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为米(m)。
2.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 = 10^3m,1m = 10^6um = 10^9nm。
①进率:
km 10^3m 10^3mm 10^3um 10^3nm
m 10dm 10cm 10mm
即
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
a。
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
b。
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
c。
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
d。
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25km = nm25um = m
由km→nm,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
所以25km = 25×10^12nm = 2.5×10^13nm
由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
所以25um = 25×10^-6m = 2.5×10^-5m
二、长度测量
1.基本工具为刻度尺。
2.常用工具有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3.刻度尺的使用:
①使用前→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三会:
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
厚度。
公式为XXX(N为数量),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
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
用无弹性棉线与
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
①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
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三、时间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为秒(s)。
2.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h)和分钟(min)。
3.换算:1h = 60min = 3600s。
4.测量工具有停表、秒表、机械钟、石英钟、日晷、沙漏等。
四、错误和误差
1.区别: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
2.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
②改进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第2节机械运动
一、机械运动的理解
1.定义:当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时,就称为机械运动。
这包
括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2.参照物:为了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选
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通常假定不动)。
说明:
①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
为参照物,因为这样选择的结果是这一物体永远是静止的。
②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时,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
不动的树木、建筑为参照物;研究河流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以河岸为参照物。
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同一物体,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3.判断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在运动中;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不存在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通常所说的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
②描述某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必须选定参照物,离开参照物谈运动和静止是没有意义的。
二、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符号为v。
3.公式:v = s/t。
由公式可知,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4.单位:m/s(基本单位)、km/h(常用单位),其中
1m/s = 3.6km/h。
5.物理意义:1m/s的物理意义是某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米。
注意事项】
①公式中的v、s、t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②单位必须统一:m/s、m、s或km/h、km、h。
③理解符合单位的物理意义。
三、匀速直线运动
1.特点:
①运动路线是直线,即方向不变;
②速度大小不变,即快慢不变。
2.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注意事项】
此处不能说成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因为此时速度v是一个定值。
3.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种图像:
s-t图、v-t图。
4.其他图像的理解:
在图1和图2中,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
v甲大于乙的速度v乙。
教你看图:
0~4秒时间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8秒时间内,物
体静止不动。
甲和乙在10秒时相遇,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从原点出发,乙从距原点50公里处出发,且在2小时时相遇,即甲追上了乙。
双方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和乙都从同一位置出发,但XXX比甲先走了4秒,且在第8秒时相遇,即甲追上了乙。
在s-t图中,倾斜直线代表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越靠近s轴速
度越快;水平线代表原地不动,即静止;交点代表两物体相遇。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方向不变,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
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一个时间段内的运
动情况的粗略方法。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与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的比值。
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为v=(v1+v2)/2;等时间平均速度公式为v=2v1v2/(v1+v2)。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
方法是用停表测出小车在某段路程上运行的时间t,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利用公式v=s/t求出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在测量平均速度时,应该争取做到物体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物体停止运动的同时停止计时。
声音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均可)的振动产生,但未必能听到。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存在且会继续在介质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宇航员在月球上即使面对面也要
通过无线电设备进行通话。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把它叫做声波。
声音的传播快慢用声速表示,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声速大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大于气体的声速。
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不能认为声音在固体
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例如,软木的传播速度为500m/s,而水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因此软木的传播速度小于水的传播速度。
2.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
的声音。
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和深度,可以使用公式s=vt
或h=vt进行计算。
3.人耳可以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
