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法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WOT分析法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既被赋予着重大使命和热切期待,又深陷根深蒂固的“二流教育”困境,制度性变革的问题成为职教领域最引人关注的问题。

然而制度变革并非简单地批判现存制度和设计替代方案即可完成,我们需要对职业教育制度这一复杂现象进行复杂理解,才能为把握未来提供坚实的基础。

21 世纪是我国崛起的新世纪,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机遇,若不调整战略,及时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则无法在竞争中取胜,高职教育发展瓶颈就不能顺利地突破。

SWOT分析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SWOT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高职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高职的可能影响上。

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高职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并让高职的战略变得更加明朗。

一、应用SWOT全面分析高职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高职教育本身的优势
我国高职教育走过了二十多年实践历程,在逐步发展中,对高职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高职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规模,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专门人才,国内的职教培养模式有:“三段式”“产学研结合式”“五阶段周期循环式”“一主两辅培养模式”和“能力本位模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走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教育,使学校教育和社会企业两者资源优化整合,以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就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体现了高职的职业技能培养的优势。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机会”
教育发展政策取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了对高职教育发展非常有利的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对高职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及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全面改善。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专业门类经过调整,已经覆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职业岗位,其中52%的专业方向是新设立的。

其次,国家还陆续出台了有关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将促使高职教育步入正规化、市场化发展。

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成为高职扩招的直接动因。

国家高技能人才缺乏,会影响全社会的经济和整个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企业高级技工缺乏而导致缺乏竞争力、产品质量下降,其结果是,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告急,直接推动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

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实行产学
研一体化,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培养目标,政府、企业及学院三者间互动联合,体现职业办学特色。

(三)高职教育本身的劣势
我国职教的发展体制还有待完善。

在规模上,高职学院占据半壁江山。

但在结构上,其专业结构、类别结构、体制结构、层次结构都远未能形成。

在质量和效益上,61%的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还处于摸索阶段,质量效益待评估,由于自身缺少“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场地及高职教育专用的教材等,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此外,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短缺,实践教学条件较差,由此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

某些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不突出,实验课还是传统的教师演示性实验;或把实践教学搞成了黑板上“种田”、讲台上“开刀”,个别专业甚至把毕业实习搞成了景点观光旅游,等等。

没有面向市场需要,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高职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

(四)高职教育发展的“威胁”
我国高职教育是“机”与“危”并存,这主要体现在当时的“两扩”政策,即扩大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和扩大教育规模,主要是高等教育的规模。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招政策之下,高职教育规模增长之“机”与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下降之“危”。

而在次贷危机处境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与经济成长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正遭遇有史以来
的最大之“危”。

首当其冲的是就业,从总体或总量上看,是青年群体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新增就业“三峰叠加”。

其次,大学毕业生失业创新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挤压。

再次,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看,当下又恰逢金融风暴,正是劳动力相对短缺与相对过剩相互交替的特殊阶段。

高职教育之“危”还有:从规模上看,其刚性增长与中低端劳动力的动态变化不相适应;从结构和功能布局上看,其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形式、专业和课程建设与资本劳动比率变化、产业转换速度以及经济成长节奏也不相适应。

归根到底是高职教育的质量堪忧。

目前,职业教育体制还未与当前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相一致,如机构改革与职业教育管理职责的落实问题,企业改制后如何重视行业指导和加强企业办学等,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国内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体系,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学校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方面的标准难以掌握,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益。

此类问题一直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坚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实力
高职院校要争取跨越式发展,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用正确眼光看待普通高校先发展与自己后发展的辩证关系,立足实际,更好地把握客观规律,从打基础、利长远出发,坚持长期艰苦奋斗,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重视和研究高职教育的规律性,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受教育者施以
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与特点。

高职院校办学要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并结合我国实情,提高自身教学的实力,并加强与社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提高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能力;努力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新技术研发中心,认清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发展中的现状,给予院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可采取如下措施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育人机制,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实力。

(一)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监控机制
1.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要改变教学质量不能量化的思维定式。

要成立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反复酝酿,制定出能够获得绝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行动态完善;建立考核评估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

各系相应成立教学质量自评组织,负责本系的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的自评检查,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教学质量的考核检查。

坚持学生评教活动。

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评教,辩证地对待学生评教意见,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督导,最基本的含义是监督、指导。

教学督导的“督”具有督促、评价的职能;“导”具有引导、导向的职能。

教学督导制度是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的核心机
制。

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教学督导规程》,明确规定教学督导的任务、职责、原则,教学督导机构、督导员的组成和职责。

二是要成立相应的教学督导机构,把督导机构定位为咨询机构,进行“体外”督导,独立地履行督导职责,真正起到“督教、督学、督管”的作用。

三是要健全教学督导的工作制度,主要是指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听课制度、评议制度、检查制度、调研制度、反馈制度等。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加强专业开发的机制建设。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能否顺利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是否根据时代的变化建立专业开发的有效机制,因为真正能决定专业开发活动或左或右、或进或退的根本力量,正是专业开发机制的力量。

学校作为专业开发的直接承担者,首先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开发的机制。

学院要建立完善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明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职责、程序,给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足额的专项经费。

专业指导委员会必须每年召开一次以上的全体委员会成员会议,会议要对各专业教学计划在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修订意见,使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专业能力更加明确;要交流行业最新技术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会议要有相应的纪要。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结合”机制的形成。

完善“产教结合”机制,必须首先找到“产”与“教”的结合点。

“产”
与“教”,主要看高职院校与企业是否能满足彼此的需要。

显然,高职院校不管从学生专业教育、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推荐学生就业等都是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的。

