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A典》9上数学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30°,∴∠A=60°.
∴Rt△OEB≌Rt△OFC,
E
F
∴∠B=∠C,从而 AB=AC.
B
(2)过点 O 分别作 OE⊥AB,
O
C
A
OF⊥AC,E,F 分别是垂足,
又∵DE 为的垂直平分线,∴ DC=DB,∴∠DCB=∠B=30°. ∴∠ACD=60°,∴∠ACD=∠A=∠ADC=60°. ∴△ACD 是等边三角形.
∴∠2+∠B=∠F+∠C=90°. ∴∠2=∠F. ∵∠1=∠2,∴AF=AD.
7.(1)证:过点 O 分别作 OE⊥AB,
A
OF⊥AC,E,F 分别是垂足,
第三课时 等边三角形
由题意知,OE=OF,OB=OC,
1.B;2.C;3.B;4.3;5. 3 ;6.75;7.12;8.12m; 9.4.5;10.4; 11.证明:∵∠ACB=90°,∴∠A+∠B=90°,
∴△ABE≌△DCE.∴AE=DE,即△AED 是等腰三角形.
∴ △ACD≌△BCE(SAS). ∴ ∠DAC=∠EBC.
9.证明:在△ABC 中,AB=AC,∴∠B=∠C.
∵ ∠ADC=∠BDF,∴∠EBC+∠BDF=∠DAC+∠ADC=90°
∵DE⊥BC,∴∠DEB=∠DEC=90°.
∴ ∠BFD=90°. ∴ AF⊥BE.
又∵AB=AC,∴AB=AD=AC=AE,∵△ABD≌△ACE,∴BD=CE.
⎧ AC = BC 11.OE⊥AB. 证明:在△BAC 和△ABD 中, ⎪⎨∠BAC = ∠ABD
⎪⎩ AB = BA ∴△BAC≌△ABD.∴∠OBA=∠OAB,∴OA=OB. 又∵AE=BE,∴OE⊥AB.
第二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4)连接 AB,AC,则△ABC 即为所作三角形.
7.解:过 A 作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A′,连接 A′B,与 l 交于点 P,则
点 P 即为所求. 8.证明:∵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
同理 PB=PC,∴PA=PB=PC.
9.作法:(1)连接 AB,作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MN,.
界)的对称点 M″.
(2)连接 M′M″,分别交 a、b 于 P、Q.
(3)连接 PM、QM.则△PMQ 的周长最短.
即 M—Q—P—M 是该户人家行走的最短路线.
第三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课时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作法
1.PC=PD(答案不惟一);2.10;3.D;4.D;5.平分线;6.60; 7.作法:(1)作∠AOB 的平分线 OE.
6.提示:证明 DE=DF,AE=AF,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
逆定理,得点 A,D 都在 EF 的垂直平分线上.
7.(1)直线 l 即为所求.作图正确.
(2)证明:在 Rt△ABC 中,∵∠A=30°,∴∠ABC=60°,
又∵l 为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EA=EB,
A
∴∠EBA=∠A=30°,∠AED=∠BED=60°, ∴∠EBC=30°=∠EBA,∠FEC=60°. 又∵ED⊥AB,EC⊥BC,∴ED=EC. 在 Rt△ECF 中,∠FEC=60°,∴∠EFC=30°F.
1.3,△ABC,△BCD,△ADB;2.18cm;3.△MBD 或△MDE 或 △EAD;4.4;5.C ;6.在一个三角形中,所有内角都大于 60°;7.=,=,≠,≠;
8.已知: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
⎧∠B = ∠C 证明:在△ABE 和△DCE 中,∵ ⎪⎨∠AEB = ∠DEC ,
第二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AB//ED;2.10;3.D;4.A; 5.解:(1) 在 Rt△ACE 和 Rt△BDE 中,
∵∠AEC 与∠BED 是对顶角,∴∠AEC=∠BED. ∵∠C=∠D=90°, AC=BD . ∴Rt△ACE≌Rt△BDE, ∴AE=BE. (2) ∵∠AEC=45°, ∠C=90°,∴∠CAE=45°. ∴CE=AC=1. 6.证明:在△ACD 和△BCE 中, ∵AC=BC, ∠DCA=∠ECB=90°,DC=EC,
∴∠EAP=∠FAP,
∴AP 是∠BAC 的角平分线,
故点 P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
9.连接 BE,CE. ∵DE⊥BC,且 D 为 BC 的中点,ED 为 BC 的垂直平分线, ∴EB=EC. 又 AE 平分∠BAC,EF⊥AB,EG⊥AC,∴EF=EG. ∴Rt△BEF≌Rt△CEG.∴BF=CG.