晚0.1秒以上。
当回声到达时间低于0.1秒时,回声会与原声
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需要注意的是,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为17米时才能听到回声。
4.在研究物体振动发声时,可以使用转换法将不容易观察
到的细微现象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例如,在桌面上撒些细沙,敲击桌面发出声音时,可以看到细沙在桌面上跳动;在音叉振动发声时,可以看到塑料小球被弹开等。
在第二节中,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
响度是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和与发声体的距离远近有关。
音色是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有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我们可以通过音色来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最后,在第三节中,可以利用声音的回声来进行定位。
回声的计算可以使用公式s=vt或h=vt。
声不仅限于可闻声,还包括超声波和次声波。
通过回声定位,可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
蝙蝠和声呐就是利用回声定位的。
声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医生用听诊器、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等,以及铁路工人利用铁锤敲击铁轨来判断螺栓是否松动。
声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用超声波洁牙、除尘、碎石等,以及敲瓶底火焰摇动。
噪声是发声体做杂乱的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研究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为了保护听
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研究,声音不能超
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控制噪
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通常采用摄氏温度表示。
实验室用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测量范围为-20℃~110℃,分度值为1℃。
在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等液柱稳定后再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注意温度不变
CD段:物质为液态,继续吸热,温度上升
DE段:物质为气态,继续吸热,温度上升
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熔化和凝固是物态变化中的两种过程,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条件和特点是不同的。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继续吸热温度才升高。
晶体的熔
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则需要持续吸热或放热才能完成熔化和凝固过程。
晶体的熔化过程可以用晶体的熔化特性曲线来表示,而非晶体则没有明显的水平线段。
因此,在测量温度时,我们需要注意温度计中液面所处刻度上面的数字大还是下面的数字大,以确定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另外,在使用体温
计时,必须将液柱甩到最低位置,否则只能测出比原来示数高的温度值。
寒暑表的测量范围为-30℃~50℃,分度值为1℃。
本文介绍了物质的凝固、汽化和液化过程。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在汽化过程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吸收热量。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它们发生的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和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放出热量。
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此外,文章还补充了关于蒸发和沸腾的一些知识点,例如蒸发具有制冷作用,液体的种类不同对蒸发速度有影响,液体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等。
最后,文章解释了“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的原因,并列举了几个“白气”出现的例子。
这篇文章介绍了关于物质的不同物态变化、光的传播和速度等知识。
首先,文章解释了“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现象。
然后,文章讲述了升华和XXX的定义和常见现象,并提到升华可以用来降温。
接着,文章列举了不同天气现象和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并说明了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
最后,文章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以及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文章还比较了声音和光的传播。
需要修改的地方:
1.删除第一段中“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对于第一段和第四节的内容,可以稍微改写一下,使其更加流畅和易懂。
比如,“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现象。
升华和XXX分别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而这两种过程都没有经过液态中间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比如衣橱内的樟脑丸变小、冬天的窗花等。
升华还可以用来降温。
3.对于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可以保持原意不变,但需要调整一下顺序和段落结构,使其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4.对于第五节的内容,可以将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应用放在前面,然后再介绍光速等相关知识。
同时,可以将不同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放在第四节中进行介绍。
修改后的文章:
这篇文章将介绍关于物质的不同物态变化、光的传播和速度等知识。
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两种不同变化过程,分别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而这两种过程都没有经过液态中间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升华和XXX的现象,比如衣橱内的樟脑丸变小、冬天的窗花等。
升华还可以用来降温。
天气现象和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
雨、液化雾、液化露和液化云都是物质的液态变化,而云、液化、凝华霜和雪则是物质的气态和固态变化。
在不同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会吸热或放热,这是吸放热规律的表现。
光的传播和速度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之一。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如果介质不均匀,则光的传播路径也会发生弯曲。
光的传播路径主要有三种情况: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遇到不透明介质会发生反射,光遇到其他透明介质则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
光速是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的,为c=3×108m/s,而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则比真空
中小。
小孔成像是光传播的一个应用,其原理是通过在一个小孔上形成的实像来观察物体。
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而像的形状则与物体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此外,光的传播还有许多其他应用,比如激光准直、射击瞄准、队列看齐和木工检查木块是否平直等。
总的来说,了解物质的不同物态变化、光的传播和速度等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声音和光都是一种能量的传播形式。
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光年是指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一个距离单位。
在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射到物体表面后,有一部分光会返回原来的介质中,但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包括三个方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可以产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其中镜面反射只有在平行光线入射时才会平行反射,而漫反射则会向各个不同方向反射。
