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事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因果关系是厘定责任存在、责任标准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更好地保护行为人以及受害者,避免出现逻辑经验主义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实现法理与情理的统一。
文章就民事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并就我国的认定标准以及认定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阐述,旨在能够进一步为审判实践提供参考,更好地帮助相关主体认定因果关系。
标签:因果关系;民事侵权诉讼;基本理论;相当因果关系
一、民事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理论
(一)相当因果关系说
“相当性”是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强调民事侵权行为必须要具有造成损害的相当性,否则将不成立侵权。
至于“相当性”的判定,主要是以普通社会大众的常识、生活经验为判定基点。
只要基于这一基点能够判定具有相当性,那么侵权行为人将需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相当因果关系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受害方的举证责任,便于受害方举证证明英国关系的存在。
除此之外,在某些极其特殊领域的侵权诉讼中,相当因果关系说理论也能够排除加害方的责任。
当下,大陆法系许多国家在司法实践中都采用该种理论对因果关系加以认定。
(二)两分法学说
英美法系主要采用两分法学说对因果关系加以认定,即一是要对事实因果关系进行认定,二是要对法律因果关系进行认定。
一方面,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主要是基于事实问题对因果关系加以判定,即行为人作出了何种行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否是导致受害人受损的事实。
另一方面,如果符合事实因果关系,还需要判定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主要由法院审判人员根据价值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具体而言,审判人员需要依据法律政策、法律法规、立法目的、公平正义等因素对法律因果关系进行判定。
由于此种两分法学说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自由裁量权,且主要被应用于补充法律漏洞,故被大多数判例法国家所应用。
(三)比例因果关系说
为了更好地减轻受害者举证责任,学界有学者提出了比例因果关系说的理论,即从可能性的角度认定因果关系存在与否,而不需要从事实层面100%判定因果关系一定成立。
法院只需要对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大小进行判定,如果可能性超过50%则可以直接认定存在因果关系。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行为人,法院在判定损害赔偿责任的时候,也需要按照该种因果关系的比例来认定赔偿金额。
该种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将因果关系予以比例化、数据化,在现有医疗鉴定技术条件下,很难适用于大多数的民事案件当中。
因此,比例因果关系说主要被应用于患者存活机会丧失、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第三人惊吓侵权损害赔偿
等因果关系难以认定的领域,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定纷止争,厘定受害人自身、行为人以及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因果关系认定难的问题,最终实现侵权法损害填补的目标。
二、我国民事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一)我国民事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
由于因果关系理论主要是由哲学演变而来的一种理论,且判定没有完全的硬性标准,故我国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并未就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进行具体明确。
更多的则是学界对因果关系的探讨以及司法实务界对因果关系的应用,当前学界以及司法实务界的主要观点是采用相当因果关系学的理论对因果关系进行认定。
具体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审判人员通常不会在判决书中对因果关系进行说理,而是直接审查条件上的因果以及条件上的相当性对因果关系加以认定。
除此之外,在共同危险行为领域、环境侵权领域、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领域,也会出现因果关系推定的做法,即推定因果关系存在后由行为人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否则将会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与过错、损害认定之间的关系
因果关系存在与过错、损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过错、损害并不代表着行为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借过错、损害来解决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
一是存在过错不代表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与过错不能混为一谈。
二是存在损害不代表有因果关系。
三、结束语
不论是哲学上还是法学上,对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过程中,且学者普遍认为因果关系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具体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因果关系的时候要充分分析行为与后果之间的条件关系,不能把偶然当必然、主观当客观。
同时,司法实务工作人员也需要进一步理清因果关系与责任认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过错、因果关系、损害事實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责任认定随意化、替代化、宽泛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陶盈.民法总则与侵权责任编责任形态规定的对接[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32(05):21-28.
[2]邬砚.侵权补充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3]李建梅,张霁.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