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一题多变”的训练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
2021年第5期
初中数学中“一题多变”的训练策略研究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优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培养。
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正是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践行,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升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一题多变;提升思维;自主探究;自主创新姜海平(江苏省通州湾三余初级中学)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对这些例题进行适当变形、引申和拓展,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题。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例题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策略,在利用一题多变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学习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切不可杂乱无章。
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抽象的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初中数学教学要依据知识的客观顺序,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逐步对学生进行诱导,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进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一题多变教学应当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时,相对应的例题是用常见的代入法解方程来引入相关的知识点。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未知数x ,y 的系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观察结果联系例题的解法,最终解方程组。
解答问题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运用加减法来解方程组。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未知数x ,y 的系数之间的关系。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注意未知数x ,y 的系数的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点。
在进行一题多变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会解方程组,接着将未知数x ,y 的系数成倍增加,让学生观察成倍增加系数后的解题步骤是否会改变,还可以将未知数x ,y 的系数随意变化,看看解题步骤又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这样不断推进,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进而推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举一反三,逐层深入
在学习时,学生要灵活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中。
一题多变能促进学生对原题目进行综合、全面地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对知识的深度分析和挖掘中,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多维拓展,丰富自己的知识存储,并在相关解题中灵活运用。
仍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道经典例题。
例1一个宽为50cm 的长方形图案由10个相同
的小长方形拼成,试求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
多少?
类似的题目经常被拿来做应用题或者选择题,学生可以借助图形,从形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在进行一题多变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目中的图形,从图形长、宽数值的改变,到图形本身的变化(如将长方形变换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通过多重变化激发学生一题多变的兴趣,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进行多维度的引申、拓展,让学生既能巩固原有认知,又能将在变化过程中获得的灵感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解题研究102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
总第375期
息,以让探学进入新的境遇。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香
港人民,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后,你最大
的憧憬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让学生的思维从理性转
为感性,让学生进入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具体的问题搜
索,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
大部分学
生都说:最大的憧憬是想回家,想回到祖国的怀抱。
学生在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之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要让香港回归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呢?明显地,学生在将问题的链条不断地伸长。
这个生长的过程,不仅是探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施以引领的过程。
三、问题链转化,课尾展学
学生参与了问题的提出、讨论与回答,对学生来
说都是生长,所有的生长都是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成
果。
问题链的转化其实就是将问题用起来,将认知转
化为真正的历史素养。
生本课堂要给学生充分运用认
知的机会,不能让教师的讲解将课堂填满,填满课堂
的应该是学生参与的各式活动。
例如,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节课时,
在讨论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相关问题之后,学生自然就
转向了“一国两制”的学习。
这其实是问题链:香港
回来的途径和方式中的一次延伸,即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首先,学生对“一国两制”展开了一次头脑
风暴,将能想到的相关内容呈现出来,也是学生的一次自我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都有获得认可的机会。
首先,他们会想到“一国两制”的倡导者是谁?对我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内涵是什么?其次,他们又在想“一国两制”对香港的影响是什么?即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哪些地方没有变化?这是一个需要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生消化问题链的环节。
对于“不变”,学生想到了教材上说的,如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学生还想到我们对香港人民的情感不变,香港人的生活习惯不变。
对
问题链深化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深化。
明显地,学生的推断思维、分析思维等得到了锻炼。
总之,问题链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要能对接学生当时的认知水平,又要能让他们有一定的不适应,进而才能迸发探究的热情。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递进性,能让学生将前一个问题当成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又要能让学生逐步感知历史的本真。
参考文献:[1]赵红梅,王辉.基于审辩性思维的初中历史问题教学实践探究[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3).[2]李碧珍.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2).
三、变换图形,逐个击破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关于图形的知识点和经典例题,很多题目借助图形能更加快捷、高效的找到解决方法。
图形可以让抽象的数学条件变得直观,更能建构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快速解决难题。
在进行变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原题目中的图形进行适当地变换、引申、拓展,使学生充分掌握解题的方法或思路,从图形变换中探索问题的本质,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各种练习中学会触类旁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促进学生对图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2
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
方形,点G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B ,C 重合),连接AG ,作BF ⊥AG 于点F ,DE ⊥AG 于点E 。
求证:△ABF ≌△DAE 。
解答完例2之后,教师可以在不改变已知条件的前提下让学生直接写出线段EF 与AF ,BF 的等量关系,还可以通过改变图形进行进一步变式。
变式
如图2,若点G 是CD 延
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AG ,作BF ⊥AG 于点F ,DE ⊥AG 于点E ,线段EF 与BF ,DE 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图对线段EF 与BF ,DE 的关系进行
探究。
通过图形的变换,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让学生综合、全面地掌握有关图形的几何知识。
一题多变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有效避免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
另外,一题多变还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参考文献:
[1]吕素楠.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
核心素养[J ].数学教学通讯(下旬),2020(1).
F A B
C D
E G 图1
F A
B C
D
E
G 图2
(上接第101页)
解题研究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