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经济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家理论:国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制订什么样的产权规则,是否变革产权规则,何时 和如何变革,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成本收益的 计算。并尽量节约交易成本,获取最大利益。
• 国家理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而国 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如果某个主体能够超 越于众多经济活动主体,而作为第三者承担起界定 和保护产权这个职能,可能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约。 国家就是这样的角色。相对于私人来说,国家在制 订和变革产权制度方面更具有规模经济,可以节约 许多交易成本,因为它具有暴力优势,可以依靠强 制节约制订和变革制度的组织成本。
• (一)方法论------经济人假设、均衡分析、边际分析
• 经济人假设及与之相联系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 最主要的方法。来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制度变迁 主体都财富最大化者,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追求对 成本收益之间的差额。
• 分析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制度创新的机会等 。 • 边际分析:
• 合约谈判给定时,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料用 于再建立协约是有利可图的 ;
第二节 主要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一、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三、旧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 新制度经济学派中有许多人对制度变迁理论做出 了贡献,比较而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最系 统、最完备的,最能代表整个新制度经济学在制 度变迁方面的成就。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 现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 合著)、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 本著作中。
• 一、制度的稳定与变迁 • 二、制度变迁主体 • 三、制度变迁的动力或动因 •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五、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 • 六、制度变迁周期
一、制度的稳定与变迁
• (一)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 制度均衡可以从三种意义或三个层面上定义。 • 第一,单项制度的供求均衡与非均衡。 • 第二,制度的结构性均衡与非均衡。 • 第三,制度从利益和力量对比上体现出来的均衡与
• 次级行动团体,也是决策单位,是用于帮助初级团体获取收 入而进行制度变迁的主体。它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参与变 迁。
• (四)制度变迁方式------以渐进式为主
• 渐进的变迁指,交易的双方为从交易中获取某些潜 在收益而再签约。渐进式变迁是连续的变迁,没有 大起大落或中断,而是一个演进过程。它相对于革 命式变迁或突进性变迁而言。战争、革命、武力征 服以及自然灾害都是非连续式制度变迁的源泉。非 连续式变迁,诺斯指正规规则的一种根本变迁,它 常常是武力征服和革命的结果。
• (六)制度变迁效率评价标准------交易成本的比较
• 无论是正规规则,还是非正规规则,其变迁是否有 效,都要看是否降低了交易成本。制度变迁的具体 方案和组织实施,也要有交易成本意识。交易成本 低的方案和实施办法才是有效的。
• (七)制度变迁的过程或周期 • 诺斯分成五个阶段: • 第一,形成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 • 第二,确定选择集合; • 第三,确定变迁方案即菜单选择; • 第四,形成第二行动集团; • 第五,两个集团完成变迁。
• (二)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
• 内动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据,外动力是制度变迁的条 件。
• 内动力的作用创造了通过变迁而获得的机会,外动 力的作用就是促使主体抓住机会,实施变迁。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一)渐进式变迁与突进式变迁 • 从制度变迁的速度划分,有渐进式变迁与突进式
变迁。所谓渐进式变迁,就是变迁过程相对平稳、 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振荡、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 滑、衔接较好的变迁方式。突进式变迁,也可以称 为激进性变迁或革命式变迁。是在短时间内、不顾 及各种关系的协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或变革 的方式。
非均衡。 • (二)制度的稳定、变迁与制度的均衡、非均衡 • 制度的稳定指制度具有坚实基础,处于没有否定因
素或者否定因素不足以威胁其现状。制度的稳定状 态与制度的均衡状态一致,也可以说制度均衡是制 度稳定的基础或条件。均衡的制度肯定是稳定的。 但是,制度的非均衡不等于制度的变迁。
• 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 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现实的过程。 制度的非均衡只能说明制度处于非稳定状态,具有 了变迁的可能性。但是,并不等于制度的变迁。
• 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划分角度,有不同的 理解。
• 诱致性变迁往往与自愿相联系,强制性变迁往往 与政府强制权力相关。
五、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
• (一)制度变迁的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
• 所谓微观效率评价,是立足于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 成本收益评价。对制度的宏观评价,既包括成本与 收益的比较,又包括公平度。宏观效率评价之所以 要包括公平,是由制度本身的功能及其效率的关系 决定的。单个制度变迁主体不会从公平的意义上考 虑制度变迁的效率,只希望别人、社会给予公平, 自己只是尽量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从总体 或宏观上评价社会制度变迁,就不能像微观主体那 样,不包括公平。
• 国家提供的产权界定、保护等公共性质的服务,目 的有两个: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 基本规则,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 目的框架内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 而使国家税收增加。但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当 二者冲突时,国家常常向第一个目的倾斜。
• 意识形态理论:交易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并不能解释 一切制度的稳定与变迁,也不能解决在制度变迁过 程中的“搭便车”问题。人们为什么遵守或服从一 种产权制度,为什么参与或拒绝参与某种制度变迁, 有时很难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加以解释。
• 认为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原因,它创造了 一个建立更有效制度的激励。但对主体来说是有效 的变迁,对于社会经济增长来说,却可能是无效的。 只有当主体预期,抓住这种相对价格变化的机会进 行制度创新,能使之获益时,才会发动变迁。当被 动变迁时,也是经过计算,即变迁比不变迁损失更 小,才实施变迁的。
• 边际指不同制度的边际处,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 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的组合所做的边际调整。
