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实验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C.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科学地揭示了两大遗传定律
D.孟德尔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答案】B
【分析】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①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①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①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①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花传粉的特点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这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孟德尔时期还未出现染色体的概念,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科学地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基因的自由组合两大遗传定律,C正确;
D、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D正确。
故选B。
2.孟德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统计和分析,对豌豆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提出了相关的假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B.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A
【分析】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A错误;
B、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B正确;
C、形成生殖细胞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C正确;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正确。
故选A。
3.(2023·广西·统考模拟预测)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纯合亲本杂交产生F1黄色圆粒豌豆(YyRr),F1自交产生F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实验中孟德尔都必须在豌豆开花前对母本进行去雄操作
B.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F1产生的雌配子有4种,这属于演绎的内容
C.F2两对相对性状均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D.F2的黄色圆粒豌豆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3
【答案】C
【分析】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豌豆开花前对母本进行去雄操作,而自交实验时不需要对母本去雄,A错误;
B、“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是孟德尔依据实验现象提出的假说,通过测交实验演绎过程推测
了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B错误;
C、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逐对分析时,F2中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C正确;
D、F2的黄色圆粒豌豆(Y-R-)占后代总数的9/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只有YYRR,占黄色圆粒的1/9,D 错误。
故选C。
4.在蜂王的分化发育中,食用充足蜂王浆的雌蜂幼虫发育为蜂王,其他基因型相同的雌蜂幼虫则发育为工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现象属于表观遗传,在一定条件下可遗传给后代
B.工蜂和蜂王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DNA甲基化影响其遗传信息的表达
C.雌蜂幼虫发育为蜂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蜂王浆导致其遗传物质的改变
D.表观遗传现象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分析】1、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的性状。
【详解】A、雌蜂幼虫生活环境改变导致的表型变化属于表观遗传,在一定条件下可遗传给后代,A正确;
B、蜂王和工蜂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DNA甲基化影响其遗传信息表达,B正确;
C、蜂王的分化发育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可见雌蜂幼虫发育为蜂王的根本原因是蜂王浆导致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改变,遗传物质并没有变,C错误;
D、表观遗传更多与环境有关,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5.华北小鼠的毛色有三种情况:白色、黑色和花斑色。
其生化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基因A控制合成酶1,基因B控制合成酶2,基因b控制合成酶3。
物质甲(尿酸盐类)积累表现为白色,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
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黑色,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
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的成体表型及比例为()
A.黑色:花斑色:白色=9:3:4
B.黑色:花斑色:白色=9:3:2
C.花斑色:黑色:白色=9:3:4
D.花斑色:黑色:白色=9:3:2
【答案】B
【分析】已知基因A控制合成酶1,基因B控制合成酶2,基因b控制合成酶3,由图可知,有A(酶1)则甲可以生成乙,有B(酶2)乙可以生成丙,没有B(bb)乙可以生成丁,aa的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
