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与金融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金融与金融学
一、金融的定义
金融(finance)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
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金融
并频繁地使用“金融”这个词。
但是,目前理论界对于金融的含义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没有统一的定义。
简单地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即是由资金融通的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构成的有机系统,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金融系统中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可以把金融划分为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两部分。
微观金融(micro—finance)是指金融市场主体(投资者、融资者;政府、机构和个人)个体的投融资行为及其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等微观层次的金融活动;宏观金融(macro—finance)则是指金融系统各构成部分作为整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影响以及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金融作为资金融通活动的一个系统,是以各个微观主体个体的投融资行为为基础,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等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并与经济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系统。
二、金融学及其学科体系
兹维·博迪和罗伯特·C.莫顿在他们合著的《金融学》一书中,定义“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
它实际上是研究微观金融主体个体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因此也可称为“微观金融学”。
显然,这是与狭义的金融概念相对应的狭义的金融学概念,也是目前西方使用较多的金融学的既念。
但是,既然金融包括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金融学就不能仅研究微观金融运行而不研究宏观金融运行。
也就是说,金融学不能只研究金融主体个体的行为,而不研究金融系统整体的行为。
整体行为是个体行为的集合,但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个体行为又是以整体行为为前提和基础的行为,两者紧密相关。
因此,广义的金融学就是研究资金融通活动,包括金融主体的个体行为和金融系统整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和运行规律的科学。
它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包括以微观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的内容,还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的内容。
金融学的学科体系是由从不同角度研究金融系统各个方面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各分支学科综合构成的有机体系。
黄达教授认为:“按通常理解的金融口径,金融学学科体系应大体分为: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金融分析;微观金融分析有两大分支:金融市场分析和金融中介分析;在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分析之下是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学科。
”
微观金融分析和宏观金融分析分别从个体和整体角度研究金融运行规律。
金融决策分析主要研究金融主体投融资决策行为及其规律,服务于决策的“金融理论由一系列概念和定量模型组成”。
“这样的金融决策理论是个人理财、公司理财乃至一切有理财要求的部门所共同需要的”。
该领域的分支学科包括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公司财务学、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资产定价,等等。
近几十年该领域的研究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就,获得了多次诺贝尔经济学奖,例如,199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马柯维兹的资产组合理论、W.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MM定理);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公式等,在推动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金融中介分析主要研究金融中介机构的组织、管理和经营。
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及其存在形态的演进趋势的分析;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经济效率、混业与分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风险转移和控制,等等。
主要的分支学科包括商业银行学、投资银行学、保险学、微观银行学等。
该领域的研究历史悠久,并且在19—20世纪初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与迅速发展的金融决策学相比,金融机
构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远不能适应世界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21世纪金融机构学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宏观金融分析从整体角度讨论金融系统的运行规律,重点讨论货币供求均衡、金融经济关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货币政策与金融宏观调控、国际金融体系等问题。
主要的分支学科有中央银行学、货币政策分析、金融监管学、国际金融学等。
关于金融与金融学
简单地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或称融资。
由于收入增加、延迟消费或预防性准备等原因,社会体系中总是存在一些人手中拥有暂时没有明确使用意愿的盈余货币,这些拥有盈余货币的人可以被称为盈余单位(surplus umts)。
而与之相对应,因收入减少、提前消费或意外发生,也会使一些人存在消费意愿但手中没有所需要的货币,则称为赤字单位(deficit units)。
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的同时存在,使社会体系中的货币出现了一种流动倾向。
但是要想让货币真正流动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由于人们与生俱来的流动性偏好倾向,会使人们即使在货币没有明确使用用途的情况下仍然愿意持有货币,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是借出货币,除非有利可图。
而且当盈余单位将货币借出后,还将不得不面临一种不确定性,即无法收回的风险。
于是聪明人开始以在归还本金的同时支付利息作为利诱,使货币在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开始流通,这就形成了最初的融资活动。
而这种能够带来收益的货币,则被称为资本。
开始的资本流动主要是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的直接流动,但是这种流动方式的缺点很快就暴露出来,即资本之间总是在时机和数量的匹配方面遇到问题。
于是,一种专门帮助资本流动,并从中赢利的职业出现了——掮客。
掮客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从盈余单位手中接受任何数量的资本,同时可以在任何时间向赤字单位提供任何数量的资本。
显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掮客们解决了资本流通的时机和数量问题,同时也会从中获得利息差价的收入,即他们在降低了资本流动摩擦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摩擦——资本出现了漏出。
17世纪初,公司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出现在欧洲,改变了过去资本的流通主要以储蓄一贷款形式存在的局面。
