生素暴露及不必要的检查,延长住院时间。

2.2对新生儿的影响
胎儿未娩出时,主要通过胎盘循环散热,宫腔温度升高使胎儿耗氧量增加,增加了宫内窘迫的风险。

产时发热可能影响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

研究发现,产时体温升高(>37.5℃)与新生儿短暂的不良反应有关(包括胎儿低肌张力、需要辅助通气、Apgar评分<7分,及早期不明原因的癫痫发作),随着母亲体温的升高,这些不良后果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体温>38℃的母亲所产婴儿出现以上不良状态的风险增加了2~6倍。

有学者通过建立临产妊娠大鼠非感染性发热模型,发现临产大鼠体内注射IL-6,可诱导大鼠短期非感染性体温升高,所生产的小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元增殖,小胶质细胞激活率明显升高,且脑组织有更明显的红肿等炎症表现。

小胶质细胞活化与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
神障碍疾病有关。

未来需要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行为测试等方面进行长期随访研究,确定产时发热是否会对胎儿神经系统造成持久性伤害。

产时发热可能影响对新生儿的管理。

产时发热是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产科医师可能会更多地对新生儿进行脓毒症检查和抗生素治疗。

一项包含2360名低风险初产妇的回顾性研究,比较了产时发热和非产时发热的两组产妇,研究发现母体产时发热增加了新生儿抗生素的使用和NICU转入率,OR值分别为1.89(95%CI=1.45~2.46)和2.06(95%CI=1.47~2.79),转入NICU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排除新生儿是否有败血症。

这无疑增加了医疗成本,并且增加了新生儿接受侵入性检查的风险,延长新生儿住院时间,并且长远来看,新生儿使用抗生素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肠道微生物群改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未来应谨慎将母体产时发热作为新生儿应用抗生素的指征,标准化新生儿败血症评估标准,以减少低感染风险的新生儿抗生素暴露。

3.ERMF的预防及处理
研究者们曾采用多种干预措施来治疗或预防产时发热,但目前尚无较好的方法。

ERMF并非感染所致,抗生素治疗并不能降低其发生率。

Goetzl等通过一项随机双盲研究发现,静脉应用大剂量甲强龙(100mg/4h)与小剂量甲强龙(25mg/8h)及安慰剂相比,能显著降低产妇发热率(2.0%vs21.8%vs34.0%),但新生儿无症状菌血症发生率增加(9.3%vs0%vs2.1%)。

Riley等研究发现,入院时IL-6水平较高的产妇产时发热的风险
更高。

分娩镇痛可能会延长产程,增加阴道检查的次数,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是否可以对此类产妇推迟硬膜外分娩镇痛以减少产时发热的发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镁也可能具有降低产妇体温的作用,在大鼠模型中,硫酸镁抑制了IL-6诱导的母体体温升高,未来应进一步研究镁的使用与发热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保护作用的发生机制。

国内陈美霞等通过对100例产妇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负荷量中加入5mg地塞米松能降低产妇发热和寒战的发生,但Goodier等研究认为硬膜外应用糖皮质激素并不能减少产时发热和新生儿炎症。

目前硬膜外应用地塞米松干预ERMF的研究均为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其作用机制不明,未来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及合理性。

有研究认为,高体重指数(BMI)、分娩镇痛时间较长、破膜到娩出时间较长、阴道检查次数多、硬膜外给药方式及局麻药浓度可能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影响因素。

针对高BMI,可通过加强孕前及孕期体重管理实现,如指导孕妇孕前减重,孕期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监测血糖等方式。

目前临床实践中,适时缩短产程可降低ERMF造成的母婴不良结局。

当第一、二产程产妇出现发热,应在消除产妇紧张焦虑情绪,保证产妇体力充足的情况下,排除头盆不称及胎位异常等异常病理征象后,则应于宫缩间歇期实施人工破膜、静滴缩宫素增强产力,以此促进产程进展。

若查体胎方位异常,可给予手转胎头法矫正后行上述方法。

同时在分娩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产妇体温变化,采取适当降低产房
温度及合理物理降温方式来处理。

此外,还应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如有必要则务必遵守无菌原则。

产程中更应密切监测胎心变化,如遇紧急情况应果断选择剖宫产,以降低产时发热可能造成的母婴不良影响。

4.总结
综上所述,ERMF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上述多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应加强对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体温监测,对于已经出现体温升高的产妇,可采取有效措施缩短产程。

未来还需更多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一步阐明ERMF的发生机制,明确其如何与真正的宫内感染如何鉴别,以减少ERMF可能造成的母婴不良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