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面裙到旗袍:探寻民国时期女性心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马面裙到旗袍:探寻民国时期女性心理变化
作者:张帆
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4期
摘要:民国时期来自外界不断的思想冲击,解放了女性群体,带来服饰的转变。
从传统服装马面裙到时尚服饰旗袍,反映了民国女性的心理变化:尽管她们心底封闭,难以根除,但已开始寻求简约,不重繁复,渴望行动方便,尝试走向社会;像男人一样内心强大,勇敢开放,通过服饰展露自信的自我和曲线玲珑的美丽身姿。
关键词:马面裙;旗袍;民国时期;女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126-03
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方文化思想碰撞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人们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吸收着不同于传统的思想。
直观显示思想转变的就是衣食住行,尤其是服饰穿着。
对于中国近代服饰的研究,尤其是民国时期服饰的研究就有不少范例。
雒薇艳所写《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简洁化原因浅析》、杨汝林的《民国时期矛盾的服饰现象———以符号学分析法探讨身份与服饰的关系》、姜钊的《对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文化的研究》、原海晓的《民国时尚与服饰制度》、刘玉琪的《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女子服饰研究》等。
或者是对于民国时期的传统服饰的研究,如宋雪的《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倒大袖”上衣研究》、杨渝、杨悦的《清末旗装艺术与民国旗袍的传承关系》、叶晓莹、陈贤昌的《浅析民国时期的旗袍对现代服装的影响》等。
对于旗袍的演变研究也有不少优秀之作,这里不再举例。
但是将马面裙这一传统服饰独自放出来,与旗袍进行时代对接的文章却极为稀少。
马面裙是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完善发展的中国传统服饰,旗袍是在满清服饰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及时尚的产物。
二者体现在女性身上的穿着,不仅仅彰显女性的独特魅力,更是蕴含着女性在多方影响下思想的转变。
不仅仅体现女性对生活的简约化,也是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
一、民国时期的“不会穿衣”时代
在经历过清朝灭亡,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就像是没有了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满载不同文化的车辆汇集于此,甚至产生“车祸”。
在这个时候不仅仅使政治层面的官员焦头烂额,社会阶层也陷入了跌宕起伏后平稳时期暗波涌动的漩涡。
人们离不开的就是衣食住行,这头一个就是“衣”。
人们进入了“不会穿衣”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服饰从此不再是“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
服饰作为等级标志,除了特殊职业人士以外,任何人都可以穿上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服饰,穿着爱好以一个人的审美为标准,这样就显得空前轻松、自由。
[1]4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混乱的状态。
在民国初年,大街小巷出现了中外人士服饰互换的现象,“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但是这种中西服饰交流的结果换来的却是着装上的混乱,“男子装饰像女子,女子装饰像男子”,在职业区分上显得不伦不类,“女伶唱老生者,每多活泼大方,下台时,亦多着男子时装,如孟小冬及中原公司演员杨菊芬”,甚至出现了“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的现象。
[2]综合来说,人们的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中式、西式、中西式,即使在1912年曾颁发
《服制条约》,但是根深蒂固的穿衣习惯怎么可能轻易变换。
固执的男子不肯放下长袍马褂,深宅的女子不喜大腿开叉的旗袍,先进的知识青年颇爱贴身又不是传统的学生装,时尚的女子无法忍受裹住身体的旗装。
于是在当时,处于“不会穿衣”的时代。
二、马面裙与旗袍的对比
