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本章重点:1.了解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特征2.熟悉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知识点一: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轮换考点)
1.城市经济学概述: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土地)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城市经济学论证了经济活动空间上如何配置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最高效合理的利用,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到对劳动及资本利用效率的研究。
其特征表现在对经济活动空间关系的分析,建立起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涉及到:市场经济关系、公共经济关系和外部效应关系。
城市经济学既是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是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它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揭示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对主要的城市问题做出科学解释;研究城市经济性运营的措施和方法。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是20世纪20年代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
早期研究以美国的伯吉斯(burgess)、黑格(haig和霍伊特(hoyt)为主要代表,他们侧重于研究城市的土地经济,探讨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结构和用地布局,试图解释关于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地理位置的决定因素。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特征
知识点一:城市经济学的性质和特征(轮换考点)
1.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
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
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
它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依据,是在综合马歇尔和新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城市经济学又是经济学中具有独特性质的一门学科,其特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空间关系的分析。
3.城市经济学还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它针对众多城市问题进行经济剖析,找出问题形成的经济原因。
第三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知识点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轮换考点)
(1)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
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
(2)城市内部结构。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3)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
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环境与城市生活质量,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城市发展政策第四节学习城市经济学须具备的基本经济学知识
知识点一: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轮换考点)
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包括:
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经济资源和消费需求;
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等,最常见的还在于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决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城市建设的各项功能、城市的布局和各项指标。
对现阶段矛盾突出的城市、土地、住房、交通运输、环境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等问题,也都从经济方面加以研究。
我国城市经济学具有相对广泛的研究范围和较强的综合性,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极为密切。
知识点二:经济学基本知识(轮换考点)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一门科学。
1.市场与政府
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市场根本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则是价格。
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情况决定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要素价格。
各要素根据自己的价格来分享不同比例的产出收益。
政府的三项主要职能:
通过促进竞争、控制诸如污染等外部性(externalities)问题(也称溢出效应),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
通过财政税收和预算支出等手段,向某些团体进行有倾斜的收人再分配,从而增加公平;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失业和降低通货膨胀
2.供需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理论主要研究需求与供给,以及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反过来又如何影响需求与供给。
均衡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的物品价格与该物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张需求表或者一条需求曲线来表示。
(1)供给与需求曲线
在一种物品的市场价格和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可由一条曲线来表示,经济学上称其为“需求曲线”。
在市场经济中,买者与卖者的行动自然而然地使市场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变动。
(2)弹性及短期和长期均衡
对于供需变化,不同的物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会不同,经济学上称之为供需的价格弹性。
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如果对价格变化反应不大,则是缺乏弹性,或者说是趋于刚性的。
通常,生活必需品倾向于刚性,非必需品及奢侈品倾向于弹性。
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
(3)供需与政府政策
政府可以利用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达到调节市场运作的目的。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政府会通过价格控制来政变市场的状况,例如规定价格上限。
现在很多政府转向采用补贴而不是价格管制的方法来实现社会福利,这种补贴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供给,因而不会引起短缺现象。
3.外部性经济问题
(1)外部性经济的概念
外部效果问题也就是项目经济的“外涉性”问题,所谓“外涉性”,就是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
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2)熟悉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导出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
当外部性经济问题引起市场配置资源低效率或失效时,政府可以对某些行为直接进行管制或运用市场规律将外部性经济内部化。
(3)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是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原因。
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由于环境的外部性,致使外部费用不能反映在价格信号上,无法通过其产品的价格杠杆来控制排污量。
建立在福利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环境经济学最终成为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4.边际(1)定义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2)所谓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投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成本通常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它等于一定产量水平上的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的总和;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3)企业的资本设备不变时,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人如果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在一定阶
段以后会出现递减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边际产量递减。
在劳动价格不变时,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会使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增。
可见,在一定时期内,产量的增加,会降低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因而会使平均成本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
本章例题【例题1】下列哪项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答案:a,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例题2】下列哪项属于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关系?( )
开发商向政府购买土地使用权居民向开发商购买商品房企业向慈善机构捐款政府向企业征税
答案:d (解析)【解析】城市经济学研究三种经济关系:市场经济关系、公共经济关系、外部效应关系。
如a、b为市场经济关系;公共经济关系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如政府用税收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内部的公共经济关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补助、项目资助则为外部的公共经济关系;c为外部效应关系。
第二章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本章重点:1.熟悉城市规模的基本概念2.了解城市规模的形成机制
3.熟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4.熟悉城市产业结构对城市职能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第一节城市规模与最佳规模知识点一:熟悉城市规模和最佳规模(轮换考点)
1.城市规模
在一个区域或国家,因各城市所处的内外条件不同,会形成城市间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是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
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
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达方法。
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常常是城市极重要的一种综合性特征
2.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城市人口数量受国内总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城市分布、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确定人口规模,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组成以及人口分布,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市场经济、建筑布局、场所设置、道路修建、绿化方案以及管理配置等的规划。
