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
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
此时,科学对人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大得多,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推动了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后,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联合体。
在新的经济结构体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
经济的发展使欧洲战乱不断,而且逐步升级,终于在20世纪初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
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
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因而人生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类历史也是人与人之间一场无止境的互相残杀。
叔本华生前默默无闻,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定的社会气候下,他的理论不胫而走。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在19世纪末提出“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为现代主义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这一总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的“权力意志论”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集中体现,权力意志是
无目的的,超人是权力意志的化身,是世界的主宰。
超人充满着生命活力,能超越自我、超越传统、拯救人类。
尼采认为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艺术必须摒弃理性,艺术世界就是“梦与醉”的世界。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或称“意识绵延”,它是宇宙的主宰和动力,客观存在的万物是其表象。
人对世界之本体的认识不能凭理性,只能靠直觉;理性分析只能围着对象转圈子,抓不住本质,而直觉却能打破空间设置在创作者和创作对象之间的界限,从而把握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理论和时空观几乎被所有现代主义作家所接受。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 9)的精神分析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的传统观念。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都出自本能冲动;人是充满矛盾冲动
的生物,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能欲望受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和良知理性的束缚。
文艺创作就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升华,创作活动就是“白日梦”。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性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
于是,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显示了对传统文学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本身又是传统文学演变的结果。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反抗现代文明和理性主义原则,以及它所具有的那种悲观、神秘的色彩,都已露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端倪。
一些浪漫主义作家以后转向了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马拉美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些作家,像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内宇宙,现代主义作家则大大发展了这种倾向。
福楼拜小说客观冷峻的叙述方法,也为现代主义小说提供了借鉴。
在文化观念上,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具有两重性。
他们既无法完全摆脱近代基督教——人道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又对它产生了怀疑,他们的创作中已蕴含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现代文化基因。
如巴尔扎克、福楼拜、哈代、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小说中表现的对“人”的问题的焦虑与困惑,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悲观情绪等,都具有现代主义倾向。
自然主义小说家左拉对“生物的人”的描写,已露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非理性、非道德化倾向。
世纪末的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进一步酝酿并发展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中的现代文化与美学的基因,并直接向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仅仅受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时还受文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和推动,因而它并非是脱离文学传统突然从一个历史断层中冒出来的,而是传统文学合规律的发展与延续。
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其观念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和复杂的,不同的流派与团体往往各有各的主张,但它作为20世纪一个极富于创新和反传统精神的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思想特征上,首先,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处在急剧的文化转型时期。
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怖、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
望与不安,作为西方精神支柱的传统文化观念开始崩溃。
尼采提出的“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
他们不再坚守传统的理性原则,不相信人道主义的理想,也不寄希望于“理性王
国”的实现,而是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认为既有的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摈弃。
例如,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以往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破坏欲;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态度。
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也批判了西方的传统文化观念。
因此,如果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偏重于社会批判、经济批判的话,那么,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倾向于文化批判。
但是,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
文化是人的外化与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质上与追求人性自由、追求自然的人相对立。
20世纪高度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使人处于严重的异化之中,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化与文明的批判,正基于西方人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
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4方面表现出来。