目前产教结合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方积极性不够。

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现有的很多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单就某个企业而言,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并不旺盛;第二,由于企业实力不够,企业方从短期经济效益考虑,不愿意接受在校高职学生直接从事一线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实习;第三,高职院校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不够,没有主动满足企业的相关需要。

由此,高职院校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有的产教结合现状,大力加强产教结合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鼓励教师服务企业的机制。

对专业教师为企业培训开绿灯甚至进行专项奖励;鼓励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与技术革新,对取得成果者要进行奖励。

第二,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各系、专业教研室与企业合作,广泛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推动学生外出实习工作。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加强与企业联系必要的交通、招待、吃住等费用的报销,对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奖励,对企业方实习指导教师的补贴等。

第三,建立邀请企业人士到校参与学生培养的制度。

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士成为外聘教师为学生上课,在上课时间上予以照顾,在课时津贴上进行倾斜。

还应实行教研室每学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开设讲座的制度,在报酬上应有利于调动专家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教务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科学管理。

第一,规范教务管理的程序。

教务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很有规律性的工作。

教务管理部门应起草学年教务管理流程,在征求各教学系意见的基础上,交学院教学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比如应明确在每学年什么时候应修订完专业教学计划,什么时候必须拿出下期教学进程表、下发下期授课任务及课程安排表,什么时候向教师发放新教材,什么时候拿出期末监考安排表,什么时候进行教学信息反馈等。

第二,规范相应教学文件资料。

包括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试卷、成绩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等所有教学文件都必须有明确的规范,以避免教学的随意化。

第三,要实行教研室共同研讨、制订课程授课计划和共同备课制度。

教学尽管主要是教师个人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但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课前的准备密切相关。

因此,有必要形成教研室共同研讨制定授课计划和共同备课制度,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学习。

(三)大力推进就业导向下的学生素质拓展机制建设
由自身特点和当前就业形势所决定,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就业导向的原则和方针。

国务院已经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高职院校除必须搞好教学工作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完善素质拓
展的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要完善素质拓展机制,促使学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形成院、系品牌性素质拓展机制。

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专业技能大赛等,都应有完整的活动开展程序和办法。

2.健全专业教育及职业指导、就业推荐机制。

一是完善学生职业设计与规划工作机制。

首先要实行导师制度。

要确定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导师要定期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及时为学生的职业设计与发展方向提出合理性建议,对导师要建立聘用、考核和待遇制度。

其次,要开设好职业与就业指导课程。

该课程应由新生阶段的职业道德课程以及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课程两
部分构成。

二是完善就业推荐工作机制。

切实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做到“出口畅”,才能保证“进口旺”,也是学生能安心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不能指望政府,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搭建立体就业网络,畅通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推荐机制,尤其是要加强与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的联系,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要建立毕业生的档案收集、发布制度,学院就业工作部门要积极利用校园网或者其他大众网络,要广泛与相关企业建立和保持联系,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要形成邀请企业到学院召开双选会的一整套运作制度;要建立各系按比例推荐学生就业制度,要充分发挥各系的能量,要完善学生就业推荐及毕业派遣等系列程序。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实现角色的转换,行使宏观调控职能,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策必须向那些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倾斜,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引擎。

高职教育一方面属于教育行业,投入巨大;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而言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和关键,可以说,高职教育得到良性发展,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才有了根本的保障。

而且,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比较弱小,需要大力扶持的阶段。

因此,政府应建立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机制,为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完善高职教育评估机制和专业管理机制,确保高职院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1.要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并完善专业批建、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能否面对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能否与经济结构性变革所引起的职业岗位的动态变化相适应,能否真正实现多元主体的利益目标,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我们能否根据市场变化对专业进行“预前设计” “预后诊断”和及时调整。

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专业预警机制十分必要。

政府劳动部门应建立劳动力市场研究结构,并对市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做出年度和中长期预报,为高职教育专业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教育部门应建立“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对未来5~10年职业资格的演进变化实施监测,为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在专
业预警机制基础上,完善专业申报、批建的标准和程序,使那些经预警已亮“红灯”的专业不再批建。

2.完善专业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面向当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高职教育采取不同的办学体制、管理体系和运行方式。

因此,加强专业开发管理监控机制的建设,对保证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有序性、规范性和质量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

为此,一是建立地方专业开发专门机构,负责本地区短线专业开发的规划、管理与监控工作;二是建立全国性的高职教育专业开发与管理监控专门机构,开展对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整合研究,制定长线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规划、标准和评估体系,据此对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条件、质量和规范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和调控,并通过制度建设,使之成为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活动,以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专业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制定、完善“特色”专业申报、评审机制。

要组织高职教育的权威人士尽快制定、完善现有各类高职专业申报“特色”专业的标准,完善“特色”专业评估程序,促使大批“特色”专业脱颖而出。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年度招生计划时,对成为“特色”专业的招生应开绿灯,实行下限制,对非特色“特色”专业要限制招生,实行上限制。

(二)完善招生制度,改善高职生源质量
目前高职招生制度必然使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不利于高
职人才的培养。

为保证高职院校获得较为满意的生源,必须改革现有高考制度和录取制度。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建立高职与普通大专的立交桥。

不能简单地以普通高考的分数和标准来选择高职生源,不能把高职当做“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而应该把高职招生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分开,两者可以各成体系,同时,也可以互相兼容。

无论是“三类生”(职高、中专、技校生)还是“普高生”,都应该有资格参加这两类招生考试。

高职招生除了应测试考生必要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测试考生的专业技能。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则侧重于文化知识。

这样,一方面给考生提供了二次“高考”的机会,减轻了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高职的生源质量,为提高高职教育层次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为真正体现服从学生个性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各种问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为素质教育解困。

建立高职教育本科以上体系,使学生在加强技术和操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延伸。

沟通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加以衔接。

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招到更好的生源,也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有了升本的希望和动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