【详解】由于aa使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白色,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黑色,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所以AaBb×AaBb杂交,则后代中成体的表型及比例为黑色A_B_:花斑色A_bb:灰白色aa_ _=9:3:4/2(还有一半死亡)=9:3:2,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瓜的苦味物质——葫芦素主要由两个“主控开关”控制合成,叶苦与非苦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苦与非苦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二者独立遗传)。
现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①全为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类型。
进一步研究发现叶片中葫芦素能
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A.亲本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
B.将F①自交得F①,F①中表现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C.将F①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即可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所需植株
D.依据题意,表现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可作为育种工作者首选
【答案】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分析题意,F1全为叶和果实非苦味类型,说明叶和果实非苦都是显性性状,则A _B_表现型为叶和果实非苦味、A_ bb表现型为叶非苦和果实苦、aaB_表现型为叶苦和果实非苦,aabb表现型为表现型为叶苦和果实苦,且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A正确;
B、利用杂交育种培育该品种黄瓜时,应该让获得的子一代(AaBb)自交,则子二代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为aaB_,其中aaBB占1/3,aaBb占2/3,即其中纯合子占1/3,B正确;
C、将F1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然后用秋水仙素加倍才可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所需植株,C错误;
D、由于提高叶片中葫芦素的含量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而我们食用黄瓜的果实,因此作为育种工作者,应该选育表现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D正确。
故选C。
2.(2023·河北保定·河北安国中学校联考三模)下图1、2分别表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两个实验都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B.进行图2测交实验并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不能完全验证“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C.图2表示摩尔根设计果蝇红白眼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步骤
D.图1表示孟德尔利用提出的假说解释分离比为9:3:3:1的实验现象,即说明假说符合事实
【答案】D
【分析】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
B、分析图2测交实验可知,测交后代在雌雄个体间的性状分离比相同,都是1:1;假如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测交后代在雌雄个体间的性状分离比相同,都是1:1,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测交后代在雌雄个体间的性状分离比也相同,都是1:1,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摩尔根提出的“控制颜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B正确;
C、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摩尔根设计果蝇红白眼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步骤,C正确;
D、假说—演绎法需要根据假说内容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正确,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
图1是利用假说解释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还没有利用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和实验验证,所以不能说明假说符合事实,D错误。
故选D。
3.(2022秋·广东惠州·高三统考期中)孟德尔用豌豆(2n=14)进行遗传实验时,研究了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相关性状及其控制基因在染色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中每两对性状在遗传时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DDVV和ddvv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高茎豆荚不饱满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C.豌豆的体细胞中只具有14条染色体,遗传物质组成简单是孟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
D.DDgg和ddGG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重组型性状的比例为5/8
【答案】D
【分析】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选材—豌豆;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运用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这一科学方法。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细胞学基础:
(1)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适用条件:①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①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①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七对相对性状中比如红花/白花和子叶黄色和白色两对基因连锁,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D/d和V/v两对基因连锁,D与V连锁,F1的基因型为DdVv,自交得到F2,基因型以及比例为DDVV:DdVv:ddvv=1:2:1,F2中高茎豆荚不饱满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B错误;