∴S△ABC = 1 AC ⋅ BD = 1 × 8× 4 = 16 (cm2).
2
2
第二节 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1.12;2.4.8;3.2π;4.A;5.90°;6.直角三角形;7.C;8.B;
9.如果 a2=b2,那么 a=b,假;10.真;
△BFD≌△BFE、△ABE≌△ACD、(写出其中的三对即可). (2)以△ADB≌△ADC 为例证明. 证明:∵AD⊥BC,∴∠ADB=∠ADC=90°.
⎪⎩ AB = DE
(2)由 PA : PB : PC = 3 : 4 : 5 ,可设 PA = 3a ,PB = 4a ,PC = 5a . 连结 PQ ,在 △PBQ 中,由于 PB = BQ = 4a ,且 ∠PBQ = 60 , ∴△PBQ 为正三角形,∴ PQ = 4a . 于是在 △PQC 中,∵ PQ2 + QC 2 = 16a2 + 9a2 = 25a2 = PC 2 , ∴△PQC 是直角三角形.
l D
E
C
B
∴EF=2EC,∴EF=2ED.
8.解:(1)作图见答案图,
(2)∵△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 AC 的中点,
∴BD 平分∠ABC(三线合一),∴∠ABC=2∠DBE,
∵CE=CD,∴∠CED=∠CDE,
A
又∵∠ACB=∠CED+∠CDE,
∴∠ACB=2∠E,
D
又∵∠ACB=∠ACB
A A
B
C
E
F
O(成立)
E B
C F
O(不成立)
第三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作法
1.5;2.80°;3.7;4.6;
5.证明:∵∠C=90°,∠A=30°,∴∠ABC=60°.
又∵BD 平分∠ABC,∴∠DBA= 1 ∠ABC=30°=∠A, 2
∴BD=AD(等角对等边),∴D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由题意知,OE=OF. 在 Rt△OEB 和 Rt△OFC 中, ∵OE=OF,OB=OC,
E
F
O
B
C
1
∴Rt△OEB≌Rt△OFC.∴∠OBE=∠OCF. 又由 OB=OC 知∠OBC=∠OCB,∴∠ABC=∠ACD. ∴AB=AC. (3)解:不一定成立.(注:当∠A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与边 BC 的垂直平分线重合时,有 AB=AC;否则,AB≠AC.如示例图)
∴ x = 2 6 . ∴ AC = 2AB = 4 6 .
3
3
12.(1)猜想: AP = CQ .
证明:在 △ABP 与 △CBQ 中,
∵ AB = CB , BP = BQ , ∠ABC = ∠PBQ = 60
∴∠ABP = ∠ABC − ∠PBC = ∠PBQ − ∠PBC = ∠CBQ
∴△ABP ≌△CBQ ∴ AP = CQ .
11.解:如图,在 Rt△BCD 中,∵BD=CD=2,∴ BC = 22 + 22 = 2 2 . 在 Rt△ABC 中,∵∠ACB=30°,设 AB=x,则 AC=2x, ∵ AB2 + BC 2 = AC 2 ,∴ x2 + (2 2)2 = (2x)2
在 Rt△ADB 和 Rt△ADC 中,∵AB=AC,AD=AD, ∴Rt△ADB≌Rt△ADC. 10.(1)解:∵△AB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BA=45°, 又∵AB =AC,∠BAC=40°,∴ ∠ABC=70°,∴∠DBC=115°. (2)证明:∵△ABD 和△A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AD=∠CAE=90°,AB=AD,AC=AE.
第一课时 直接开平方法
1.C;2.D;3.A;4.D;5.C;6.(1)9,(2) 2 , 1 , 22
(3) 3 +1 ,(-4);7.B;8.C;9.C;10.C;11.D;12.A;
13.解:(1)移项,得 x2 − 2x = 8 ,配方,得 x2 − 2x +1 = 8 + 1 ,
即 (x −1)2 = 9 ,所以 x −1 = ±3 ,所以 x1 = 4 , x2 = −2 .
