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 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导读全书由表及里,分为文雅,博学,才艺,礼仪,友情,孝敬,敬事,为政,省思,忠信,仁爱,道德,这十二个单元。

首先,让我来说说《论语》的地位及影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它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等人的言行。

先秦时期,《论语》不过是诸子学派著述中的一种。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的兴盛,孔子地位的推崇,《论语》也被奉为经书,进入儒家经典的行列。

自此以后,“九经”“十二经”“十三经”都有《论语》。

到了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解,后来成为明,清两代封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影响深远。

而在五四运动时,《论语》和它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地受到社会主流思潮的质疑和批判。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论语》一书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其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儒家思想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论语》又作为一部经典被,世人重视,它的价值在精彩纷呈的诠释中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关于文雅,书中讲述了做一个文雅的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孔子在各种场合中文雅的表现。

文雅就是温文尔雅,言谈举止讲礼仪而不粗鄙,温和有礼貌。

孔子认为,君子总是文雅的,文雅是君子给予他人的第一感觉,也是社会对于君子的最基本的评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但它决不是过分的强调“礼”,要求人们在森严的等级中唯唯诺诺,而是保持一种自由的、朴素的、亲切随和的状态。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应该怎样做呢?太过质朴了,超过礼仪规范,容易偏向于粗野;太注重礼仪规范,而忽略了质朴,容易偏向于迂腐,就是俗话说的酸文假醋、华而不实。

只有二者的结合,既注重礼仪,又要求质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生活中,显然文雅并不是孔子队君子的要求。

凡在文明社会,都倡导这一点。

所以我们要学习文雅,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场合,都应遵循其礼仪尤其在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要表现出礼貌和尊敬,在礼仪场合中,无论与什么样的人交流,都要表现得从容而文雅。

关于博学书中讲述了对于学习,孔子教导他的弟子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学习。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从具体知识的学习上逐渐认识到那些至上的真理,而不只是去怨恨上天,责怪他人。

人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每个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后天的洗染努力并不懈地追求才使各种人之间的道德行为产生距离。

孔子精通“六艺”,我们可以用“下学而上达”一句来概括孔子的博学。

下学:指的是社会技能层面上的学习,上达:则贯通到精神层面。

孔子不但精通社会上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活动,而且深刻领会其中内涵的价值,从而把握住精神的本质。

很多人都问孔子何以能取得博学的成就,首先是天赋卓越,立志早,其次是持之以恒,从不厌倦,再次是有谦虚的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修己为人,修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则是学以致用,参与社会,这两者即相互统一,不可分割。

如我们也能做到孔子说能做到的这几点,认识到学习的意义,立下壮志,拟定计划,我想我们也是可以成为一个博学多识,受人尊敬的人。

经历了信息革命后的当今时代,再也不可能有孔子这样的博学多识人士了,但是博学依然是每个人的发展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才艺,本水叙述的是孔子时代君臣对才艺的表演。

孔子时代,才艺主要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多才多艺,与他同时代的人已有共识,孔子也以此自诩。

其实呢,六艺是贵族成员都应该掌握的才能,孔子作为志向远大的士人,当然有更高的,更自觉的要求。

孔子喜欢读诗,在《论语》《史记》等传世典籍中,还留存孔子关于诗歌和音乐的评述,从中可以认识到孔子的艺术修养。

孔子很喜欢音乐,他与人在一起唱歌,如果唱的好,一定请他从头再唱,然后自己又跟着唱。

《论语》涉及文艺美学的语录并不多,但毫无疑义,它确定了中国美学传统中的诸多原则。

首先,是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

文艺既然是人类的活动形式必然对人类社会有意义。

其次,提出了中和的审美标准,把中和之美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所谓中和之美,是中庸之道在文艺美学思想上的反映。

关于礼仪,本书叙述了礼仪的社会功能及本质,记录孔子在生活中见到的各种有关礼仪的现象。

《论语》中所说的“礼”,是当代维系,协调人与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规范,“礼”包括礼仪和礼
义两个部分。

礼仪作为修身之道和立身处世之本,合乎礼仪的言行,自然能够和谐与他人的关系,故而它又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相处之道。

比如举行乡人饮酒后,要等老人都出去了,自己才能出去。

孔子认为礼仪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是人性中生来具有的,因此,礼仪不是纯粹的形式,而是表现内在的东西,其中,真诚的情感和敬让之心最为核心,最为本质。

《论语》的《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堂,在乡下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可谓孔子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礼仪示范。

关于友情,本书叙述了对待朋友我们要如何,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孔子重视友情,珍惜友情,并努力履行了作为朋友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尊友尚友,多交贤友,广交贤友,所以当孔子看到“有朋自远方来”时,他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一种“不亦乐乎”的难以言表的愉悦之情。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交友的意义,那么孔子心中的交友之乐就不难体会了。

对于交友,我认为我们应该向那些道德水平高于自己的人看齐,择善而从,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完善,是社会不断进步。

朋友之间,要以诚信为先,失去相互间的信任,朋友的基础就丧失殆尽了,再次,对朋友要忠告而善导之,与朋友交往的过程,对于我们的学问与道德都有切磋砥砺的作用,反过来,我们对于朋友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朋友是一面镜子,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映射出你是什么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当然也有对自己负责的义务。