C、豌豆的体细胞中具有14条或28条染色体,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C错误;
D、DDgg和ddGG杂交得F1为DdGg,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得F2,F2中D_G_:D_gg:ddG_:ddgg=9:3:3:1,其中重组型性状的比例10/16=5/8,D正确。
故选D。
4.(2023·安徽合肥·合肥一中校考模拟预测)科学家们不仅敢于质疑,还能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而获得成功,一步步走近科学真相。
下列有关生物学史中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前,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却并不理想
B.希尔发现在无CO2的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加入铁盐,光照下也能产生有机物
C.林德曼将群落作为一个整体,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
D.班廷等人结扎狗的胰管,将萎缩得只剩腺泡的胰腺制成提取液治疗糖尿病
【答案】A
【分析】正确地选择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关键,孟德尔研究山柳菊,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1)山柳菊没有既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2)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
殖,(3)山柳菊的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
【详解】A、山柳菊没有既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他的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所以孟德尔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却并不理想,选择豌豆做实验,发现遗传规律,A正确;
B、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有H2O,无CO2,不能合成糖类,B错误;
C、赛达伯格湖是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
D、班廷等人结扎狗的胰管,将萎缩得没有腺泡细胞的胰腺制成提取液治疗糖尿病,D错误。
故选A。
5.(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老鼠的毛色有栗色、黄棕色、黑色、棕色和白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表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两只纯种雌、雄鼠杂交,得到的F1自由交配,F2有栗色、黄棕色、黑色、棕色和白色共5种表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亲本的表型只能为栗色与白色
B.F1的基因型只能是CcAaBb
C.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9种
D.F2中棕色雌鼠占3/128
【答案】A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因为两亲本均为纯种,故F1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且F2中每对基因均出现了显性和隐性的组合,因此,F1的基因型为CcAaBb,两个纯种杂交能产生基因型为CcAaBb子代的组合有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共四种,所以两亲本的表型除栗色与白色外,还可以是黄棕色与白色、黑色与白色、棕色与白色,A错误;
B、因为两亲本均为纯种,故F1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且F2中每对基因均出现了显性和隐性的组合,因此,F1的基因型为CcAaBb,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CcAaBb,则F2中白色个体(cc_ _ _ _)的基因型有1×3×3=9(种),C正确;
D、F2中棕色(C_aabb)雌鼠占3/4×1/4×1/4×1/2=3/128,D正确。
故选A。
6.(2023·四川资阳·四川省资阳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根据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1F 全为黄色圆粒,1F 自交后代2F 表现为9①3①3①1的性状分离比,据此实验孟德尔提出了对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假说,其主要内容是 ,并通过 实验验证其假说,从而总结出了该定律。
(2)有人提出孟德尔运用自交的方法也可进行验证,如下是相应的实验方案:
方法一:将1F 进行自交,如果2F 出现9①3①3①1的分离比,即可证明假说。
方法二:将1F 自交得2F ,让2F 植株分别自交,单株收获种子,并单独种植在一起成为一个株系。
观察并统计3F 的性状。
①你认为方法一可行吗?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
①方法二实验结果分析:2F 出现9①3①3①1的分离比,且2F 的双显性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3①1的占 ;
2F 单显性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占2/3,2F 中双隐性植株自交后代全部表现一致,则孟德尔的假说成立,若未出现上述情况则不成立。
①已知上述假设成立,实验发现2F 自交得到3F 的过程中有1/4比例的个体不发生性状分离;还有 (比例)的后代出现3①1的性状分离比,与该比例相对应的2F 中共有 种基因型。
【答案】(1) F 1 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测交
(2) 不可行 让 F 1 进行自交只是对实验进行了重复,并不能证明假说 4/9 1/2 4/四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四种,比例是1:1:1:1,可以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详解】(1)孟德尔通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假说,其主要内容是 :F 1 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并用假说内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释,进而通过测交实验验证其假说,总结出了该定律。
(2)①让 F 1 进行自交只是对实验进行了重复,并不能证明假说,因此方法一不可行。
① F 2 中出现了9种基因型,分别为1YYRR 、2YyRR 、2YYRr 、4YyRr 、2yyRr 、1yyRR 、2Yyrr 、1YYrr 、