2
第二课时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
1.相交于一点,三条边;2.2︰1;3.D;4.D;5.C;6.C; 7.A、M、N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证明:过点 N 分别作 NF⊥BE 于 F,NG⊥CD 于 G,NK⊥ED 于 K. ∵EN 平分∠BED,NE⊥BE,NK⊥ED.∴NF=NK. 同理:NK=KG. ∴NF=NG.即 AN 平分∠A.∴N 在∠A 的平分线上. 同理可证 AM 平分∠A.M 在∠A 的平分线上. ∴A、M、N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8.证明:(1)∵AB=AC,BD=DC,∴AD⊥BC.∴OB=OC. 又∵OE 垂直平分线段 AB,∴OA= OC. ∴OA=OB=OC. (2)∵AB=AC,BD=DC,∴AD 平分∠BAC.
考点分类课时练参考答案
第一章 证明(二)
蓝色 A 典·九年级数学·上册 12.解:过 B 作 BD⊥AC,垂足为 D.
在 Rt△ABD 中,∵∠A=30°,∴BD= 1 AB. 2
∵AB=AC=8,∴BD=4.
第一节 你能证明它们吗
第一课时 等腰三角形及其判定
1.35°;2.5;3.ASA;4.AB=DC 或 AF=DE 或 BF=CE 或 BE=CF; 5.72°;6.4;7.C;8.D; 9.解:(1)△ADB≌△ADC、△ABD≌△ABE、△AFD≌△AFE、
(2)移项,得 x2 + 6x = 5 ,配方,得 x2 + 6x + 9 = 5 + 9 ,
即 (x + 3)2 = 14 ,所以 x + 3 = ± 14 ,
∴ x1 = −3 + 14 , x2 = −3 − 14 . 14.证明:∵ a2 − 8a + 20 = a2 − 8a + 16 + 4 = (a − 4)2 + 4 > 0 ,
(2)连接 CD,作 CD 的垂直平分线 MN,与 OE 交于点 P,
则点 P 即为所求.
8.证明:(1)如图,连结 AP. ∵PE⊥AB,PF⊥AC, ∴∠AEP=∠AFP=90°.
又 AE=AF,AP=AP,
∴Rt△AEP≌Rt△AFP,
∴PE=PF.
A
C
F P
E
B
(2)∵Rt△AEP≌Rt△AFP,
(2)连接 BC,作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 M″N″,M′N′与 MN
相交于点 P,点 P 即为所求.
10.分析:将图形转化为几何模型. M′
a
如图所示,从田地的某一点到
河边的某一点构成三角形,要 P
使行走路线最使这个三角形的
M
周长最短.
b
解:(l)作点 M 关于直线 a
Q M″
(小河所在的直线)的对称标点 M′,点 M 关于直线 b(田地边
∴点 I 到 AB,AC 的距离相等. 又∵IB 平分∠ABC,∴点 I 到 AB,BC 的距离相等. ∴点 I 到 BC,CA,AB 的距离相等.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一节 花边有多宽
1.a≠3;2.A;3.x2+7x-2=0,1,7,-2;4.一般形式为 x2-7x+1=0,
二次项系数为 1,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 1;
5.表格中数字依次为 0,-5,-8,-9,-8,-5,0;6.0.8<x<−1) = 36 ;9.A;10.C; 2
11.解:因为
⎧⎪m2 +1 = 2
⎨ ⎪⎩m
+
1
≠
0
解得
⎧m ⎨⎩m
= ≠
±1 −1
故
m=1.
所以当 m=1,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节 配方法
在△BEG 中,BE+BG>EG.即 BE+CF>EF.
蓝色 A 典·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应用
1.18cm;2.直角;3.D;4.B;5.C;
6.作法:(1)作线段 BC=a=2cm.
(2)作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 MN,垂足为 D.
(3)在直线 MN 上取点 A 使 AD=b=3cm.
∴2∠DBC=2∠E,
B
MC
E
∴∠DBC=∠E,∴BD=DE,
又∵DM⊥BE,∴BM=EM.
9.(1)证明:∵BG//AC, ∴∠DBG=∠DCF.
又∵DB=DC,∠BDG=∠CDF,
∴△BGD≌△CFD.∴BG=CF.
(2)BE+CF>EF.
由△BGD≌△CFD,可得 GD=FD,BG=CF.
