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道德真知践行知行合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道德真知践行知行合一

许多人认为,当今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知与行的分离、脱节。于是,人们开始批判知性德育(知识德育),认为知性德育无用、无效,要求抛弃知识德育,提倡生活德育、情感德育、美德教育、德育渗透、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但是在笔者看来,知与行的分离,根本原因就在于“知”,在于我们教给学生的所谓的“知”并非真正的“知”,而是相关概念、名词、规范、主张等的机械记忆和了解而已。总之,我们教给学生的“知”,不过是“知其然”、之“知”,根本不是“知其所以然”之“知”。这样的“知”,怎么能够指导学生的行呢笔者在串场河小学德育工作方面有过以下

尝试。

学生出现知行分离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自己缺乏道德领域真正的知,对于人为什么要诚实、要有爱心、要节约、要正直、要有规则意识等,只能泛泛讲一些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大道理,甚至强词夺理,结果往往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道德领域的真正的知,就是对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规律、道德对于人的意义等内容的正确反映与认识。它们包括两大层面:一是具体道德的层面,如诚实、勇敢、爱心、节约、公正、感恩等具体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

意义。二是宏观道德层面,即各种具体道德在起源、本质、规律、意义等方面的共同性。下面笔者就对宏观层面的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等略作探讨。

人来到世界上,要生存、发展、追求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就需要各种各样的生存资源和生存条件。人有两大途径去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源:一是道德的、合法的、正当的途径,二是不道德。不合法、不正当的途径。一般而言,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往往能够最快地获取最大数量或最大程度的生存资源。但是这样就必然与他人或群体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对立。于是各种各样的竞争、斗争、暴力冲突与战争不断发生。

在原始社会,人不仅要与人竞争,还要与自然环境竞争(如洪水、旱灾等),与老虎、狮子等猛兽竞争。在竞争中,许多种族、部落灭亡了。但是,人有理性、有思维,长期的竞争使他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信任、合作、保证公平等等,对大家才有好处。于是,道德开始产生了。因此,道德的本质是:从竞争走向合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惠互利,实现共赢。

人的生存意志表明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利己的(基本上是利己,即是说并不完全是利己的,因为人的本性还有同情、怜悯、合群等的一面)。利己有多种情况:1.损人利己,即通过损害他人、群体等的利益来获得自己利益;2.不损人也

不利人的利己,这种利己对他人既无害也无利;3.利人利己,即某种行为既利己,又利人。

损人利己是自私、是恶;不损人也不利人的利己,是零道德;利人利己是普通道德、正常道德。普通道德是利人利己的,这并没有违背人的利己本性。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损己利人。如果自己的损失巨大,这就是高尚道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已经不是小我,而是大我,他们把其他人、集体、国家等都当作“我”的组成部分,如“我的朋友”“我的同类”“我的集体”“我的国家”等。

从道德起源的过程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通过不正当的、不道德的途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必然会侵犯他人或群体的利益,也因此必然会遭到他人或群体的反抗。即便有的人凭借着自己“聪明”的计谋进行坑蒙拐骗,侵犯他人的利益,或许一段时期之内不会被发现,但长此以往,总有暴露的一天,从而让自己身败名裂。相反,如果我们常做善事,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称赞、信任、拥护。也就是说,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也很可能会得到他人的感恩性帮助,这就是道德的规律。

这个规律的前提是:我们所做的善事必须是经过思考的。比如:如果我们看见有人掉到洪水中去了,自己明明不会游泳,却不假思索就跳入水中救人,结果非但没有把人救

起来,还把自己淹死了。这样的结果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因此,不能盲目做善事。

《易经》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可见,善恶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以酿大祸。善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德育应当教育学生去探索发现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等,帮助他们掌握道德真理、获得道德智慧、实现道德自律。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把道德的本质、规律等告诉学生,也不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宏观层面的道德的本质、规律等问题,而应从当今学生和社会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具体的道德(诚实、节约、感恩、爱心、公正、勇敢等)的起源、本质、规律等。具体的教学方法应当是探究、对话、交流、讨论等。

在讨论、对话中,教师应当从学生个人的切身感受、利害关系出发,而不应空谈大道理。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明白道德对自己的意义。例如讨论节约问题,不要讨论、计算每人每天节约一有粒米,全国十几亿人一年能够节约多少公斤米,而应具体讨论自己的父母劳动、工作辛苦吗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愿意挥霍浪费吗例如诚实、撒谎问题,不要灌输诸如“诚信(以及勤俭节约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们应当继承”这样的大道理,而应具体讨论别人对你撒谎,你心里感受如何你喜欢他吗你对同学撒谎,同学喜欢你还是讨厌你等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可能发现道德的本质与规律,而且能够获得道德智慧,学会如何对待和处理复杂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