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要
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科技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四川第二大城市和美好新家园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第一篇科学发展迈上跨越发展新征程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略)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略)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综合实力。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0000元,财政收入达到290亿元,在全省和西部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结构调整。

军民消费率逐步提高,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得到巩固。

工业主导地位强化,服务业发展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3:48.8:33.9调整为2015年的11:54:35。

“2+4”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力争提高到50%。

科技创新。

科技城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5年,科技城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

城乡建设。

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六个绵阳”建设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多功能复合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

就业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一番,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到省要求。

“森林绵阳”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

地质灾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

科技城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有效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拓展,招商引资取得较大突破,引进若干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水平明显提升。

第二篇创新驱动实现科技城建设战略性突破
第四章优化科技城总体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强化联系、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打破区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园区发展,加快形成以科教创新区为支撑、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产业功能区的“一城三区”科技城空间发展新格局。

第五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整合产学研资源,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集聚科技
优势资源,聚焦科技优势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城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章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做大做强一批创新型企业。

制定企业成长培育计划,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业化模式。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对具有市场潜力、拥有核心技术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土地、资金和研发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一批自主创新产品,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对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

第三篇调整转型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第八章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和汽车及零部件两个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食品及医药、冶金机械、化工及环保、材料及新能源四个产业集群,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第九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国家科技城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结合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发展,有序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梯度接续的产业框架。

第十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科技、信息、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

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

第十一章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优质粮油、优质种子、优质商品猪、特色蔬菜和特色林业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农村市场流通和农业科技服务三大体系为支撑,集中力量打造“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

第四篇统筹城乡巩固提升四川第二大城市地位
第十二章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
大力建设中心城区,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旧城改造,优化城区路网系统,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区。

第十三章完善都市圈城镇体系
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一体化发展,带动外围城镇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以中心城区为龙头、重点城镇为支撑、点面结合的城镇体系。

第十四章加快现代新村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推进现代新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第十五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城乡互动、各具特色的四大发展轴带,加大对民族地区和山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五篇民生优先建设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
第十六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一批重大标志性、支撑性项目,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四川第二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十七章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设“和谐绵阳”。

第十八章推进灾区发展振兴
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力推进灾区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新家园。

第六篇绿色引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九章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十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增强环境质量指标的约束性,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第二十一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第二十二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整体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七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第二十三章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创新对外开放方式,利用国家科技城的城市名片,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开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密切同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

第二十四章拓展区域经济合作
以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配套发展为重点,强化与成都都市圈和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的分工协作,深化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第二十五章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坚持要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内生创新活力,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第八篇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宏伟蓝图
第二十六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加强规划衔接。

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市级专项规划,细化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

各县市区要切实贯彻落实本规划的战略意图,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区域特色,编制实施本县市区发展规划。

加强规划间的协调与衔接,确保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明确责任分工,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

第二十七章完善规划评估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中的中期评估。

通过对年度完成情况的跟踪分析和预测,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需要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调整时,市人民政府要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