∵DE⊥GF,∴EG=EF.
∴Rt△OEB≌Rt△OFC,
E
F
∴∠B=∠C,从而 AB=AC.
B
(2)过点 O 分别作 OE⊥AB,
O
C
A
OF⊥AC,E,F 分别是垂足,
又∵DE 为的垂直平分线,∴ DC=DB,∴∠DCB=∠B=30°. ∴∠ACD=60°,∴∠ACD=∠A=∠ADC=60°. ∴△ACD 是等边三角形.
∴∠2+∠B=∠F+∠C=90°. ∴∠2=∠F. ∵∠1=∠2,∴AF=AD.
7.(1)证:过点 O 分别作 OE⊥AB,
A
OF⊥AC,E,F 分别是垂足,
第三课时 等边三角形
由题意知,OE=OF,OB=OC,
1.B;2.C;3.B;4.3;5. 3 ;6.75;7.12;8.12m; 9.4.5;10.4; 11.证明:∵∠ACB=90°,∴∠A+∠B=90°,
∴△ABE≌△DCE.∴AE=DE,即△AED 是等腰三角形.
∴ △ACD≌△BCE(SAS). ∴ ∠DAC=∠EBC.
9.证明:在△ABC 中,AB=AC,∴∠B=∠C.
∵ ∠ADC=∠BDF,∴∠EBC+∠BDF=∠DAC+∠ADC=90°
∵DE⊥BC,∴∠DEB=∠DEC=90°.
∴ ∠BFD=90°. ∴ AF⊥BE.
又∵AB=AC,∴AB=AD=AC=AE,∵△ABD≌△ACE,∴BD=CE.
⎧ AC = BC 11.OE⊥AB. 证明:在△BAC 和△ABD 中, ⎪⎨∠BAC = ∠ABD
⎪⎩ AB = BA ∴△BAC≌△ABD.∴∠OBA=∠OAB,∴OA=OB. 又∵AE=BE,∴OE⊥AB.
第二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4)连接 AB,AC,则△ABC 即为所作三角形.
7.解:过 A 作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A′,连接 A′B,与 l 交于点 P,则
点 P 即为所求. 8.证明:∵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
同理 PB=PC,∴PA=PB=PC.
9.作法:(1)连接 AB,作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MN,.
界)的对称点 M″.
(2)连接 M′M″,分别交 a、b 于 P、Q.
(3)连接 PM、QM.则△PMQ 的周长最短.
即 M—Q—P—M 是该户人家行走的最短路线.
第三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课时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作法
1.PC=PD(答案不惟一);2.10;3.D;4.D;5.平分线;6.60; 7.作法:(1)作∠AOB 的平分线 OE.
6.提示:证明 DE=DF,AE=AF,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
逆定理,得点 A,D 都在 EF 的垂直平分线上.
7.(1)直线 l 即为所求.作图正确.
(2)证明:在 Rt△ABC 中,∵∠A=30°,∴∠ABC=60°,
又∵l 为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EA=EB,
A
∴∠EBA=∠A=30°,∠AED=∠BED=60°, ∴∠EBC=30°=∠EBA,∠FEC=60°. 又∵ED⊥AB,EC⊥BC,∴ED=EC. 在 Rt△ECF 中,∠FEC=60°,∴∠EFC=30°F.
1.3,△ABC,△BCD,△ADB;2.18cm;3.△MBD 或△MDE 或 △EAD;4.4;5.C ;6.在一个三角形中,所有内角都大于 60°;7.=,=,≠,≠;
8.已知: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
⎧∠B = ∠C 证明:在△ABE 和△DCE 中,∵ ⎪⎨∠AEB = ∠DEC ,
第二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AB//ED;2.10;3.D;4.A; 5.解:(1) 在 Rt△ACE 和 Rt△BDE 中,
∵∠AEC 与∠BED 是对顶角,∴∠AEC=∠BED. ∵∠C=∠D=90°, AC=BD . ∴Rt△ACE≌Rt△BDE, ∴AE=BE. (2) ∵∠AEC=45°, ∠C=90°,∴∠CAE=45°. ∴CE=AC=1. 6.证明:在△ACD 和△BCE 中, ∵AC=BC, ∠DCA=∠ECB=90°,DC=EC,
∴∠EAP=∠FAP,
∴AP 是∠BAC 的角平分线,
故点 P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
9.连接 BE,CE. ∵DE⊥BC,且 D 为 BC 的中点,ED 为 BC 的垂直平分线, ∴EB=EC. 又 AE 平分∠BAC,EF⊥AB,EG⊥AC,∴EF=EG. ∴Rt△BEF≌Rt△CEG.∴BF=CG.
