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尝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发展的各个阶段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总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

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发展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评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132-135页。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在研究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二倍角”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它既是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特殊化,又为以后求三角函数值、化简和证明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知道:二倍角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通过推导还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中由“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数学思想,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知特点,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出发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中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使用,提高三角变形的能力,以及应用转化、化归、换元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学情感,提高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从认知角度上看,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

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的能力较弱。

教材分析:对公式的引入改变了教材中直接填结果的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对和角公式中的角、的关系特殊情形
时的简化,让学生探讨发现、推证得出二倍角公式,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并可清晰知道和角的三角函数与二倍角公式的联系,
同时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到化归(这里是将一般化归到特殊)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对教材的例题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掌握了和角、差角公式后如何将和角公式化为二倍角公式,以及公式的两种变形和公式成立的条件;如何学会去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化归、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能正确应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化简、求值、证明等。

难点:灵活应用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熟练解三角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启发、设置情景、引出正题
1、(复习性提问):请同学回顾两角和的公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索性提问)当上述公式中角、具有特殊化关系时,公式变为什么形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简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学生板书:
3、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并指名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左边角均为,右边角均为,具有“二倍”关系)
4、引入正题
师:肯定学生观察结论准确,并加以说明公式中蕴含着“对称”、“和谐”之美
教师板书(放幻灯片)
二倍角公式简记为
即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倍角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公式,对其特殊化。

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方法,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
二、引导探究、深化认识
1、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确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情形。

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
2、(探索性提问)对:
中的平方联想到,有无其他变式?
(学生探索、总结得出两种变式:)
3、(深化性提问):有了这组二倍角公式,我们是否可以放心大胆的应用呢?
(学生:不能,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联想和角公式的条件,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出二倍角公式的条件
指出:尤其注意成立的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联想、类比的教学思想、得出公式成立的条件】
4、(探索性提问)在中,当左边的时,虽然右边的不存在,但左边的存在,能否用求?该怎样求?
引导学生:改用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形,另辟蹊径,寻找求解依据,培养学生细致、灵活的探索习惯】
5、二倍角公式中的倍数关系是相对的,为深化对二倍角公式的理解,出示一组填空题(放幻灯片) 练习1:
__
tan 1tan__
24tan 31__cos 23cos )2(cos__sin__2sin )1(22-=
-==ααα)(
_______5.22tan 15.22tan 2)7(_____
75cos 21)6(_____
8
cos 8sin )5(______
4
cos
4
sin
)4(2
0022
2
=-=-=-=π
π
αα
2cos 1)(__)10(2()
1cos )9(__)(__2sin 18222α
αα-=
+=
±=±)(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让学生灵活理解“二倍角”的含义,根据学生易混点,类比公式,展开训练,达到“跨越障碍、突破难点”之目的】
三、巩固公式,学习应用
出示例题,学生训练,做完后组内交流,订正答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法、技巧、要点、解题规范等。

————放幻灯片 例、 的值。

求已知αααπ
απα4tan ,4cos ,4sin ,2
4,1352sin <<=
讲评:此题目中对角α2有范围限制,做题中应注意什么?仅知道α2sin 值,欲求二倍角正弦、余弦、正切,先需要知道什么?… …在求值
时,要灵活应用
三种等价形式,并注意在求解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已
知的原始数据,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巩固公式,培养学生规范、科学解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小结解题经验,做后反思】 练习2:
的值。

求已知4tan ,4cos ,4sin ,128,548cos
α
ααπαπα
<<-=
【设计意图:加深巩固二倍角公式和综合应用已学过的技巧证题】
四、提炼总结——放幻灯片
(1)在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中,当
时,
就可得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说明:后者是前者的
特例。

(2)
中角
没有条件限制,而中,只有时才成立。

(3)二倍角公式不仅限于是的二倍形式,其他如

的二
倍,

的二倍,

的二倍等等都适用,要熟悉这些多形式
的两个角的倍数关系,才能熟练地应用好二倍角公式,这是灵活应用公式的关键。

有三种形式:。


依据条件灵活应用公式,另外逆用此公式时更要注重结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重点、难点,关键进行课后复习巩固】
五、作业布置:
必做:教材
第135页:第2、3、4、5题
第138页:习题A组,第14、15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插漏补缺】
选做:
有一块以O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开辟为绿地,使其一边AB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外两点D,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r,则如何选择A、B的位
置,可使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
【设计意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尝试能力,拓展创新】
设计思路:
1、本节公式比较多,首先要搞清楚各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要很好地理解上面的知识结构图,其次理解如何由和角公式推导倍角公式,然后明确倍角的含义,熟练地运用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等三角运算及恒等变形。