股票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出现在当时欧洲最发达的国家——荷兰。
这时掮客们的业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吸收储蓄和发放贷款了,他们同时还可以通过买卖公司的股票来帮助融通资金。
因此,这时的融资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掮客以储蓄的形式接受资本,同时以贷款的形式借出资本,掮客作为融资的中介;另一种则是掮客帮助资本的供求双方沟通信息,从而获得佣金,而掮客本身并不参与到融资活动中。
第一种融资形式被称为间接融资,掮客作为融资中介;而第二种融资形式被称为直接融资,掮客则表现为经纪人。
事实上,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持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
而融资和投资其实是金融活动的两个方面,对于资本的需求者而言,金融是一种融资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资本,利息则是他们使用资金的代价;而对于资本的供给者而言,金融则是一种投资活动,目的是获得资本的增值部分,即他们暂时放弃资本的使用权所获得的补偿。
17世纪以来,随着航海业的迅猛发展,融资活动越来越重要,掮客们也在金融活动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数量和业务规模迅速增加。
当掮客们聚集在一些固定的场所从事金融活动时,就形成了金融市场。
1602年荷兰人开始在阿姆斯特河桥上买卖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这是世界上第一只公开交易的股票,而阿姆斯特河大桥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交易所。
随后,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迅速崛起取代荷兰成为欧洲强国,伦敦也随之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20世纪美国经济腾飞,使华尔街成为世界瞩
目的“金融帝国”。
随着金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学的研究也日趋鼎盛。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与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①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
②信用则是指一切借贷活动,包括货币资金的融通,也包括实物资产的借贷活动。
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金融,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因为金融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主导经济的运行。
广义上讲,金融学(Finance)就是研究金融活动的学科领域。
但由于各种原因,关于金融学具体定义国内与国外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金融学的具体研究内涵和研究范围在国内外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和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就金融学理论的内涵而言,在国内具有明显转轨经济背景下的典型特征,通常包括基于货币、信用、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汇率等专题的传统式金融学研究内容。
对于金融一词国内的代表性定义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刘鸿儒,1995)。
显然,国内关于金融学内涵的理解并不突出反映资本市场的地位,而是主要以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和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
这种范式的形成主要是在将资本和证券视为异类的历史环境下,在政府的主导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是当时金融实践的核心内容。
因此,针对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研究成为金融学的绝对主导。
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加强,因此关于国际收支和国际贸易为核心的研究也成为当时金融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体来看,国内所确定的金融学内涵,大抵属于西方学界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与国外金融学的开设主要在商学院里不同,国内对金融学给予更大重视的是经济学科,而这与国内对“金融学”课程的基本定义和内容涵盖是分不开的。
国内的“金融学”课程前身是“货币银行学”,它在理论框架和思考逻辑上大致承袭了古典经济理论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金融的论述,通过规范式的分析方法和定性判断来对金融范畴和经济范畴进行评判。
因此,与国外“金融学”以微观经济个体消费偏好得到满足的立足点不同,国内“金融学”是以“货币”、“信用”等基本金融概念的界定作为出发点的,充分体现了古典经济理论“必也正乎名”、“名正则言顺”的基本逻辑。
,
国内关于“金融学”的涵盖,笼统说来,大致包含以下三方面:①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展和表,现,其间包含了对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体系和金融功能等中观层面的考察。
这部分内容同样承袭了古典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中重视历史发展,重视纵向、横向对比,倾向于作出定性判断的研究特点。
③按照现代宏观金融体系运动的微观基础来考察金融体系的功能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名义经济与实际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国际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等。
这部分内容是以现代宏观经济学为基础来展开讨论的,其着眼点是金融现象和金融制度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
综合三方面内容,不难发现,国内对“金融学”学科的界定基本上是着眼于宏观层面和规范化分析层面,这显然和美国“金融学”主要着眼于微观经济个体的学科方向是截然相反的。
当然,国内的金融学在介绍金融体系及其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之前,一般也介绍一些基本的微观金融范畴,而这就与西方金融学中的家庭金融和公司金融理论有了若干交集,如货币的时间价值、利率结构、金融资产组合与选择等。
有趣的事实就是,国内基于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学科领域界定的金融学研究内涵,恰恰不是西方学界强调的金融学的核心内容。
由斯蒂芬丸罗斯(Stephen A.Ross)为《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oney and Finance)撰写的finance词条称:“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
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
”罗斯还概括了Finance的四大课题:“有效率的市场”、“收益和风险”、“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
罗斯的观点集中体现了西方学者界定finance注重的是微观内涵及资本市场的特质。
总体上讲,西方学界对finance的理解,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
二是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investments,即投资学。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许多学者将corporate finance译作“公司财务”或“公司理财”,很容易使人误解其研究对象为会计项目。
事实上更为确切的译法应该是“公司金融”,其研究的是以公司作为主体的金融决策问题。
199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默顿(R.C Merton)对现代金融学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金融学研究的是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分配。
默顿强调金融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在不确定环境下,经济行为人在配置和利用其资源方面的行为,既包括跨越空间又包括跨越时间的情况。
