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2015年10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

1.下列不属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派纳
【解析】(P20):D 派纳是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他在新出版的《理解课程》中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2.作为学术中心课程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课程现代化最基本特征的是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解析】(P218):A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

其中结构性也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3.实践性课程开发所采用的方法是
A.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
C.审议
D.折中的艺术
【解析】(P18):C 考察课程开发的方法。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审议”。

4.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解析】(P35):D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裴斯泰洛齐。

5.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
A.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B.泰勒原理
C.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D.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解析】(P12):B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

6.反映了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的是
A.横向组织
B.纵向组织
C.逻辑组织
D.心理组织
【解析】(P82):C “逻辑组织”反映了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

7.“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解析】(P164):C 考察“生成性目标”的涵义。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8.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实际上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学者是
A.泰勒
B.梅杰
C.布卢姆
D.博比特
【解析】(P80):A 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

9.“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功用?你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这是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在哪一维度上应考虑的问题?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学科的发展
D.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解析】(P175):C 泰勒进一步指出,在利用学科专家的建议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向学科专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功用?你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这是在学科的发展上应考虑的问题。

10.“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腾豪斯提出了一个命题,即
A.生成性目标
B.过程模式
C.程序原则
D.教师作为研究者
【解析】(P93):D 斯腾豪斯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

11. 表现性目标在本质上追求的是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效率取向
【解析】(P168):C 表现性目标在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12. 当课程以满足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以维持或改造社会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
A.儿童本位课程
B.社会本位课程
C.学科本位课程
D.混合取向的课程
【解析】(P174):B 考察课程本位课程的涵义。

当课程以满足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以维持或改造社会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社会本位课程”或“社会中心课程”。

13. 下列关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B.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一个典范
C.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是运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
D.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解析】(P198):D 考察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理解。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

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是运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

民主性应当成为统摄学校教育的灵魂。

14.在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著名命题的是
A.苏格拉底
B.杜威
C.斯宾塞
D.苏霍姆林斯基
【解析】(P176):C 斯宾塞在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著名命题。

15.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的是
A.学科知识
B.教师的二次教材开发
C.学习者的经验
D.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解析】(P179):B 考察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

既然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习者的需要”,相应地,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即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16.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直接影响理科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问题。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
B.对等与融合
C.对立与排斥
D.前者包含后者
【解析】(P183):B 考察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0世纪中叶以后,对于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

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17.下列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学校课程应是“经验课程”
B.倡导“主动作业”,即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加以提炼概括,用于学校
C.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成人生活的准备
D.强调儿童中心主义
【解析】(P41):D 考察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18.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等提示活动来教授课程内容,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是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传授型教学方法
D.自主型教学方法
【解析】(P197):A 考察对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掌握。

提示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呈示”“展示”“口述”。

19.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逻辑性
【解析】(P213):C 所谓“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20.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裴斯泰洛齐
B.杜威
C.卢梭
D.罗杰斯
【解析】(P42):B 杜威所倡导的课程与教学可以说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教学论称为“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21.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解析】(P215):A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22.以开发、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解析】(P219):B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是以开发、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的课程。

23.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

这是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解析】(P245):B 考察螺旋式课程的涵义。

所谓“螺旋式课程”是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

24.下列课程中不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轮形课程
D.持久生活情境课程
【解析】(P234):D考察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类型。

主要包括:轮形课程、STS课程和环境教育课程。

25.在“自由原则”与"合作原则”基础上确立起来的,通过“作业安排”等措施而成功地将班级授课组织变革为个别化教学组织、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是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C.凯勒计划
D.帕克赫斯特计划
【解析】(P261):A 考察道尔顿计划的涵义。

道尔顿计划是在自由原则”与"合作原则”基础上确立起来的,通过“作业安排”等措施而成功地将班级授课组织变革为个别化教学组织、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6.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下列哪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本质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解析】(P323):C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27.下列不属于衡量一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的指标的是
A.方法的经验性
B.价值的可估性
C.资料的可靠性
D.用途的目的性
【解析】(P324):C 通常认为,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即方法上的经验性、价值上的可估性、用途上的目的性。

28.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运动中,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要求在课程改革中体现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解析】(P335):A 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要求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在多元主义价值观。

29.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这种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解析】(P356):C 考察随机访问教学的涵义。

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
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30.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成的四要素是
A.情境、模拟、会话、意义建构
B.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C.情境、协作、会话、主动建构
D.情景、模拟、会话、主动建构
【解析】(P352):B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6分。

共30分)
31.简述杜威关于“反省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步骤。

【解析】(P44)
(1)问题的感觉;
(2)问题的界定;
(3)问题解决的假设;
(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祛的逻辑推理;
(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杜威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不是固定的,而且这五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均可进一步展开.
32.简述艾斯纳的课程目标观和斯腾豪斯的课程目标观的异同。

【解析】(P169)艾斯纳的课程目标观和斯腾豪斯的课程目标观有异曲同工妙。

(1)他们都反对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明确提出教育及课程本质上的价值问题;
(2)他们都以人的自主发展作为课程目标取向的根本。

注重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课程情境的具体性;
(3)在前两点的基础上.他们都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
(4)他们所主张的目标表述都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形态。

艾斯纳和斯腾豪斯在课程目标观上也存在重要区别:
(1)他们对课程问题把握的切入点不同。

因而对“目标”一词的理解有所差异;
(2)他们追求的教育价值观也有区别。

33. 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四个基本环节
【解析】(P193)课程内容的选择大致包括四个其本环节:
(1)确定课程价值观;
(2)确定课程目标;
(3)确定课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
(4)确定课程内容。

34.简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解析】(P256)
(1)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

二者在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

最明显的区别是显性课程主要是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有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

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

35.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解析】(P309)
(1)以评价的作用性质为准,把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以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为准,把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3)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把评价分为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4)以参与评价的人员是否课程设计的参加者为准,把评价分为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5)评价;以评价使用的方法为准,把评价分为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

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论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解析】(P142)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

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37.什么是支架式教学?请结合教学实例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解析】(P358)
(1)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组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2)基本环节:进入环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

共16分)、
38. 请阅读下面一段论述:
“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

“课程实施”决不是教育计划或技术在课程实践中的简单“装配”,它应当包括变革方案在目标和方法上的调整,参与者在需要、兴趣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以及组织的适应。

以上论述体现了课程实施的哪一种基本取向?这一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有什么特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论述这一课程实施取向的现实意义。

【解析】(P358)
(1)这段表述体现了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2)这一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