∴S△ABC = 1 AC ⋅ BD = 1 × 8× 4 = 16 (cm2).
2
2
第二节 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1.12;2.4.8;3.2π;4.A;5.90°;6.直角三角形;7.C;8.B;
9.如果 a2=b2,那么 a=b,假;10.真;
△BFD≌△BFE、△ABE≌△ACD、(写出其中的三对即可). (2)以△ADB≌△ADC 为例证明. 证明:∵AD⊥BC,∴∠ADB=∠ADC=90°.
⎪⎩ AB = DE
(2)由 PA : PB : PC = 3 : 4 : 5 ,可设 PA = 3a ,PB = 4a ,PC = 5a . 连结 PQ ,在 △PBQ 中,由于 PB = BQ = 4a ,且 ∠PBQ = 60 , ∴△PBQ 为正三角形,∴ PQ = 4a . 于是在 △PQC 中,∵ PQ2 + QC 2 = 16a2 + 9a2 = 25a2 = PC 2 , ∴△PQC 是直角三角形.
l D
E
C
B
∴EF=2EC,∴EF=2ED.
8.解:(1)作图见答案图,
(2)∵△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 AC 的中点,
∴BD 平分∠ABC(三线合一),∴∠ABC=2∠DBE,
∵CE=CD,∴∠CED=∠CDE,
A
又∵∠ACB=∠CED+∠CDE,
∴∠ACB=2∠E,
D
又∵∠ACB=∠ACB
A A
B
C
E
F
O(成立)
E B
C F
O(不成立)
第三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作法
1.5;2.80°;3.7;4.6;
5.证明:∵∠C=90°,∠A=30°,∴∠ABC=60°.
又∵BD 平分∠ABC,∴∠DBA= 1 ∠ABC=30°=∠A, 2
∴BD=AD(等角对等边),∴D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由题意知,OE=OF. 在 Rt△OEB 和 Rt△OFC 中, ∵OE=OF,OB=OC,
E
F
O
B
C
1
∴Rt△OEB≌Rt△OFC.∴∠OBE=∠OCF. 又由 OB=OC 知∠OBC=∠OCB,∴∠ABC=∠ACD. ∴AB=AC. (3)解:不一定成立.(注:当∠A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与边 BC 的垂直平分线重合时,有 AB=AC;否则,AB≠AC.如示例图)
∴ x = 2 6 . ∴ AC = 2AB = 4 6 .
3
3
12.(1)猜想: AP = CQ .
证明:在 △ABP 与 △CBQ 中,
∵ AB = CB , BP = BQ , ∠ABC = ∠PBQ = 60
∴∠ABP = ∠ABC − ∠PBC = ∠PBQ − ∠PBC = ∠CBQ
∴△ABP ≌△CBQ ∴ AP = CQ .
11.解:如图,在 Rt△BCD 中,∵BD=CD=2,∴ BC = 22 + 22 = 2 2 . 在 Rt△ABC 中,∵∠ACB=30°,设 AB=x,则 AC=2x, ∵ AB2 + BC 2 = AC 2 ,∴ x2 + (2 2)2 = (2x)2
在 Rt△ADB 和 Rt△ADC 中,∵AB=AC,AD=AD, ∴Rt△ADB≌Rt△ADC. 10.(1)解:∵△AB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BA=45°, 又∵AB =AC,∠BAC=40°,∴ ∠ABC=70°,∴∠DBC=115°. (2)证明:∵△ABD 和△A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AD=∠CAE=90°,AB=AD,AC=AE.
第一课时 直接开平方法
1.C;2.D;3.A;4.D;5.C;6.(1)9,(2) 2 , 1 , 22
(3) 3 +1 ,(-4);7.B;8.C;9.C;10.C;11.D;12.A;
13.解:(1)移项,得 x2 − 2x = 8 ,配方,得 x2 − 2x +1 = 8 + 1 ,
即 (x −1)2 = 9 ,所以 x −1 = ±3 ,所以 x1 = 4 , x2 = −2 .