跨期和不确定性是影响金融决策行为的中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成为刺激金融学研究的内在因素,因此需要复杂的分析工具来捕获相互作用的机理。
金融学理论发展史上载人史册的伟大成就包括:莫迪利亚尼一米勒理论(Modilani—Miller theory,MM定理)、均值方差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布莱克一斯科尔斯公式(Black—Scholes)等,而建立这些学说和模型的学者中的大多数人因此而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毫不夸张地说,金融学理论与金融实践的结合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轮廓。
整个金融系统的最终职能是满足人们的消费偏好,诸如企业和政府这样的经济组织作为金融学考察的对象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该最终职能的实现,西方金融学课程是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其最终指向就是微观经济个体的效用增进。
鉴于金融理论的实际使用者主要是家庭和公司,该课程将重点放置在家庭金融和公司金融两大基本领域。
家庭在金融理论中占据一个特别的地位,是因为金融系统的最终职能是满足人们的消费偏好,而金融理论将这些偏好视为假设前提,家庭行为则是为满足这些偏好而作出的努力;进一步,企业的行为也须从家庭的角度去进行解读,看他们是如何影响到家庭财富的。
具体说来,金融学中的四个基本领域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做出的:储蓄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风险管理决策。
就这个意义上看,所谓家庭金融事实上即是个体金融,它构成了金融学的基础。
公司金融则是金融学的主体部分。
就一个企业而言,它所必然要面临的金融决策有三项:资本预算决策、资本结构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决策。
尤其是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互分离,要解决(或缓解)委托代理问题,确保管理者大致上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就离不开金融方面的安排。
首先是股票市场的存在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规范。
它通过并购(takeover)威胁对管理者形成一个威慑性机制,一旦管理者采取与股东利益目标相背离的行为从而导致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并购威胁就会开始显现,而一旦并购真的发生,管理者将因公司被并购而失去工作。
由此看来,对管理者而言,采取损害股东利益、降低公司市场价值的行为,最终必将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
通过股票市场提供的并购威慑机制,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的利益函数趋向一致,代理问题于是得到缓解。
其次,适当的金融产品设计和金融制度安排还将进一步增加二者利益函数的一致性,并保证管理者不会采取欺骗行为来影响公司的市场价格。
对此博迪和莫顿罗列了公司的基本金融职能:计划(包括长短期金融计划、预算和资本开支计划、运作预算计划、销售预测、绩效评估、价格政策、经济评估、收益和资产分散性解释等)、资本供给、基金管理、会计控制(包括建立会计政策,搜集、报告会计数据,确立
成本标准,内部审计,确立会计系统和程序,报告、解释运作结果)、资产保全、税务管理、评估、咨询、信息系统管理。
除此之外,该课程也涵盖了若干宏观层面的介绍,如金融系统和金融制度的介绍、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监管等,但这些内容的介绍更多是出于为微观个体进行金融决策设定宏观背景的目的进行的,因此只是简单提及,并未进行充分的展开,对它们的深层次探讨更多的是在一些宏观经济学课程或研究生课程如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货币金融理论(Monetary and Financial Theory)等课程里进行的。
总结国内外“金融学”课程的异同,二者区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1)学科构建基础差异。
国外金融学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石;国内金融学则以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论述为基石。
(2)学科着眼点差异。
国外金融学主要着眼于微观经济个体,考察家庭和企业的金融决策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国内金融学则主要着眼于宏观经济运行,主要考察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安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3)学科预设目的差异。
国外金融学学科以满足人们的消费偏好为终极目的;国内金融学学科则以判断什么样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政策能适应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为目的。
(4)学科研究方法差异。
国外金融学更多采取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方式;而国内金融学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方式。
(5)学科涵盖内容差异。
这一点上文已做了较详细的比较。
事实上,国内学术界通常将金融学划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大门类。
微观金融学(microfinance)即西方学术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包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个大的研究方向。
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国内各高校商学院的金融系内。
微观金融学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与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学科领域。
宏观金融学(macro finance)国内学术界通常把与货币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称为宏观金融学。
宏观金融学即是国内学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个主要的方向,涵盖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这类专业通常设在国内高校经济学院的金融系内。
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微观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而这样的金融市场在中国尚未成熟,所以公司和投资者的融资活动都会更大范围地受到宏观因素影响。
二者之间也存在若干共同点,这主要体现在内容上有部分重叠:国外金融学也花费一定的篇幅介绍宏观层面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国内金融学也花费一定的篇幅介绍微观层面的利率形成机制和期限结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内容。
至于二者孰优孰劣,则是很难做简单判断的,它应取决于学习者的具体学习目的如何。
笼统地说,国外金融学的学习对规划家庭金融决策、了解公司金融、进入现实金融世界有更大的帮助,而国内金融学的学习则对了解金融宏观走向、理解一国或国际金融政策和金融事件,进而理解宏观经济问题有更大的帮助。
近30年来,西方现代金融学理论在国内影响力逐渐强化。
各高校所培养的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相当部分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掌握现代金融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计量模型与软件的运用也较为成熟与到位。
这显示了目前我国高校经济金融学教育工作已经从以前单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教育成功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经济金融学教育,应该说是金融学科高等教育的一大发展和进步。
但凡事过犹不及。
片面强调、过分神化“现代金融理论”,也导致了高校金融学教育和金融人才培养缺乏全局观念、发展视角和现实针对性。
一个金融学科学生可以熟练地推演某种金融资产的定价公式,却不知道目前国内究竟有没有该种金融资产,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