平面镜成像有五个特点: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左右相反,平面镜成像为虚像。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时,需要选择较暗的环境、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选择薄玻璃板、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直放置玻璃板、使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
距离,并采用观察比较法和等效代替法。
最后,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方法是看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1.像分为实像和虚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例如小孔成像;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例如平面镜成像。
根据光屏判断,能用光屏承接到的像为实像,承接不到的为虚像。
需要注意的是,虚像一定要用虚线画。
2.光的折射和反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光的折射规律有三线关系和两角关系。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入光密介质,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斜射入光疏介质,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且等于。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需要注意的是,光的折射前提条件是斜射,如果从一种介质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光依然沿直线传播,但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折射与反射的区别在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在两种介质中,在分界面的异侧,而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在两种介质面同侧。
在光的折射中,无论是折射角还是入射角,空气中的角偏大。
生活中能够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现象主要有折射断筷、钢笔错位、水中折枝、池清水浅、海市蜃楼、空中彩虹、玻璃板下的字变高、水中手指变粗等。
生活中能够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的现象主要有水中倒影、镜中花、水中月、汽车观后镜、晚上看到月亮、平面镜成像、自行车尾灯、牙科医生头上的小镜子、潜望镜等。
生活中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主要有小孔成像、垂柳成荫、手影、日食、月食、立竿见影、用太阳伞遮阳、队列看齐、探照灯光柱等。
需要注意的是,光的折射涉及两种介质;光的反射是在同种介质中,且必须有反射面;光沿直线传播是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的色散是指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其中红、绿、蓝三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光。
太阳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白光。
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
光的色散是一种折射现象。
当太阳光照射在玻璃三棱镜上时,经过两次折射后,不同颜色的光线偏折程度不同,因此出现了光带。
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反射或通过的色光。
对于不透明物体,黑色会吸收所有色光,白色会反射所有色光,而其他颜色的物体只会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例如,如果只用红色灯光照向身穿白色T恤和蓝色牛仔裤的演员,观众会看到T恤是红色的,而裤子是黑色的,这是因为白色能反射所有色光,而蓝色只能反射蓝光。
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它位于光谱的红光外侧。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用于加热物体,并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此外,人体也可以发出红外线,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制作红外线感应的灯、自动门、洁具等。
紫外线位于光谱的紫光外侧,具有化学作用和生理作用,还有荧光效应。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则有害。
透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可以将光线聚焦或发散。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不能将汇聚作用认为就是将光线会聚于一点。
判断会聚和发散的方法是用虚线正向延长入射光线,若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在折射光线外侧,则会聚;反之,则发散。
对
于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折射后过焦点F,通过焦点的光线经过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方向不变,如光线③。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如光线①。
向着另一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光线③。
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经过后传播方向不变,如光线②。
第2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一、几个概念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U表示。
2.像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到光心的距离,也即成最清晰的像时光屏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3.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观察像时应以最清晰、最明亮时为准。
三、凸透镜成像时的规律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随物体移动方向的一致性和像的大小随像距大小变化的一致性是两个重要的一致性。
①焦点:成实像还是成虚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焦点内(u <f)时成虚像;物体在焦点外(u>f)时成实像;物体在焦点上(u=f)不成像。
②二倍焦距点:成放大实像还是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二倍焦距内(f2f)成缩小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处(可以用来测焦距)(u=2f)成等大实像。
③实像都是倒立的,且物体和像在凸透镜异侧;虚像都是正立的,且物体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④对于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对于虚像,物体向透镜移动,像也向透镜移动,且像变小。
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都是物体越靠近焦点,像离焦点越远,但所成的像越大。
判断像是放大还是缩小,除了用物距和焦距比较外,还可以用像距和物距比较。
如果像距大于物距,即v>u,所成的像
是放大的;反之,即v<u,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透镜即使被遮挡一部分,仍能生成完整但变暗的像。
当透镜破裂去掉一半时,相当于遮挡了一部分,像大小和位置不变,只是变暗了。
第三节: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但也有不同点和
相同点,如下表所示:
照相机。
| 眼睛。
|
相同点。
| 利用凸透镜。
| 利用凸透镜。
|
不同点。
| 镜头焦距不变 | 眼睛是变焦距系统 |
2.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
判断近视眼和远视眼可根据以下思路进行。
产生原因及矫正:
①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
因此,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②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后面。
因此,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第四节:凸透镜的应用
1.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显微镜和望远镜:
①显微镜: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镜头,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望远镜: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