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 有无相生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如何对待“有”和“无”的关系? 老子把“有”和“无”的关系完全弄颠倒了。老子只 看到房屋住人的地方是空的部分,器皿盛水的地方是空的 部分,车轮转动的部位全靠车轮中间空的地方。由此,老 子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 “有”。这里,老子忘记了,如果没有车子的辐和毂、没 有陶土、没有房子的砖瓦墙壁等这些具体的“有”,那些 空虚的部分又从哪里来?又怎能有车、器皿、房子的用处? 因而,老子把“无”作为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 二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艺术鉴赏】 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诗人为表明牡丹的“真国色”,采用对比、反衬手法。 写了“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用芍药和芙 蕖来反衬牡丹,同时表明牡丹花的与众不同。“花开时节 动京城”,以京城人的反应,衬托牡丹的价值与地位,深 受世人的喜爱和尊宠。
(2010年高考江西卷)(原文在《荀子》上)
据我们看来,老子很可能是古代一位具有传说色彩的 贤哲,并一直有些关于他的故事和言论流传,这些言论, 可能就是《老子》一书的雏形,其年代大约与《论语》相 近;也许是在战国中期,又有人对这部书加以增补,形成 了今传《老子》的面貌,故其中包含有反映出战国时代社 会特征的内容。这书是用韵文写的,用韵规则与楚辞相近, 它的作者应当是楚人。
毂.(ɡǔ) 户牖.(yǒu) 赘.(zhuì)形
2.掌握通假 自见者不明(见通“现”) 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 其脆易泮(泮通“判”)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通“蔂”)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弱:古,柔软; 今,软弱。坚强:古,僵硬;今,强固有力,不可动 摇或摧毁)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 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婉转、朴素 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 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 及较广的社会现象。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以 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 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和其诗歌一 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 进士,登博学宏辞科。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 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 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 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 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老子常常从世人的习性中发掘出其负面因素。在日常 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 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 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 开始一样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认为“自见 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但 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这是老子对现实社 会的一种洞见,显示了他的人生智慧。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A于 拔是 剑又 切请 而.以 啖所 之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
B武 不康 求为 闻公 达令 于.于 诸.军 侯
C 而 均所 之.得 二禄 策赐 ,, 宁多 许散 以之 负.亲 秦党 曲
D惜 宜乎 乎. .朝 百廷 姓无 之一 谓忠 我臣 爱也
【解析】 A项中“而”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B项 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C项中,前一个“之” 代词,代“禄赐”,后一个“之”为指事代词,译为 “这”;D项中“乎”都是表感叹语气词,译为“啊”。
如第六章描写“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情状云: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 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气跌 宕流畅,句式连环相对。虽然就说理文文体来说,《老子》 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 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 基本特征。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 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 总有一个过程。
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 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 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本文节选的《老子》各章,反映了老子哪些重要的 观点?
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 实践上的巨大价值。比如,世人看重的是“有”,关注的 是“难”,瞩目的是“大事”;老子则说,正是相反的 “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 价值,成就了“大事”,所以它们都不应该被漠视。老子 证明“无”的价值,典型例证来自日常经验,就是对车毂、 器皿、屋室之中空即“无”的作用的体察。这种解释日常 生活现象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异。
【答案】 C
1.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 词、虚词等基础知识。
2.(1)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 (2)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并要批判地吸收。
1.读准字音 辐(fú) 埏(shān)埴(zhí) 自矜(jīn) 泮(pàn)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 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 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 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 “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 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 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 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 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 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 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各章节大致有 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 它的语言无所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 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 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 透彻性。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 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 谓微明。”
内容提要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 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 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 立面。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 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把“无”作为 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是第二性的东西是错误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 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 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 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 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 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 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单元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 2.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学习老子的论证技巧,批判地吸收老子的哲学思想, 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辅 相成的方面。
老子简介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老子,姓 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后退隐, 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周太史儋。也有一说老子是老莱 子。《老子》一书是否是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 为此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但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 思想。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很 多学说从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走近作者 关于老子其人,《史记》中引用了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姓李名耳,字聃,年 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一说老子可能就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战国 中期周室有位太史名儋,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老子》 一书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应当早于《论语》 或大致与之同时,也有人认为它甚至迟于《庄子》。
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和无是互相 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 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 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其 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 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 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 件件容易的事。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 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 人甚爱牡丹”的说法,《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 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主旨感悟】 作者通过对比反衬手法,用芍药和芙蕖来反衬牡丹的 “真国色”和“花开时节动京城”的不凡不俗,真切表达 时人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 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但书中把两者和自然性的宇宙本质— —“道”联系起来,所以“形而上”的特征很强。在政治方 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 —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 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张虚静、退让、 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 所推崇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3.老子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的道理的?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 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 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 成的。第1则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与“美”相对,“美”与 “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美与丑、 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 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 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 道什么是不善了。
2.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 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 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⑤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 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 实是看得很深。
与《论语》出于孔门弟子纂录不同,《老子》主要是 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 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 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 的语言。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 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老子》一书中表 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 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 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 也像歌谣,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