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简称分会)于2010年1月起正式实施“疾病研究中心”计划。
“疾病研究中心”是以某种疾病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多中心研究机构,由1~2位首席专家(及牵头单位)和中心单位(20家以内)组成,承担该疾病的系统研究、编写诊疗指南等任务,经分会常委会讨论通过,首批成立银屑病研究中心等8个全国疾病研究中心,并聘请16位相关疾病领域的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各疾病研究中心成立后,在首席专家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推广活动。
经过一年的策划与准备,分会与《中华皮肤科杂志》联合推出述评专栏,本期刊登第一篇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我们今后将不定期邀请各疾病研究中心撰写相关疾病的述评,加深全国皮肤性病学工作者对这些疾病的理解,提高研究热情,聚集研究力量,最终达到提升我国对这些疾病的整体研究水平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刊登的述评都仅反映当前研究水平与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处于不断深入和丰富中,因此有些观点需要随时补充。
我们将在每篇述评列出执笔者的姓名及其电子邮箱,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学军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尚无根治办法。
现对其研究进展及热点研究方向作如下综述。
一、流行病学
SLE在发病年龄、性别、种族、地区上差异较大。
SLE患者多为青壮年,并且女性远多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
近期统计资料表明,各国SLE患病率有所不同,美国约52.2/10万,英国26.2/10万,澳洲土著居民63.1/10万,意大利71.0/10万,另外有色人种比白种人SLE发病率高.美国黑人的发病率是4~5/10万,而美国白人发病率是1~4/10万。
我国最近几年无大范围的统计数据,局部地区统计患病率达31~70/10万。
另一项调查表明,在过去40年里,SCLE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而SLE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可能与SLE诊断标准的调整及早期诊断水平提高有关…。
随着病程延长,SCLE转变为SLE的概率增大,5年内为5%,10年为10%,15年上升到15%,20年为19%,25年达25%,最终有50%的SCLE可归于SLE。
近年来本病预后逐渐改善,目前SLE 的5年生存率达93%,10年生存率达85%,英国一项调查显示10年生存率达92%。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SLE发病机制中的易感基因、表现遗传调控及免疫应答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一)遗传学研究:SLE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其同胞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0倍左右,同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为24%~65%,而异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仅2%~9%。
因此在基因组水平寻找本病易感基因,已成为近期SLE研究的热点。
易感基因可能与LE的发病、类型、严重程度、进展及受累器官相关。
Graham 等例统计,目前已明确与SLE相关的易感基因至少有17个,它们是:HLA-DR3、IRF5、STAT4、1TGAM、BLK.IWTGl、ATG5、TNFSF4.PTPN22、IRAKl、FCGR2A、TNFAIP3、KIAAl542、UBE2L3、PXK、HLA-DR2和BANKl。
其中与HLA相关的基因有HLA-DR2、HLA-DR3,参与免疫复合物处理过程的基因有FCGR2A和ITGAM,与Toll样受体和I型干扰素通路相关的有TNFAIP3、IRAKT、IRF5、STAT4.与免疫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有PTPN22、BLK、PXK、TNIPl。
Gateva等…报道,新发现5
个SLE易感基因TNIPI、PRDMl、JAZFl、UHRFlBPl、IL-10,另外还有5个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可能也与SLE相关,它们是InH]、CFB、CLECl6A、IL-12B 和SH2B3。
SLE易感基因存在人群和种族差异性。
张学军等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5个与汉族人群发病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ETSI、IKZFI、RASGRP3、SLCl5A4和TNIPI,并确定4个新的易感位点7q11.23、10q1l.22、J1q23.3和16p11.2.同时证实欧洲人群发现的7个易感基因在汉族人中也同样存在,在后续研究中,该团队还发现这些易感基因与SLE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
(二)表观遗传学研究: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比,但基因表达却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其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纽蛋白修饰和MicroRNA修饰。
研究显示,SLE患者CD4+T细胞甲基化敏感基因调控序列特定区域甲基化水平低下,导致其基因过度表达,这些基因包括CDIIa(1TGAL)、perforin(PRFl)、CD70(TNFSF7)、CD40Ligand(TNFSF5)等。
对于SLE患者T细胞低甲基化的机制目前也有深入研究,国内研究表明,生长停滞与DNA损伤修复蛋白Gadd45a表达增加.通过促进DNA 修复,去除甲基化标记,使SLE患者T细胞低甲基化。
研究还发现,MicroRNA-126在SLE CD4+T细胞中表达异常增高,它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I(DNMTl)表达,导致T细胞低甲基化。
此外,RFXl基因在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可能在SLET细胞DNA低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SLE患者外周血自细胞miRNA-146a与SLE活动性及干扰素通路的激活程度呈负相关,改变患者体内miRNA-146a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调控SLE患者的干扰素通路的新靶点。