关于孝敬,本书叙述了孝敬的意义表现以及孔子教导弟子孝敬父母应该要做到些什么。

众所周知,孔子的践行重点在“政”上,思想创造的核心是“仁”,而这两者都以“孝”为基础,这也说明孝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政治理论和仁学思想体系的支柱。

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尽孝不尽应体现在父母在世时还应该体现在父母去世以后,以礼安葬父母,并不是说葬礼要办得非常风光,仪式要做到非常周到,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哀伤之情,还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定时祭祀。

进入当代社会,父母的慈爱依然,但子女对父母的心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西方文化的影响,给传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养老,敬老的观念日益淡薄。

因此当前要特别继承传承文化中的“孝”的精神。

关于敬事,敬事论语中重要的思想概念。

敬事又称为敬业,是对工作和事业的热爱,专注和执著的态度,它是最基本的做人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关于为政,政治是古代文人最为关注的事。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一言概之,就是“和”。

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合理的经济制度是必须的孔子有关为政的语录,实质上开拓了两条政治实践的方向。

一条是以道德修养为本,要求内在的道德自学,从而由内到外,在全社会广泛实行道德。

另一条则是加强礼制建设的路线,认为要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规范,必须强化礼乐制度。

要求人人遵守制度的要求。

关于省思,这是这本书中给我体悟最深的一章,在后面我会细细书写它的内容及我的体悟。

后面三章的忠信。

忠信是一种对他人,团体或信仰的坚定而恒久的理念,它是儒家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和实现“仁”的重要途径之一。

仁爱。

仁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发自真情地关爱他人,对他人平等对待,高度认同的自觉意识,因此它是一种爱人的情感,也是高尚的人生理想。

道德。

关于道德,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和原则,中庸之道即是指至上的人生境界,也是高明的认识方法。

通过这一学期对《论语》导读的学习,收获真的很大,不仅了解了很多孔子时代各种各样的礼仪文明,学习到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提升了我看待事物境界,为人处世方法和心灵的洗礼。

读了《论语》及孔子思想,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关于省思的一方面。

孔子强调君子需要正常性的自我反省。

检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有否违反礼仪人情,是基于对省思的价值意义的高度认识。

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具备道德品性,而是后天比常人更多的修养努力。

君子不是不会犯错,只是犯了过错以后能认识到,能改正。

孔子曾这样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讲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也就是说省思的对象是眼前的,但要考虑到它的将来的发展可能,省思的目的在于长久的利益。

故而孔子告诫的省思深远本身就是一种卓越远见。

还有自贡曾经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的是君子的过失就像是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大家都看见,改正后大家都敬仰他.省思到过错。

才可能改正,才可能能获得更多的尊敬。

越是追求君子品格的人,越谦虚理性,也越不断地修正自己。

不管是从中国到欧洲,还是从古到今,关于省思的例子屡屡皆是。

宋代以后的周敦颐说:“思者圣功之本。

”邵雍说:“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

”程颢说:“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朱熹说:“欲应事先须穷理,而欲穷理又须养得心地本原虚静明澈。

”王守仁说:“格物之功,在身心上做。

”等等。

这些引录可以说明,以省思为成就圣贤的方式和途径是儒家普遍遵循的。

这里,我们还可以明白,儒家倡导的省思功夫主要不是从认识论出发的,他们强调的是内心体悟天道的直觉。

他们认为,天是本质的存在,人类社会的活动只是合乎天意才有价值,而天意不可能通过外在的学习手段去获得,只有通过内心地省思去体悟。

如此,个人就融入进自然之中,做到天人合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从怀疑一切的精神出发寻找世界的本源,最后发现即使是思想者主体本身的存在也是可怀疑的。

但笛卡尔认为主体的“思”这一活动是不可怀疑的,并由此推出世界的物质——精神二元本质。

提出了我思故我在。

同时代的帕斯卡尔提出: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这些例子可以说明省思的学习方法,实质上已经是哲学的认识方法。

所谓哲学的认识,就是透过事物的
表象,对其本质规律做出深入的认识。

无疑,省思正具有这样的功能。

在当代,省思仍然是人们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做两次这样的事情:远离尘嚣七天,在一片浓密的雪松林旁的临水别墅中,凝视思考科技技业的未来,然后把所思所想传遍整个微软帝国。

比尔盖茨能够如此成功也正是因为不断反省。

因为创业是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难免走弯路,反省就是学习,看看哪些做错了,哪些做错了。

哪些可以做的更好。

当然,省思不能和成功画等号。

成功与否取决的因素很多,有些乃是个人的努力无法预查和改变的,诸多情况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是,多反省,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这是毫无疑义的。

君子省思,是严格要求自己。

一方面,宽以待人,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

另一方面,严以律己,知道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以为怪,而且还要省思自己是不是做得还不够,是否对他人认识不够。

孔子都说,一个人难免会犯过错,但能反省到,能改正,就不失为君子。

更何何况如今的我们,生活经验并不够,在为人处世,学习选择上也多多少少会犯错误,但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过便改,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只有那些犯了错又不承认的,才是真的犯过错了,才不可救药。

而那些没有品德的小人,缺乏省思的素质,犯了过错必然会掩饰。

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得犯错,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也是告诉自己,他人是否圣贤无关紧要,若是贤人,就向他学习,若不是贤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一样。

要不断地深入的省思,对自己严格要求,找出自己存在什么过错,找出与贤人之间的差距,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省不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