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精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精简
呼吸链:由一系列对电子亲和力逐渐增高的传递体组成,将电子从NADH 传递到氧气。氧化磷酸化:借助电子从NADH/FADH 2传递到O 2所经历的一系列氧化还原过程中所释放的自由能,催化ADP 和无机磷酸反应生成ATP 的过程。(借助电子传递到O 2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产生ATP)。氧化磷酸化机理:化学渗透假说: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起质子泵作用。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自由能驱动H 离子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膜间隙,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H 离子电化学梯度,后在电化学梯度形成的电化学电势驱动下,膜间隙的质子沿ATP 酶上的通道回流入膜基质,ADP 和无机磷酸正是借助质子跨膜回流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ATP。
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证据:氧化磷酸化的进行需要线粒体膜的完整性;线粒体内膜对H,OH,K,CI 离子是不通透的。破坏膜的完整性/破坏氢离子浓度梯度的形成都会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进行。人工建立的跨线粒体内膜的H 浓度梯度也能合成ATP。H 离子从线粒体基质逐出到膜间隙的速度和膜间隙H 离子通过ATP 合酶回到基质的速度相等。
⑵构象偶联假说⑶化学偶联假说
ATP 合成酶:是一个含有多个亚基的跨膜蛋白,由跨线粒体内膜的疏水蛋白Fo 单元(该单元与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连接,由a,b,c 三种亚基形成ab 2c 9-12复合物,其中有6个蛋白组成桶状的具极性的氢离子通
道,起质子通道作用)和水溶性球状蛋白F1单元(该单元由α,β,γ,ξ,ε五种亚基形成α3β3γξε复
合物,起催化ATP 合成的作用。其中催化ATP 合成的部位在β亚基上)构成。ATP 合成酶类似于旋转式发电机,转子由c,ε,γ亚基构成,定子由α,β,ξ,a,b 2亚基组成。亚基ξ是Fo 和F 1相连所必须的。
Fo 和F 1相连的柄上含有两种蛋白,一是:偶合因子6蛋白。一是:寡霉素敏感性付与蛋白,该蛋白的
存在使ATP 合酶对寡霉素敏感,因为当寡霉素结合到ATP 合酶Fo
亚基时,会抑制H 离子通过Fo 亚基,从而干扰ATP 合酶对质子梯度的利用,抑制ATP 合成。脂溶性羧基试剂DCCD(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也有抑制氢离子通过Fo 亚基的作用,其机制是:DCCD 可与Fo 亚基上谷氨酸残基结合,从而抑制氢离子通过Fo 亚基。
ATP 合成酶催化ATP 合成的学说:结合变化机制;ATP 合成酶的催化部位β亚基存在三种构象:
O 态:开放态,对底物亲和力极低。L 态:松散态,与底物结合较松弛,对底物无催化能力。
T 态:紧密态,与底物结合紧密,具催化活性。
催化机理:利用质子通过ATP 合成酶返回基质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自由能,驱动这三种构象的相互转换。(本人认为质子流使刚生成的与ATP 合酶结合紧密的ATP,变得容易脱落,使刚结合到酶上的ADP,Pi 与酶结合的更紧密)。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联系:借助呼吸链上电子传递所释放的自由能,将H 由基质泵到间隙,形成质子剃度,该剃度产生的动力,推动H 进入ATP 合成酶的质子通道,使ATP 合成酶上形成的ATP 脱离。一对电子从NADH–O 2产生2.5个ATP;一对电子从FADH 2–O 2产生1.5个ATP;P/O 比:每消耗1mol 氧原子所产生的ATP 的物质的量。解偶联剂:使电子传递和ATP 合成两个过程分离,破坏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只抑制ATP 形成过程,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传递过程产生的自由能变为热能。解偶联剂多为脂溶性,含酸性基团和芳香环;如:酸性芳香族化合物,FCCP(三氟甲氧基苯腙羰基氰化物)。例如:2,4-二硝基苯酚在酸性环境中结合质子变为脂溶性物质后易透过膜,会将H 带到膜基质,从而破坏了跨膜质子梯度,使ATP 合酶不能产生ATP。解偶联剂使内膜对H 通透性增加,但其只抑制氧化磷酸化中的ATP 形成,不抑制底物水平磷酸化中的ATP 形成。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抑制ATP 形成又抑制氧的利用,但不直接抑制电子传递链上载体的作用。机理:通过抑制氢离子通过ATP 合酶的离子通道而抑制ATP 形成,这不仅阻止了氢离子回流,也使得电子传递不能进行。此类抑制剂有:寡霉素、DCCD。离子载体抑制剂:是一类脂溶性物质。其能与除H 离子以外的1价阳离子结合,并作为1价
阳离子载体而使之跨过线粒体内膜(解偶联剂只运载H 离子),这使内膜对1价阳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从而破坏了氧化磷酸化的浓度梯度。如:缬氨霉素能结合运载K 离子透过膜,短杆菌肽能结合运载K、Na 离子透过膜。
氨基酸
氨基酸酸水解:优点是不引起消旋作用,缺点是色氨酸被酸完全破坏,羟基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有小部分被分解,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的酰胺基被水解下来。
氨基酸碱水解:优点是色氨酸保持完好,缺点是多数氨基酸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并产生消旋现象,精氨酸脱氨生成鸟氨酸和尿素。
氨基酸酶水解:优点是不产生消旋作用,不破坏氨基酸,缺点是水解不彻底,所需时间长,需要多种酶的协同作用。
除胱氨酸、酪氨酸外都溶于水,其中脯氨酸、羟脯氨酸还能溶于乙醇和乙醚。脯氨酸是唯一的仲氨基酸,能破坏α-螺旋。可被磷酸化的氨基酸有: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精氨酸。
氨基酸化学性质:
氨基酸在晶体和水中都是以兼性离子(偶极离子)形式存在。氨基酸晶体是离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是强大的异性电荷间的静电引力,因此熔点很高。氨基酸能使水的介电常数增高(介电常数与介质分子的极性有关,极性分子使水溶液介电常数增高,非极性分子使水溶液介电常数降低)。氨基酸在水溶液中的带电状况除了与自身结构有关外,主要与溶液pH有关。氨基酸处于所带净电荷为零时的溶液pH称为等电点(pI)。pl=(pKa1+pKa2)/2即只取决于等电兼性离子两侧的pKa值,只要写出氨基酸解离公式,然后取等电兼性离子两边的pKa值的平均值即可得出pl值。
氨基酸在可见光区无光吸收,只有三个带苯环的氨基酸在紫外光区有光吸收,因为苯环含有共轭π键。凡是含有这三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都具有紫外光吸收现象。
色氨酸λmax=280mm、酪氨酸λmax=275mm、苯丙氨酸λmax=25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