1yyrr,F2的分离比为9:3:3:1,用方法二进行验证,如果F2的双显性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3:1的占4/9,即2YyRR和2YYRr;出现9:3:3:1的占4/9,即4YrRr;F2 单显性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占2/3,即2yyRr、2Yyrr;F2中双隐性植株自交后代全部表现一致,则孟德尔的假说成立,若未出现上述情况则不成立。
①根据①中的分析可知,实验发现F2 自交得到F3的过程中有1/4比例的个体(即四种纯种)不发生性状分离;还有1/2的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与该比例相对应的F2 中共有4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和yyRr。
7.(2023·河北保定·河北安国中学校联考三模)安哥拉兔的短毛和长毛分别由A基因和a基因控制,而毛色白色、灰色和黑色分别受复等位基因d、d+和d h控制,选取不同表现型的纯合亲本进行正交、反交实验,如①、①、①、①组,并利用部分子代进行了进一步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安哥拉兔控制毛长短的基因(填“是”或“不是”)位于X染色体上,推断理由是。
(2)判断黑色(d h)和灰色(d+)之间的显隐性关系的依据是:。
(3)根据第①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控制毛长短和毛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理由是。
(4)利用第①组中的F1的雌雄个体相互杂交,F2中雄性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5)只考虑毛色,利用第①组中的F1的雌雄个体相互杂交得F2,让F2中的灰色雌兔与第①组的F1的灰色雄兔个体相互杂交,后代中携带有控制白色基因的概率为。
【答案】(1) 不是从毛长短这对性状来看,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相同
(2)第①组得到的子代中灰①黑①白为2①1①1
(3)子代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比例无论雌、雄均符合(3①1)×(2①1①1),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长毛黑色①长毛白色①短毛黑色①短毛白色=9①3①3①1
(5)2/3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2、安哥拉兔的短毛和长毛分别由A基因和a基因控制,该性状遵循分离定律;而毛色白色、灰色和黑色分别受复等位基因d h、d+和d控制,是受复等位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的分离定律。
【详解】(1)如果控制毛长短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第①和第①组子代无论雌雄均应为短毛,第①和第①组子代雌为短毛,雄为长毛,即正反交结果应不同。
题中正反交结果均呈现雌为短毛,雄为长毛,基因在
常染色体上,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杂合子在不同性别中表现不同。
(2)第①组中灰色和白色个体交配,子代全为为灰色,说明灰色对白色是显性,即d+>d;第①组黑色和白色杂交子代全为黑色,说明黑色对白色为显性,即d h>d;且利用第①组F1中的雄兔(灰色)与第①组F1
中的雌免(黑色)杂交,得到的F2中,灰色①黑色①白色=2①1①1,说明灰色对黑色为显性,即d+〉d h,故控制毛色的三种基因中,显隐关系为d+〉d h>d。
(3)F2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及比例雌为(短①长=3①1)×(灰①黑①白=2①1①1),雄为(短①长=1①3)×(灰①黑①白=2①1①1),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比例无论雌、雄均符合(3①1)×(2①1①1),只有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表现为自由组合,才会出现题中所给结果。
(4)根据第①组杂交子代中雌雄均出现灰色①黑色①白色=2①1①1可知,控制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杂交组合①的亲本为长毛白色雄兔(BBdd)×短毛黑色雌兔(bbd h d h),F1为长毛黑色雄兔(Bbd h d)、短毛黑色雌兔(Bbd h d),F1的雌雄个体相互杂交,F2雌性为9短毛黑兔(6Bbd h_、3bbd h_)①3长毛黑兔(3BBd h_)①3短毛白兔(2Bbdd、1bbdd)①1长毛白兔(1BBdd)=9①3①3①1;F2中雄性的表现型9长毛黑兔(6Bbd h_、3BBd h_)①3短毛黑兔(3bbd h_)①3长毛白兔(2Bbdd、1BBdd)①1短毛白兔(1bbdd)=9①3①3①1。
(5)控制毛色的三种基因中,显隐关系为d+>d h>d。
第①组中灰色和白色个体交配,子代全为为灰色,利用第①组中的F1的雌雄个体相互杂交得F2,F2为1/4d+d+、1/2d+d、1/4dd,让F2中的灰色雌兔(1/3d+d+、2/3d+d)与第①组的F1的灰色雄兔(d+d)个体相互杂交,后代中携带有控制白色基因的概率为1-d+d+(1/3×1/2+2/3×1/4)=2/3。
8.下图是虎皮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机理示意图,当个体基因型为aabb时,两种色素都不能合成,表现为白色。
现有一只纯合蓝色和一只纯合黄色鹦鹉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
回答下列问题:
(1)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定律,这是因为。
(2)若F1与杂合的黄色鹦鹉交配,后代出现白色鹦鹉的概率为。
(3)F2的表型及比例为。
(4)某绿色鹦鹉与蓝色鹦鹉杂交,后代只有绿色鹦鹉和黄色鹦鹉,比例为3:1,则该绿色鹦鹉、蓝色鹦鹉的基因型分别为、。
【答案】(1) 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也可) 控制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1/8
(3)绿色:蓝色:黄色:白色=9:3:3:1
(4) AaBB Aab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A位于1号染色体上,基因B位于3号染色体上,所以虎皮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A_bb为蓝色,A_B_为绿色,aaB_为黄色,aabb不能合成色素,为白色。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A位于1号染色体上,基因B位于3号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虎皮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2)一只纯合蓝色鹦鹉(AAbb)和一只纯合黄色鹦鹉(aaBB)杂交得F1,既AAbb×aaBB→AaBb(F1),因此F1与杂合的黄色鹦鹉(aaBb)交配后代出现白色鹦鹉(aabb)的概率为1/2×1/4=1/8 。
(3)F1(AaBb)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A_B_):蓝色(A_bb):黄色(aaB_):白色(aabb)=9:3:3:1。
(4)绿色鹦鹉(A-B-)与蓝色鹦鹉(A-bb)杂交,后代只有绿色鹦鹉(A-B-)和黄色鹦鹉(aaB_),且比例为3:1,说明该绿色鹦鹉的基因型为AaBB,蓝色鹦鹉的基因型为Aa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