2、在三角式的运算及恒等变形过程中,除了倍角公式外,也离不开前面所学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以及和角公式等,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分析条件与求解目标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公式进行转化沟通,然后明确解题思路,设计解题步骤,完善解答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我们通过一题多解,使我们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4、以公式特殊情形化简为切入点以学生探索、推
导、应用
为主线以学生发展能力为目的
我们的学生从认知角度上看,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

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的能力、较弱。

本节课,学案设置合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题目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易错点与思维难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充分发挥了导学功能。

教师通过利用课件及动画展示,深入剖析教材,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流畅,环环相扣,紧凑严密。

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多角度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形式多样而且及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当堂反馈检测设计合理有效,抓住了学生思维漏洞,针对性强,体现讲练结合。

师生配合和谐默契,凸显课堂高效率。

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也体会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特殊到一般)。

)(βα+S )
(βα-S 教材分析:对公式的引入改变了教材中直接填结果的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对和角公式中的角、的关系特殊情形
时的简化,让学生探讨发现、推证得出二倍角公式,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并可清晰知道和角的三角函数与二倍角公式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到化归(这里是将一般化归到特殊)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对教材的例题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推导过程,并能进行公式的初步应用;
2.体会换元与化归等基本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二倍角公式的推导,以及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
2.体会换元与化归等基本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公式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写出下列公式。

)(T βα-
你能说出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吗?试着用结构图表示一下。

)(β
α-C )(βα-S )(βα+C )(βα+
S )(βα+T
(____)2sin cos αα=______________)sin (cos 2=±αα(____)2sin sin αα=)(βα-C )(βα+T 22cos 2cos sin ααα
=-_____)
(____)sin (cos sin cos 2cos 22-⋅+=-=ααααα__)(_________sin ____)1(sin cos 2cos 222=--=-=αααα)(βα+C
二、二倍角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1、推导:
2、为了更好地记忆与应用公式,请总结一下每个公式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
,可以取任意实数吗?三个公式中的α)1(
(2)三个公式左边的角都是( ),右边的角都是( )
(3)三个公式左边的次数为( ),右边的最高次数为( )
(4)如何理解倍角公式中“倍”的意思?
3、写出下列公式的变形:
αααcos sin 22sin 1=)(
(2)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βα+C β
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βα+S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βα+T α
β=令α
β=令α
β=令
__)
(_________)cos 1(cos sin cos 2cos 2222=--=-=ααααα
(3)2tan 1tan 22tan ααα-=
02tan (______)(_____)2tan =-+αα
三、典型应用 .4tan 4cos ,4sin ,2
4,1352sin 的值,求例:已知αααπαπα<<=
思考:
吗?)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求(αα4cos ,4sin 1
你会怎么做?),的值(不求)如果只求(,cos44sin 4tan 2ααα
(3)题型总结:解决此类题我们的步骤是什么?
【自我总结】
【课后作业】
教材,第135页:第2、3、4、5题;第138页:习题A组,第14、15题。

【课外拓展】
有一块以O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
接矩形ABCD开辟为绿地,使其一边AB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外
两点D,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r,则如何选择
A、B的位置,可使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
达标检测
一、认识倍角公式。

二、运用倍角公式求角的三角函数值。

的值。

,求已知4tan ,4cos ,4sin 128,548cos
αααπαπα<<-= 二倍角公式的教学反思
二倍角公式是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的推广及特殊化。

进而,公式的推导相当简单,难点在于公式的运用,尤其是逆用及变形运用,对于学生的思维及能力是相当大的挑战。

毕竟,公式本身就是符号的集合,抽象是其主要特征。

当然也正因为其抽象性,才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及应用。

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设计练习系列,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化解难点。

关键是找准学生认知起点,明晰学生思维特点及能力,在最近发展区上开展教学,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独立性,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去
体验学习过程。

二倍角公式的运用中,其中余弦公式的变式最多,应用也最广泛,也极易出错。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及实质:角的差异。

三角函数的变换形式多样,技巧性强,进而对学生有足够的难度。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变换的目标,变换的内容,变换的方法及变换的结果”设计单元教学,紧紧围绕上述问题设计习题。

一、课标要求
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能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二、课标分析
三角恒等变换的教材设计,注重向量的工具性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突出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另外,还应注重公式的灵活运用:正用,逆用,变形用。

所以,教学中还应注重公式的基本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