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排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排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患者CT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评价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结果:螺旋CT 结果显示,12例患者硬膜囊受损,硬膜囊脂肪层不对称、消失,因受到挤压导致变形,神经根也被推压移位;8例患者黄韧带肥厚并伴随钙化;16例患者侧隐窝狭窄;24例患者椎间盘部分脱出,椎间盘椎体后缘中央弧形突出;2例患者椎间孔狭窄。
螺旋CT检出率为98.44%,诊断正确率为96.88%,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螺旋CT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中,可准确显示患者腰椎管狭窄程度、腰椎间盘小关节突增生肥大程度、硬膜囊受损程度及韧带和神经根受压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螺旋CT;诊断;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是骨科中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因椎间盘各部分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影响下,使椎间盘纤维环受损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或突出至椎管内,进而使相邻脊椎神经被压迫,导致患者产生腰部疼痛,并伴随下肢麻木,据有关数据统计,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L4~5、L5~S1处,约占95%[1]。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若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在L2~3、L3~4处,则会引起股神经痛,但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严重患者会出现大小便失控,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由于患者的脊椎神经被长期压迫,导致患者活动功能受限,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发生肿瘤或退行性改变时,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并发椎管狭窄,因此,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主要根据CT、MRI检查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
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34~67岁,平均(50.5±7.9)岁,病程5~36个月,平均(20.4±4.4)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下肢麻木、腰部酸痛,部分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试验时呈阳性,经CT、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2]。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重度骨质疏松、有精神疾病及全身性严重疾病患者。
1.2 方法
给予患者螺旋CT检查,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 CT/e扫描机,患者取仰卧位,屈曲双下肢,采用轴位扫描模式扫描,将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300 mA,螺旋因子设置为0.75,层厚和层间距均设置为3 mm,扫描间隔时间为1.5 s,给予患者行常规L3~S1椎间盘平扫,L3~4、L4~5、L5~S1椎间隙进行轴扫描,扫描范围还包括相邻的椎体上下缘。
阅片由经验丰富且年资长的医生执行,将得出的影像学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计算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检出率[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
螺旋CT检出率为98.44%,诊断正确率为96.88%,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分布情况
经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的详细分布情况见表2。
2.3 患者螺旋CT检查表现
62例患者被正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其中黄韧带肥厚患者影像学结果显示,韧带厚度为6~9 mm,高于正常韧带厚度值的5 mm,其中部分患者还合并韧带钙化;硬膜囊受损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表现为硬膜囊脂肪层消失、不对称,由于硬膜囊被长期压迫变形导致神经根推压移位;椎间孔狭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显示,关节突肥大增生,椎体后缘有骨刺形成;侧隐窝狭窄患者影像学结果表现为患者侧隐窝矢径偏小或偏大,矢径偏小范围为 2.0~2.7 mm,1例患者有2处侧隐窝矢径值分别为3.3 mm和3.7 mm,矢径正常值为<3.0 mm;椎间盘部分脱出患者影像学结果表现为椎间盘后缘中央弧形突出,在椎体后缘中央,有稍低密度影。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疝,是骨科中的常见疾病,好发于L4~5、L5~S1处,由于突出组织的类型不同,可分为髓核突出和纤维环突出,该疾病是因腰椎间盘各部分,如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影
响下,使其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于破裂之处突出于椎管内,由于脊椎神经长期受到压迫和刺激,因而患者常感到下肢麻木、腰腿疼痛及活动功能受限[4]。
因此,选择正确有效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能够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改善患者预后。
以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常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X线片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该方法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周围神经根的压迫情况,因此确诊率较低。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MRI和螺旋CT已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的主要手段,虽然MRI 的成像效果和组织分辨率极高,但该检查费用较高,难以被患者接受,成像的参数和图像变化较多,也增加了技术操作的难度,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而螺旋CT不仅具有准确、直观的优点,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采用螺旋CT扫描,可清晰地观察患者椎体和椎管的横断面,分辨不同组织层次[5-6]。
正常生理情况下,螺旋CT扫描图像上椎间盘呈软组织密度影,椎间盘后缘呈弧线凹陷,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后缘会逐渐变平或隆突。
螺旋CT可清晰显示椎管内的脂肪、神经根及硬膜囊,由于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薄层扫描及图像重建功能,可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因此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也能进行准确诊断[7]。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有较高诊断价值,CT检查不仅可以清晰地观察椎管形态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直观显示椎骨,并能清晰显示小关节突发生退变及黄韧带发生钙化的情况,螺旋CT扫描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因此患者痛苦较小,易于接受。
虽然螺旋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正确率高,但还应注意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过往病史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病变的椎间盘进行重点扫描,由于L5~S1处的椎间隙和上层椎间隙之间并不平行,因此螺旋CT对该层面的显示效果不是很理想,极易出现误诊,因此,在检查过程中,不应盲目下结论,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后方可确诊。
本研究中,12例患者硬膜囊脂肪层不对称、消失,且受到挤压导致变形,神经根也被推压移位;8例患者黄韧带肥厚并伴随钙化;16例患者侧隐窝狭窄;24例患者椎间盘椎体后缘中央弧形突出;2例患者椎间孔狭窄。
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6.88%,与米玉俊等[7]的报道相近,本研究还发现,并非所有的侧隐窝狭窄的矢径值均<3.0 mm,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有2处侧隐窝矢径值分别为3.3 mm和3.7 mm,因此,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定位CT扫描部位,合理调整CT机的倾斜度,提高CT图像质量,避免误诊。
综上所述,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充分显示椎管狭窄的症状,有效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永新.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1):58-59.
[2]江秋明.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4,46(7):59.
[3]董健康.对于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4,61(35):362-363.
[4]郑孝群.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0):206-207.
[5]单恩奇.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1(10):110-112.
[6]卫亚萍.椎间盘突出的螺旋CT的应用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0,5(4):90-91.
[7]米玉俊,武方明,孙海青,等.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1,24(9):6117-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