• (二)理论基础------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
• 交易成本,可以简单理解为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收益分析 方法,在制度变迁理论中的运用对象就是交易成本。交易费 用的分析,被用来解释制度的稳定和变迁。
• (三)制度变迁主体------广义的企业家和两级行动集
• (八)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思想
•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 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 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 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 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 可以解释世界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的差别或绩效 差距,我们赖以到达今天的制度的过程是相关的, 并限制着未来的选择。由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 和文化遗产的影响,制度变迁可能比技术变迁更复 杂。经济史中的路径依赖与发展差距有关:由于所 有国家不是平等发展的,一般来说,那些欠发达国 家赶不上发达国家,因而历史是路径依赖的。针对 后社会主义国家,他提出,路径依赖就是这样的事 实,过去的制度框架,使当前各种制度选择受到影 响,可能被锁定在某种制度路径中。
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主要理论问题 第二节 主要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比较 第四节 制度变迁理论新进展 第五节 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主要理论问题
• 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前提:第一,制度是变迁着的 或者可以改变的;第二,制度变迁是可以观察的。
• 制度变迁主体一旦形成,对制度变迁的作用就有许 多具体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大体上有:认识和把 握时机,确立变迁目标,选择变迁方式,制订变迁 方案,实施变迁,完成和巩固变迁,最后实现新的 制度均衡。
三、制度变迁的动力或动因
• (一)内动力和外动力 • 制度变迁总是需要动力的,不管动力来自内部还是
外部,反正没有动力,制度就不会变迁。可以把制 度变迁的动力分成内动力和外动力,或者称为制度 变迁的内动力和外动力。不同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动 力来源可能不同,但均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制度变迁的内动力,是制度、 特别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这种矛 盾就是经济制度的动力源。 • 制度变迁的外动力是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动力,也 就是制度变迁主体发动制度变迁的动机。
• 有些情况下,非稳定状态的存在还会维持较长时间。 制度从稳定到变迁的开始,有一个时滞。可以说, 制度的非均衡或非稳定是制度的稳定与变迁之间的 过渡时期。制度的非均衡是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 却不是充分条件。变迁只可能在非均衡状态下发生, 而非均衡却不一定导致、更不等于变迁。
二、制度变迁主体
• (一)制度变迁有没有主体 • 人们往往有两个极端的看法: • 一种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那么,

• 广义的企业家包括政府、团体、私人。其本质是一样的,都 是为了从创新中获取自身利益的经济人。统称为“组织及其 企业家”。
• 两级行动集团,指制度变迁主体分成“初级行动团体”和 “次级行动团体”。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它们 的决策支配了安排创新的进程,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由 个人组成的团体,任何一个初级团体的成员至少是一个创新 的企业家。
• (三)单项(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
• 从变迁的范围来划分,有单项或局部变迁与整体式变迁。单 项变迁或局部变迁,是某个或某些个方面或层次的制度,独 立于其它制度而变革。单项变迁也是局部变迁,但局部变迁 不仅仅包括单项变迁。
• 整体变迁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 变迁。
• (四)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 (二)主动式变迁与被动式变迁
• 从制度变迁主体的态度来划分,有主动式变迁与被动式变迁。 主动式变迁是一些主体从利益出发,对现存制度不满意或对 新制度更向往而主动发动的变迁。出于利益考虑,不愿主动 发动制度变迁,但另一些主体已经发动并最后完成了制度变 迁,他们不得不被别的主体牵动着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变迁 是被动式变迁。
• (九)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产权理论、国家 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三位一体
• 产权理论:产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重要,几乎 每一功能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相关。资 源相对价格的变化需要界定和重新界定产权。只有 界定、保护和实施产权,才可能使经济系统具有激 励机制。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 或低效率的产权制度阻碍经济增长或使经济低速增 长,即激励功能不强或负激励。
• 即使发生革命性变迁,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会因 革命而中断联系。一个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不会因 为某个革命而被消灭、中断、取而代之,新的意识 形态不会随革命成功而迅速形成。
• (五)制度变迁的动力------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 创新的收益
• 从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行为动机或追求来解释制度 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的主体都是财富最大化者, 他们从事制度创新,都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制度变迁就是无主体的或是主体无意识的,人也是 受某些因素决定,与制度一起变迁的。 • 另一种则认为制度的变迁完全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是人们设计、选择的结果。
• (二)制度变迁主体及其作用
• 制度变迁主体并不ຫໍສະໝຸດ 定是制度变革运动、特别是大 规模运动的领导者,也不一定是某种制度的直接设 计者或摧毁者。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迁或者 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 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一个阶级,一 个企业或别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自愿组成的或紧 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只可以是个人。
• (二)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和新制度的运行成本 • 制度变迁的成本评价,包括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即改革成本 • 第二阶段是新制度建成后的运行阶段成本。
六、制度变迁周期
包括以下阶段: 第一,启动或开始; 第二,组织变迁集团; 第三,确定变迁目标; 第四,设计和选择变迁方案; 第五,实施变迁; 第六,完成、检验变迁,修补和完善新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