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中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

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

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

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

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

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

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

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

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

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

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

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

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

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学生愿意接受)的作品。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

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

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

我认为这套教材是向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提高心理素质。

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由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音乐音响对人的情绪给予刺激,可以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

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

如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而服务的。

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使其处于音乐美的境界之中。

音乐的美感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音乐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做好欣赏教学与兴趣培养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的方式以及阅读有关资料、分析乐谱等辅助手段,并充分发挥艺术联想来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的一种审
美活动。

音乐欣赏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通过听觉激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产生各种联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

在21世纪到来的今天,音乐欣赏教学要认真审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其内容的陈旧、模式的单一,
都需要探求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认为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音乐欣赏心理引导的好与否,是关系到教育教学目的完成的关键。

引导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育学积极配合与协调,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和计划。

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首先要从学生心理特征入手,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才能利于欣赏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不能只知单一的灌输教学,片面追求教学效果,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启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使他们在进行欣赏训练的过程中,完善个性,提高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儿童十大心理特征:
(一)幼稚(二)纯真(三)好奇(四)热情(五)乐观(六)自制能力差(七)好动(八)贪玩(九)模仿性强(十)可塑性强
一、师生共创情景,调动参与兴趣
心理学加特瑞赤拉的实验表明:人类的记忆有这样的规律:从听觉获取的信息中,三小时保持72%,三天后保持2%。

如果听觉和视觉共同作用,三小时保持85%,三天后保持65%。

可见视听结合运用在人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特别是对艺术的审美而言,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欣赏一般总是从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具体感触开始,在和艺术形象的接触中,以有声有色的具体图景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审美感
受,培养感知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足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而音乐课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师生共创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欣赏作曲家斯美塔娜德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我首先创设一种美的情景: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

同时用作者的语言描述出两岸的风土民情:“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

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

月光下……”这种情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又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

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

二、以动作带动听觉欣赏
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还应启发他们队乐曲进行再创造。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

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此,在音乐欣赏中稳定注意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动作带动听觉欣赏就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注意力集中在听音乐上。

如在《赛马》中,引导学生跟着乐曲,模仿二胡演奏姿势,随着音乐如痴如醉地表演,仿佛他们就是乐曲的演奏者。

同时学生还可以随着乐曲表演内蒙古民族舞蹈硬肩、
笑肩、骑马等动作,全体学生都陶醉在音乐之中,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再比如一年级欣赏“鸭子拌嘴”时,由于六岁的儿童识字少、阅历浅,器乐曲对他们太生疏,太难懂,而且几乎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我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再采用图画的方式从直观上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然后引导他们重点表演其中两个音乐片断,通过动作体会音乐力度变化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鸭群集合上路”是全曲力度最强的音乐,我扮演放鸭子的老爷爷走向最前面,所有学生模仿鸭子走路的姿势跟在后面,他们随音乐节奏有力地踏步前进,边走边高兴地说:“嗄!嗄!”互相拌嘴,充分感受到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

“鸭子潜水觅食”是全曲最弱的片断,我用轻而弱的声音启发学生,模仿鸭子傻
砂的
滑动翅膀,把头慢慢潜入水中觅食,静悄悄的教室只有轻轻的水声伴随孩子们无声的动作,大家立刻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音乐安静的情绪。

通过引导学生用动作来对比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使低年级小学生感到欣赏音乐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而且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力度可以
表现不同的情绪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认为,在音乐欣赏中“乐中有动”、“动中有乐”,引导学生表达理解乐曲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大大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理解音乐,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音乐欣赏课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谓“教无定法”问题在于随机创造。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

那样,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