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送董邵南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
无锡一女中蒋洁
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适、强、与、聊、谢”等字的意义用法;并能翻译重点语句。
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受文气情绪的涨落变化;
分析韩愈劝勉之语背后的真实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韩愈不惧时俗、志于古道的精神真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本第三段所蕴含的深意,即韩愈的真实意图。
2、难点:领会“不惧时俗、志于古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韩愈的一篇小文章——《送董邵南序》。
其实,一提起韩愈,我们可能更多地想到他的一系列大文章——《师说》《原毁》《原道》等等,这些都是大手笔,纵横古今,针砭时弊,在当时起到了激浊扬清的巨大社会作用。
也正是因此,韩愈被后人推重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称赞他用文章用道义去拯救那日益下坠的社会人心。
那么他的这篇写给朋友的一百多字的小文章呢,也能够体现他的道义精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仔细品读,去感受韩愈风神。
二、整体感知:诵读,解题。
文章不长,只有151个字,我们先整体齐读一遍,这一遍我只提一个诵读要求,那就是声音一定要洪亮,有多大的力气都使出来。
课文的题目是《送董邵南序》,很明显它的文体是赠序。
赠序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它是朋友分别时赠送给对方的一些相互勉励的话。
既能表达对朋友的安慰、鼓励,也能见出作者自己的态度想法。
而本文的结构也是这样,表达对朋友董邵南勉励的是第1、2两段,而第3段抒发的是作者的一些感慨。
三、文本细读
1、下面我们先来看课文第1、2两段,先自由诵读一遍,思考这两个问题:一,董生为什么要远行?二,董生远行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好,大家开始大声地自由诵读!
(生自读)
⑴董生为什么要远行?
明确:“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董生
有司)
“多次未能考取”?那把作者这句话改一改,改为“董生举进士,屡未第”怎么样?
连:连续,接连不断。
让人联想到雨、泪,强调一个接着一个。
这个字突出了董邵南的不幸,透出了作者对饱受打击的董邵南的同情。
不得志于有司:不能从主考官那里得偿所愿,实现理想。
这句话道出了当时科考制度不公正的状况(考卷不糊名,录取凭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也透出了作者的不平之意。
⑵董生科考上接连受打击,饱尝了不公正待遇,于是他要离开这里,要去远行了,他要到哪里去?
明确:“适兹土”,到这里去,到燕赵之地去。
⑶董生这次远行的情绪状态怎么样?
明确:“郁郁”,郁郁寡欢、郁结、郁闷——
是忧愁、蕴结、烦闷的样子。
⑷面对忧愁郁结,不得志的董生,作者是怎样鼓励他的?
明确:“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乎哉:强烈的感叹。
(联想《蜀道难》“危乎高哉!”)
勉:努力啊,加油啊!
有合:有所遇合,有投合的人。
⑸作者说董生“一定”会遇到“投合之人”的,这是不是只是纯粹的安慰?如果董生有投合之人,这些人会是谁呢?董生为什么会和他们投合呢?
明确:“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自古就说燕赵有许多感慨悲歌之士,豪杰之士。
心有所感而慨叹而愤激而悲歌的豪杰之士。
他们心有壮志,怀有杰出才华,想要有所实现而尚未实现;董生与他们一样“怀抱利器”却“不得志”,所以他们会有所投合的。
(板书:古悲歌)
作者觉得说得还不够,于是在第2段里再一次地说——
②“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更何况出于本性奉行仁义的燕赵之士呢?
董生怀揣壮志贤才,怀瑾握瑜,却没有遇到好时机,那天然地出于本性奉行仁义之道的燕赵之士会同情他痛惜他,会和他投合的。
(板书:仁义之士)
⑹文章写到这里,情绪昂扬起来,董生好像径直走入了历史深处,走入了古人世界,我们似乎看到了董生遇到了一群像荆轲、像高渐离、像屠狗者一样的仁人义士,他们惺惺相惜,相乐相泣,感慨悲歌——但是!
作者笔锋却又突然一转,我们看到了个“然”字!“然”,然而,表示下面要转折了,他说——“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里能够知道燕赵今日和古时候所说的没有差异呢?)这句话的意思是时代变了,教化变了,风俗也变了。
现今的燕赵还有那感慨悲歌之士么?还会有行古代仁义
之道的人么?