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
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者的关系是相关的,根据人口规模以及人均用地指标就能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
因此,在城市发展用地无明显约束条件下,一般是从预测人口规模着手研究,再根据城市的性质与用地条件加以综合协调,然后确立合理的人均用地指标,就可推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
3.均衡规模与最佳规模
当城市集聚力和分散力达到平衡时,城市规模就稳定下来,这个规模经济学称之为均衡规模。
在不同的城市中起作用的集聚力和分散力的性质和大小都有所不同。
集聚力主要与产业结构有关,不同产业的规模经济和地方化经济效益不同,形成的规模就不同。
均衡规模不等同于最佳规模。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最佳规模是一个城市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城市规模。
第二节城市经济增长及其调控
知识点一:熟悉城市经济增长和调控原理(轮换考点)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人)水平的持续增加。
有时候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1.经济增长的原理
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一样,表现为实物、价格、人口的增长三个方面,其过程就是经济要素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乃至经济单位之间流动与累积的过程,其变化也都反映为投资与收入的相对变化。
需求指向理论是指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
在城市经济中,供给的基础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产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二是专业化协作程度;三是投资环境,尤其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
2.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可通过各种要素投人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种方式来实现。
在现实中这两种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
3.经济增长的路径由于各个国家、地区资源状况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它们经济增长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从要素竞争和增长推动力的历史演变角度,将经济增长划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创新推动阶段以及财富推动阶段四个不同的阶段。
4.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经济体制等。
5.外延式和内涵式的经济增长从理论上划分: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人、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内涵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事实上,二者常常相互结合不可分割。
比如新买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为此投人资金、场地,产品数量因为新机器的投人使用也增加了。
但是新机器废品率低、省料、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多,节约人工。
往往一项新技术革命的发生,都会伴随新的投资热潮,产生新的产业部门和新的下业基地,离不开经济外延的扩大,但是这种外延的扩大蕴涵着高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三节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
知识点一: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轮换考点)
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也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其形成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所决定的。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2.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
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人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
3.基本的城市市场需求可分为两部分:内部的需求与外部的需求。
内部的需求是指城市内部的人口消费需求和生产过程中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外部需求是指城市之外市场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4.城市基本部门和某行业区位熵区位熵用于判断城市中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的划分。
某行业区位熵=(该行业就业人数/城市总就业人数)/(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全国总就业人数)
本章例题
【例题1】按照城市经济学原理,城市均衡规模是指( )。
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
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
答案:a (解析)【解析】均衡规模指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另一个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是最小规模,最佳规模指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最佳指经济效率最高。
均衡规模不等同于最佳规模。
【例题2】我国某行业就业人数在全国制造业总就业中占3%,而某城市该行业就业在该城市制造业中占到6%,那么该城市该行业的区位熵应是( )。
a.18b.9 c.3 d.2答案:d,某行业区位熵=(该行业就业人数/城市总就业人数)/(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全国总就业人数)
【例题3】下列关于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城市的经济影响区就是城市的经济活动所能够影响到的区域
b. 在城市经济影响区内,城市的不同职能所能够影响到的范围一致
c. 城市经济影响区里中心城市的影响作用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d.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范围一般随城市规模的增长而扩大答案:b (解析)
【解析】城市的经济影响区就是城市的经济活动所能够影响到的区域。
城市的经济影响区里,城市的影响作用强度不是均质的,一般符合随距离衰减低规律。
不同的城市职能所能够影响到的范围也不一致。
【例题4】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划分工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在农业经济阶段和工业加速阶段,该比重分别为()
a小于30%;大于45% b大于20%;小于30%c小于20%;大于40% d大于15%;小于40%
【答案】c (解析)【解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划分工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在农业经济阶段,该比重小于20%;在工业初兴阶段,该比重为20%~40%;在工业加速阶段,该比重大于40%。
熟悉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三章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
本章重点:1. 掌握城市土地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原理2. 熟悉我国土地制度、房地产市场与住房供给体系
第一节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变化知识点一:土地市场与土地经济学(常考点)
1.土地市场土地是城市中所有经济活动的承载物。
由于其不可流动性,土地又是城市中最稀缺的一项资源。
围绕着这种最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城市经济学建立起了其核心理论,即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与空间均衡理论,成为城市空间问题分析的基础。
2.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资本)经济问题,分别涉及土地实物、土地财产以及这二者的货币表现。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关系(生产关系),或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3.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们在使用土地时引起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
( 1 )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首先,供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其次,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土地占有的垄断性这一社会问题和地租、地价等经济问题。
( 2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具有多种用途,既可作工业用地,又可作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
( 3 )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使用不同用途之间的变换,有时比较容易,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困难的。
( 4 )土地增值性:一般商品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不断地折旧直至报废,土地这个特殊商品不然,在土地上追加投资的效益具有持续性,而且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投资具有显著的增值性。
( 5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尽管土地具有增值性的特点,但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在技术不件下对土地的投人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
知识点二: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变化(常考点)
在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中,价高者得是一个基本分配原则。
土地所有者会把土地给出价最高的厂商来使用,房屋的建造者也是把房屋卖给出价最高的居民来使用。
所以,价格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在理论分析中,价格是指租用价格,即通常所说的租金。
在土地市场上,卖方对土地的出租决定于厂商的出价,这个出价成为:竞标租金,也是厂商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标价格,与土地的区位相关。
在城市住房市场上,每个不同区位住房的租售的情况与上述土地市场相似。
第二节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
知识点一:了解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轮换考点)
在城市中,从中心区向外,人口密度、建筑高度是下降的,而家庭住房面积是增加的,也就是土地利用强度从中心区向外递减。
同样,资本密度从中心区向外也是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
对于城市规划有以下两个重要结论:1.城市中心区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也应是土地利用强度最大的地区;若对中心区的容积率加以严格控制,将导致土地使用效率的巨大损失。
所以中心区容积率在规划中应该尽量给以最大的弹性,或者就交由市场来决定。
2.交通条件决定了土地价格,进而是土地利用强度,所以交通是引导城市土地利用的最有效手段。
对于规划重要开发的地区,只要把相对的交通线路和设施规划好,市场的力量就会把土地开发利用起来。
而对于规划中要保护的地区,如果规划了便捷的交通,保护的目的就很难实现了。
第三节城市空间规模与城市蔓延
知识点一:了解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蔓延(轮换考点)
考虑到城市中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每一种经济活动都需要土地,而每一种经济活动能支付的地价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