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现代主义作家怀疑物质财富的创造对人类所起的进步作用,认为物质文明有抑制人的生命本体、扼杀人性甚至毁灭人类的危险。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物质世界往往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的与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
如艾略特的《荒原》就描写了物质世界使人的精神世界毁灭的可怕情景;奥尼尔的《毛猿》表现了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使人的价值等于甚至低于禽兽。
这些都表明了人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对立,说明人被物质世界所制约而走向异化。
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
人结成群体的社会后,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但社会力量又在有形无形
中制约着人,尤其是科学化的西方现代社会,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
卡夫卡的小说中,社会像一个强大而又无形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个人成了软弱无力、惶惶不可终日的“甲虫”。
现代主义作家对社会的这种批判,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写出了人性的变形和个人对社会及意识形态的不信任与反抗。
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哲学认为,人是受欲望驱使的,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这就从人性的本质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丑恶现象。
现代主义作家从这种主观唯心主义观念出发,认识并表
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丧失固有的行为准则后完全根据与他人的利害关系来调整自己行为的现象。
现代主义文学展示的,常常是一幅幅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的可怕图画,如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残杀;卡夫卡小说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
这类描写在50年代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的核心是潜意识和本能,它是飘忽不定、变化莫测的。
现代主义作家从这种观念出发,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受他人与社会压抑下的人的自我和个性。
他们笔下的人物的特点是没有激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趋于非个人化或社会化。
如伍尔夫的小说《波浪》中6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讨论着“自我是什么”的问题;美国黑人作家艾里森《隐身人》的主人公因找不到自我而成为他人看不见的“隐身人”。
对自我问题的探讨,表现了现代主义作家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思考。
在艺术特征上,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思维
模式,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
现代主义作家视客观实体为非真实,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认为艺术的使命是非写实的、泛表现的,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
在一些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传统文学那种看似逼真的人物和物象描写,实则是一种假象;现实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紊而不乱的整体结构,而是片断的、琐屑的、非逻辑的无序结构,因此,必须摒弃对人物性格和一切与之相关的附属品的描绘,使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理现实。
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所关注的不是巴尔扎克式的外在社会结构形态,而是人的精神、心理现象。
如表现主义作家力图展示“本质的东西和藏在内部的灵魂”,即使写具体的人物和物景,也只是将其作为精神现象的外壳与形式,写物的目的不在物本身,而在与之对应的精神力量。
意识流小说家往往把人的意识流动状态作为客观现实生活加以描写,把转述人的变化的、不可知的、难下定义的精神世界看成自己的主要任务。
现代主义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神话式象征的意义在于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摸,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认识的对象,因而,它的价值就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
出于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的需要,现代主义作家不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表象作直观的再现,而往往用非纪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结构错乱等手段,构建一个象征性的神话式艺术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广泛的意蕴。
艾略特的《荒原》用古代繁殖神性能力丧失而造成的土地荒芜、庄稼枯死来建构一个象征体“荒原”,全诗大量运用人类学、神话学、圣经故事和西方古典名著故事,形成一个庞大的象征框架,意象重叠、意蕴纷呈而艰深。
卡夫卡的小
说往往故事背景模糊,主人公无名无姓,是某种观念、思想、意志的代表,他用象征隐喻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一个个与现实世界相统一的神话世界。
此外,普鲁斯特、里尔克、乔伊斯的创作也往往把读者置于意义的深渊之中,通过不断的阐释和发掘,才能获得审美的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借助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
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现代主义作家处在20世纪这个宗教信仰失落、传统价值观念失落的社会,他们往往从更深层次上思考着人的命运、人的本质和人类前途的问题。
他们觉得人类自身具有恶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因而,他们希望通过艺术来表示与人性之恶的抗争,表示对丑恶现实的反抗。
但是他们反传统的个性又使他们不愿再像古典艺术家那样一味地高唱人性美的赞歌,而是着意于描写丑、暴露丑。
现代主义文学对死亡、黑夜、堕落、犯罪、畸形、变态、疯狂、瘟疫、尸体……的描绘,大大超过传统文学,表现出“以丑为美”、“反向诗学”这一新的美学倾向。
不过,现代主义作家的“以丑为美”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为美;他们无情地解剖、否定现实与自我的平庸,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正如波德莱尔所说,“发掘恶中之美”。
因此,在这种美学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
但是,也有一些现代主义作家对人性和人类前途的认识是悲观主义的,他们热衷于表现丑,而看不到人性的美与崇高,这样的“以丑为美”是不无消极成分的。
第四,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作家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形式即内容,追求“艺术的非人格化”。
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反传统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大量采用“自由联想”、“时空倒错”、“内心独白”、“自动写作”、“偶然结合”、“意识流”以及顿悟、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对语言、符号、图画、结构、风格技巧等形式因素格外重视,追求“有意味的形式”。
现代主义对形式技巧的探索与追求,使文学的表现方法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但是,现代主义在形式与技巧上的革新与实验也并非都是成功的。
一些作家刻意追求新奇,把文学原有的最基本标准和特性也抛在一旁,这种走极端的标新立异,不能认为是严肃而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