2
第二课时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
1.相交于一点,三条边;2.2︰1;3.D;4.D;5.C;6.C; 7.A、M、N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证明:过点 N 分别作 NF⊥BE 于 F,NG⊥CD 于 G,NK⊥ED 于 K. ∵EN 平分∠BED,NE⊥BE,NK⊥ED.∴NF=NK. 同理:NK=KG. ∴NF=NG.即 AN 平分∠A.∴N 在∠A 的平分线上. 同理可证 AM 平分∠A.M 在∠A 的平分线上. ∴A、M、N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8.证明:(1)∵AB=AC,BD=DC,∴AD⊥BC.∴OB=OC. 又∵OE 垂直平分线段 AB,∴OA= OC. ∴OA=OB=OC. (2)∵AB=AC,BD=DC,∴AD 平分∠BAC.
考点分类课时练参考答案
第一章 证明(二)
蓝色 A 典·九年级数学·上册 12.解:过 B 作 BD⊥AC,垂足为 D.
在 Rt△ABD 中,∵∠A=30°,∴BD= 1 AB. 2
∵AB=AC=8,∴BD=4.
第一节 你能证明它们吗
第一课时 等腰三角形及其判定
1.35°;2.5;3.ASA;4.AB=DC 或 AF=DE 或 BF=CE 或 BE=CF; 5.72°;6.4;7.C;8.D; 9.解:(1)△ADB≌△ADC、△ABD≌△ABE、△AFD≌△AFE、
(2)移项,得 x2 + 6x = 5 ,配方,得 x2 + 6x + 9 = 5 + 9 ,
即 (x + 3)2 = 14 ,所以 x + 3 = ± 14 ,
∴ x1 = −3 + 14 , x2 = −3 − 14 . 14.证明:∵ a2 − 8a + 20 = a2 − 8a + 16 + 4 = (a − 4)2 + 4 > 0 ,
(2)连接 CD,作 CD 的垂直平分线 MN,与 OE 交于点 P,
则点 P 即为所求.
8.证明:(1)如图,连结 AP. ∵PE⊥AB,PF⊥AC, ∴∠AEP=∠AFP=90°.
又 AE=AF,AP=AP,
∴Rt△AEP≌Rt△AFP,
∴PE=PF.
A
C
F P
E
B
(2)∵Rt△AEP≌Rt△AFP,
(2)连接 BC,作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 M″N″,M′N′与 MN
相交于点 P,点 P 即为所求.
10.分析:将图形转化为几何模型. M′
a
如图所示,从田地的某一点到
河边的某一点构成三角形,要 P
使行走路线最使这个三角形的
M
周长最短.
b
解:(l)作点 M 关于直线 a
Q M″
(小河所在的直线)的对称标点 M′,点 M 关于直线 b(田地边
∴点 I 到 AB,AC 的距离相等. 又∵IB 平分∠ABC,∴点 I 到 AB,BC 的距离相等. ∴点 I 到 BC,CA,AB 的距离相等.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一节 花边有多宽
1.a≠3;2.A;3.x2+7x-2=0,1,7,-2;4.一般形式为 x2-7x+1=0,
二次项系数为 1,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 1;
5.表格中数字依次为 0,-5,-8,-9,-8,-5,0;6.0.8<x<−1) = 36 ;9.A;10.C; 2
11.解:因为
⎧⎪m2 +1 = 2
⎨ ⎪⎩m
+
1
≠
0
解得
⎧m ⎨⎩m
= ≠
±1 −1
故
m=1.
所以当 m=1,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节 配方法
在△BEG 中,BE+BG>EG.即 BE+CF>EF.
蓝色 A 典·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应用
1.18cm;2.直角;3.D;4.B;5.C;
6.作法:(1)作线段 BC=a=2cm.
(2)作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 MN,垂足为 D.
(3)在直线 MN 上取点 A 使 AD=b=3cm.
∴2∠DBC=2∠E,
B
MC
E
∴∠DBC=∠E,∴BD=DE,
又∵DM⊥BE,∴BM=EM.
9.(1)证明:∵BG//AC, ∴∠DBG=∠DCF.
又∵DB=DC,∠BDG=∠CDF,
∴△BGD≌△CFD.∴BG=CF.
(2)BE+CF>EF.
由△BGD≌△CFD,可得 GD=FD,BG=CF.
∵DE⊥GF,∴EG=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