研究还发现,组蛋白修饰的异常可以协同DNA甲基化,引起T细胞某些基因的异常活化,导致狼疮自身免疫的发生。
(三)免疫学研究:
1.B淋巴细胞:B细胞除了产生自身抗体,还能分化为不同的效应B细胞亚群(Bel和Be2),并通过分泌不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应答。
白介素10(IL-10)是由B细胞产生的一个重要免疫调节细胞因子,能激活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在T细胞及其他细胞因子(如IL-2)的辅助下,促使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最近发现一种高表达CD5,的前B细胞与SLE相关,另一种高表达HLA-DR的浆细胞亚类也被确认,后者的功能与SLEADI评分及杭DNA滴度相关;表达CD95的CD27-/IgD-B细胞被认为是活化的记忆B细胞,只出现干LE患者,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上述发现为以B淋巴细胞为靶标治疗SLE提供理论基础。
2. 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可分为天然产生的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主要为CD4+CD25+Treg)和诱导产生的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aTreg或iTreg,如Th3、Trl,另外尚有CD8+Treg。
NKT细胞等)。
目前对CD4+CD25+Treg研究较多,但SLE患者体内该细胞数量的变化尚有争议。
国内研究发现,T细胞上Akt-GSK3e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可能通过淋巴细胞增殖参与LE发病。
3.抗原提呈细胞:国内研究发现,SLE患者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及黏蛋白域蛋白-4(Tim-4)表达增加,Tim-4作为磷脂酰丝氨酸的受体,能激活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吞噬功能,参与LE病情进展。
SLE患者白介素-18结合蛋白表达下降,同时由APC产生的白介素-18增加,它能诱导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于扰素γ,并引发Thl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上调白介素-18结合蛋白的表达,有望成为LE治疗的靶点。
SLE患者血清中干扰素e(1FN-ct)显著上升,通过促进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参与LE发病。
4.白细胞介素-17(IL-17):源于T细胞,以类似于促炎方式作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其受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
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IL-17较正常人
高,且水平与SLE活动性成正比。
IL-17主要由Thl7细胞产生,但近期研究发现,CD4-CD8-T细胞(DNT细胞)增多可能与SLE患者IL-17产生增加及肾脏损害有关,在狼疮患者肾活检组织中,能够找到IL-17阳性的DNT细胞。
研究表明,IL-17通过促进SLE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前列腺素E2(PGE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参与SLE炎症的进程.同时IL-17又可诱导单核细胞分泌IL-1β、TNF-α,而这两者又可促进IL-17的表达,加速SLE的进程。
5.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急性相蛋白,健康人血清中浓度很低,在外伤、局部缺血、烧伤、术后、细菌感染等引发炎症时会迅速上升,可激活经典补体途径。
近来有学者认为,C-反应蛋白在处理及清除凋亡物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SLE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因素,SLE患者血清CRP水平持续性低下,可影响凋亡细胞的清除,从而引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参与发病。
(四)其他研究:Toloza等发现,在SLE女性患者中,有66.7%25-羟维生素D 水平低下,17.9%缺乏维生素D缺乏可诱导B细胞活化,增加SLE罹患风险。
Turehin等发现吸烟与SLE活动性和器官损害有关。
三、临床诊断、活动性及器官受累评估
(一)狼疮诊断:诊断DLE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
SCLE除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外,还需结合自身抗体的检测来诊断,主要依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定的诊断标准诊断SLE。
研究发现,血小板结合的补体活化产物C4d(P-C4d)在27%的SLE患者中可以检测到,2%的其他疾病中可以检测到,在正常人中无表达,因此检测P-C4d在区分正常人与SLE患者的特异性是100%,区分SLE患者和其他疾病的特异性为98%。
(二)狼疮活动性的评估:现用的标准有SLE疾病活动性指数(5LE-DAl)、SLE活动程度检测(SLAM)、SLE指数评分(515)、英国狼疮评估小组(BILAG)等,较为简明实用的为SLEDAI和BILAG。
另外实验室检查中ESR增快、抗dsDNA抗体滴度、抗rRNA抗体阳性、补体低下(尤其是C3)均与LE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但是这些指标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几年,随着基因学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一些新指标可以判断狼疮活动性。
关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网织红细胞上补体C4d水平检测(狼疮活动时,补体激活,检测网织红细胞上补体C4d水平能够反应狼疮活动程度),干扰素—α诱导基因(高表达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其表达水平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尿液中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与狼疮活动性相关)。