中国传统服饰数以千计,将马面裙和旗袍进行对比有几点原因,首先,裙为我国下裳的主要形制,马面裙综合了传统刺绣、围裙等特色后于近代发展成熟的裙装旗袍是民国时期在时代推动之下结合中西思想的产物,二者具有代表性。
其二,马面裙最容易与旗袍做对比,从形制到遮盖部位,二者最容易凸显女性思想的转变。
其三,马面裙属于着清装女子的代表,旗袍属于旗装的进阶版本,衔接性更为明显。
马面裙和旗袍二者的关系相斥又相吸。
(一)马面裙与旗袍发展简述
马面裙,首先其本质为裙,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
连接群幅也”。
[3]80马面裙是在传统裙的基础上,加入了褶皱等扩大运动范围的结构设计,方便女子两腿的活动幅度扩大,在两侧折裥中间有一光面,通常补以刺绣等装饰,俗称“马面”,马面裙称谓由此而来。
其不同于传统一片式限制女性行动的裙,在细密的褶之下放松了女性的下身活动。
马面裙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旋子,又称旋裙,是唐代女子所用圆领袍和“上裙下裳”的结晶,宋代的旋裙将前代女性的方便骑马的门襟长袍浓缩至下身,是马面裙的雏形。
旋子在元明清时期逐渐形成马面裙。
马面裙在清代在形制上,材料上,结合宗教信仰的影响因素下成熟发展。
在古代文献中记载了清代不同的马面裙种类,百褶裙、鱼鳞裙、阑干裙是按结构特点命名的,月华裙是按颜色特点命名的。
[4]民国时期的马面裙虽然不再是种类繁多,但是仍是女子日常穿着的一股风流。
旗袍的发展起始于旗装,是改良的产物。
旗装在民国成立之初通过妇女穿着逐步吸收外来服装式样并改进而成,有效地结合了当时旗装女式传统贴身的元素并吸取西洋服饰收腰抬胸的设计特点,杂糅东西方服饰文化,使其更适合东方现代女性突显典雅端庄之美。
于是,具有中国女性知性美的旗袍脱茧而出。
[5]民国时期的旗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女权运动的兴起,民国初年旗袍以长马甲的形式粉墨登场,后来有人将
长马甲加上长袖,从而形成新旗袍的最初形态。
[5]第二个阶段就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这个时候旗袍更加贴合女子身体曲线,展现女子风韵。
(二)马面裙与旗袍的对比和转变
从马面裙到旗袍,不难看出一个是下裙一个是一体式裙子,在中国服饰传统中,女性自古便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而男子穿衣则是“一截”的。
这时的“新潮”女性们,受到西洋风气的強烈震荡,十分注重形式上的所谓“平等”,一截还是两截,也就自然成了一个是非分明、严肃的原则问题。
[6]复杂的上下穿衣使得女子更倾向于男子才有的一体式穿衣。
并且不喜在裙里仍旧穿上裤子等衣物,只为行动的轻松。
马面裙初始就是女子为了方便骑马而不断发展至下身行动方便的轻松服装,其本身就是女子思维转变的展现,深究其中也是和旗袍的产生不谋而合。
并不是说上衣的转变并不重要,而是从身体角度来说,下半身是女子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失身指的就是下半身贞洁失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马面裙是为了遮挡住身体下半身,无论是何种形制,是否套裙,都是将下半身遮挡得严严实实,宽宽大大的裙子难以展示女性的曲线美。
而旗袍就不同了,发展成熟、源自于旗装的旗袍去除了旗装下的裤子,露出女子的双腿,勾勒出女子臀部,突出女子的韵味。
从马面裙到旗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有着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是二者有一定的相通性。
对比不难看出,旗袍的下半身其实就是去掉了折裥的紧缩版马面裙,不论是开叉高低,装饰样式,它们的相通性依旧存在。
但是这个转变并不似旋裙转变那样为人所接受,更多的是阻碍,是女子思想的不开放么?也不尽然。
从马面裙到旗袍,二者既有相通性也有差异性,转变的过程也是漫长,马面裙裹住的双腿在旗袍那里得到了解放,马面裙藏住的优美在旗袍那里得到了凸显。
三、服饰转变下女性心理变化
相由心生,不仅仅指的是脸上的五官,也是身上的服饰。
一个人心中所想会通过服饰表达出来,从马面裙到旗袍,女性服饰转变之下,是女子的心理动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追求简约,不重繁复
马面裙制作繁复,且覆盖刺绣,后因萨满法师的影响,多了剑型的装饰和铃铛,内里还要穿上裤子,女子的服装较之男子多了好多,民国时期的男子服装多是长衫马褂,冷了加一二棉袄。
在过渡时期,旗袍发展尚不成熟,女子穿着在城市和一些偏远地区是不一样的,但是清末的女装样式仍为主流。
且不说马面裙,袍服就类似于是中间的衔接。
不同于马面裙只做于下
裙,袍服是女子一体式穿着,服饰线条平直,宽袍大袖,从大袄到小袄可以说是层层叠加,并且仍旧为了显示尊贵,它的制作用料绸缎并且绣满花纹。
虽然仍旧不成熟,但是可以看出,女子已经偏向于一体式穿着。
在女权运动中,女子希望与男子平等的心越来越重,在追求美的基础上不再是繁复的穿在身上,而是一体式的时尚简约衣裙。