可能未必会有了。
我们仿佛一下子从刚刚那个喑呜叱咤的历史世界摔落下来,掉到了那庸俗乏味的“现如今”,掉到了一个充满算计的功利世界。
(板书:今俗)
而董生的这次远行,还有意义吗?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姑且用你的这次远行去验证吧。
(吾子:你,亲近而尊重的意味。
)
其意义可能很小,大概也只在于“今不如古”的验证了。
面对令人沮丧的现实,作者又再一次地鼓励董生,“董生勉乎哉!”这个“勉”带有安慰的意味,时代不好,“别灰心,努力啊!”而这一次勉励在语气上可能就更沉痛了。
⑺通过前两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董生远行的前因是“不得志于有司”,也分析了董生远行可能有的结果——或与古代感慨悲歌之士遇合,或不合于今俗。
我们不禁要追问了,这两种可能的结果合乎董邵南对远行的期待么?董生前往燕赵之地,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寻找有颇有古代仁义精神的“感慨悲歌之士”么?)
(分析板书:古悲歌仁义之士)
不是。
董邵南是为了找到让他“得志”的“有司”的。
那么韩愈又为什么紧紧抓住董邵南会“合于古”而“不遇于今”来谈呢?为什么他不鼓励董生此行会得到藩镇重用,会加官进爵,会富贵得意呢?他为什么不说,“小伙子,好好干,你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
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讨论,先留个悬念,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段韩愈的感慨思考。
2、请一位同学范读第三段,其他同学思考:韩愈让前往燕赵的董生替他做哪几件事?
明确:凭吊君臣相遇合的“望诸君”;招引燕地不得志的道义之士,告诉义士们:现在的天子和燕昭王一样,是个圣明的天子,你们可以出仕,可以有一番作为了。
前者我们容易理解,后面的招引义士就让人费解了。
我们知道,董邵南是因为不得志于朝廷有司才到燕赵之地去的;结果作者反让他招引燕赵不得志之人到朝廷做官。
这不是自相矛盾么?董生到底该何去何从?
如果你是董生,你该怎么做?(略。
)
你觉得作者是想让董生怎么做?
让董生坚持。
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样,坚持走自己的路,等待和明天子的遇合,不要避世隐居。
也许韩愈最想对董生说的,恰恰就是“人心下坠日,我辈复出时!”所以他呼喊那归隐的义士们,快快出仕吧,我们一起努力!
(板书:道)
让我们把最后一段再齐读一遍,体会韩愈的语气。
四、拓展探究
文章讲到这里,已是尾声,可是我还有一个困惑。
我看到,韩愈时代,朝廷的董生不得志,藩镇的屠狗者不得志,可以说当时之天下,才志之士无处可得志。
可若向历史深处追问,感慨悲歌之士不得志,仁义之士不得志,为何古往今来,才志之士总是不能遇于时而通其志呢?
谁能解答我的问题?1分钟思考。
也许是因为他们志向高远,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
他们所追求的古仁义之道,是永恒美好的理想世界,因此,他们在主动选择仁义之道的时候,就决定了他们绝不苟合于世俗,就决定他们与现实无休无止地情感冲突!
我又想起了韩愈。
他到长安科考之前,一直坚信古道,“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
2021长安,才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和他不同,他说,“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于是他做出选择,我还是读书吧。
他偃仰一室,啸歌古人,三考进士而不中,第四次考中之后才发现,原来考中与出仕的距离还很遥远呢。
于是他说,我还是要坚持,“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
”
直到写这篇文章,他已经36岁了,担任国子监的一个讲师,根本还没有碰到实现理想的边缘。
而正因为韩愈内心这髙蹈的理想,不停地与现实发生碰撞,我们才看到他的文章像潮水一样,猛扑到利禄时俗的岩石上,它并不因岩石的阻挡而退缩回去,它反而会一浪高过一浪,在后世的士大夫心中奔涌不息。
而这就是“道济天下之溺”,这就是“雄直”“曲折”“有古气”,这就是韩愈的独有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