(三)狼疮器官损害评估:LE可以累及多系统多器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Palmien等进一步证实,SLE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是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Westerweel等发现,SLE患者各个时期血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EPC)数量较对照组持续处于低水平,使得内皮细胞再生能力与修复功能减弱,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国内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中62糖蛋白1与脂蛋白结合的复合物比正常人高,其可能成为SLE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评估指标之一。
在器官特异性的生物标记方面,自2001年首次在NP-SLE的脑脊液中发现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抗-NR2)抗体,近年发现,在30%SLE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NR2抗体,且血清中的抗-NR2与SLE患者的抑郁状态、短期记忆力下降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检测尿液中内皮素—1的水平,可反映狼疮肾炎的活跃性并有助于疗效讦估。
四、治疗
在既往公认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和羟氯喹)联合治疗的基础上,新的药物及治疗手段如新型免疫抑制剂、新型生物制剂、自体干细胞移植、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等被广泛应用、
(一)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药,新一代免疫抑制剂有吗替麦考酚酯、2-氯脱氧腺苷、来氟米特等。
由于激活的T、B淋巴细胞的增殖高度依赖于嘌呤的合成途径,而其他细胞则可通过替代途径增殖,因此吗替麦考酚酯可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除此之外,吗替麦考酚酯尚可抑制新血管生成、抗体产生及淋巴细胞表面糖蛋白分子(如黏附因子)的表达。
Chan等研究发现,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弥漫性增生性狼疮肾炎患者,其疗效与环磷酰胺相当,且药物毒性较低,部分环磷酰胺无效的患者,用吗替麦考酚酯也有效。
(二)生物制剂:
1.针对B细胞的生物制剂:包括抗CD20单抗(rituximab)、抗CD22单抗(epratuzumab)、LJP394(abetimus)、B淋巴细胞共刺激因子(BLys)相关生物制剂。
其中作用于BLys的生物制剂目前有4种,包括BLys单克隆抗体(belimumab)、AGM623、抗BR3、TACI-Ig,主要通过与B细胞表面的Blys受体结合起作用。
Pepper 等研究证实,抗CD20单抗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
UP394可与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ds-DNA 抗体结合,三期,临床试验表明,UP394能显著降低患者抗ds-DNA抗体滴度。
2.针对T细胞的生物制剂:CDIla单抗(efali-zumab)已被批准用于银屑病的治疗,研究显示,CDlla单抗可明显减轻皮肤型LE的病情严重程度。
3.针对T、B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试剂:主要有抗CD40配体(CD40L,CDl54)单克隆抗体、抗CD80/86单克隆抗体、CTLA4-1g融合物。
4.针对细胞因子相关的生物制剂:有抗IL-10单抗、抗肿瘤坏死因子、抗IL-I 单抗、抗IL-6单抗、抗IL-15单抗、抗IL-18单抗、抗1FN-α等。
这类生物制剂大都还在试验阶段,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5.其他:Tzellos等报告他克莫司对狼疮肾炎患者肾功能改善有疗效,但其安全性还有待观察。
另外还有补体抑制剂抗C5单抗(eeulizumab),早期补体特别是C2、C4对清除免疫复合物和凋亡体起了关键作用,但晚期补体如C5的激活与疾病恶化及器官损害(尤其是肾)有关,因此抑制晚期补体C5的激活而保留早期补体是采用补体抑制剂的原则;P140肽是一种核内蛋白表位类似物,可被狼疮CD4+T细胞识别。
Ⅱ期临床试验显示,P140肽能缓解SLE患者关节炎症状,改善狼疮活动性,且副作用小,目前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仍在进行中。
(三)自体干细胞移植:Burt等报道,在调查的50例重症SLE患者经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临床症状获得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达84%,治疗引起的致死率仅4%。
(四)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Zandman-Goddam等发现,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对于伴发严重感染,全身广泛受累,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受限的活动期狼疮患者有明显疗效。
五、展望
今后一段时间可能成为研究热点的领域包括:①利用新型技术路线(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等),在全基因组水平搜寻更多易感基因,并阐明基因—表型、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②利用表观遗传学手段,阐明基因变异与蛋白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纷繁复杂的表型体系加以个体化分析,从表达阶段阐明LE发病机制;③筛选更多敏感性强、特
异性高、简明实用的指标或分子,用于准确判断狼疮病情,评估活动性及预后;
④多种新型治疗手段(特别是生物靶向治疗)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对适用于我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筛选与推广。
相信随着对LE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LE 的理解和认识将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