在这个时期,女子的服饰也就是出现男性化直线状态,女子想要简约,追求平等,只能先向男性看齐。
直到旗袍在发展成熟时期,不仅仅更多的女子接受了一体式修身衣裙,并且在旗袍上添加了蕾丝等西方特色的装饰,可以看出女子的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她们渴望美,也渴望简约的风格,渴望贴近时尚。
(二)勇敢开放,曲线之美
女子追求与男性相同,展示其想要平等的心理。
经过了女子服饰男性化的时段,女性发现了自己独特的美丽——不同于男子,只属于自己的身体亮点,女性此时的心理在不断地强大和开放,她们认为自己有资格和男性一样,进入社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深宅大院足不出户。
在旗袍发展成熟时,展现了不同于马面裙的一方面,就是曲線美。
这是在马面裙时不敢想象的服饰。
女人最为看重的贞洁下身在这个时候则具备了美的含义,旗袍赋予了女人马面裙不曾赋予的东西,就是臀部和腿部的优美。
旗袍在适当遮掩女性身体的基础上,凸显了女子的纤美修长,婀娜多姿。
正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藏一半露一半反而增添了东方女子含蓄内敛中的那一分风情万种。
马面裙在方便女子行动的基础上掩藏了女子的美,旗袍在凸显美的基础上虽多了几分限制行动,但那是为了优雅。
从马面裙转向旗袍也不是女人不再看重贞洁,而是她们发现了自己身体也是可以更加有美感。
由此可见,女子的心理在不断地勇敢起来,她们不再是长裙下的夫人小姐,而是旗袍下的时尚女人。
(三)心底封闭,难以根除
这一点为什么要放出来,因为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接受旗袍,她们身上还是穿着马面裙或者是旗装,但是这样的女性多为家中主母或是长辈之人。
她们并没有在这场转变中接收来自时尚的开放信息,只是因为在其内心深处的传统习惯并没有办法根除,她们抛除不了那份内心的封闭。
还有一个原因,女性的旗袍能够在众多服饰中不断发展并且为女性所喜爱,最终和西方观念不断融入有关,不仅仅是因为旗袍展现女性美和展现东方美,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男性的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本节小标题为“心底封闭,难以根除。
”旗袍来源于旗装,是没有折裥的马面裙,它属于一种递进,它没有离开最初的本源。
所以是男性所支持的服饰,如果说这个服饰不是从马面裙所代表的传统服饰发展而来,那它还会不会发展起来都是问题。
所以,女人服饰的确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男性的认可,旗袍既有马面裙传统的一面,又加入了西方的新式元素,首先是男性肯定了,它发展起来了。
在民国时期,男性权力还是处于高层。
不是说女性服饰转化、女性心理变化就和男性完全没有关系。
旗袍发展最初一定是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
男性的肯定,女性无法根除对男性的依赖,又对美有憧憬,旗袍才在马面裙后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女性心理的转变受到传统上男性的影响,心里仍有封闭空间。
四、结语
总体而言,马面裙和旗袍各有千秋。
马面裙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发展成熟,是古人对美的追求,也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应忘记和摒弃。
但是旗袍在民国时期乃至今天对世界的影响力更加不容忽视。
从马面裙到旗袍,不仅仅是我国女性对美的传承,更多的是女性在时代变化之下心理上对新事物和自身成长的看法。
女性不断地看重自身的需求,不断尝试走向社会,不断从传统的繁重压力之下脱离出来,也许会有无法忽视的习惯势力影响,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女性内心在不断地强大,在民国时期留下了自信的自我和展露曲线的靓丽身姿。
参考文献:
[1]王丽敏.民国城市服饰研究[D].河北大学,2009.[2]改良[N].申报,1912-03-20.
[3]刘熙.释名▪卷五[M].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9.
[4]祁姿妤.史更几兴废,物华常流传——马面裙的始末、解构与重组[J].艺术设计研究,2015(2).
[5]杨渝,杨悦.清末旗装艺术与民国旗袍的传承关系[J].艺术民族,2013(3).
[6]朱琰.从旗袍之“美”看民国时期的大众审美心理与女性服饰审美趋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2).
作者简介:张帆(1996—),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单位为贵州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宋史。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