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

德国是世界高职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有其特定的内涵,一元是指企业,另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这种模式具有教育理念和教材及教学形式“双元性”、教师和学生身份的“双元性”、考核和证书的“双元性”等特征。

对德国“双元制”的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一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双元制”培养模式被德国人自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一、“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 system”。

关于双元制的含义,一般认为,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

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由此看出,“双元制”意味着教学法意义上的两个学习地点——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合作,也就是说“双元制”模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和学校。

朱勃、顾明远主编的《比较教育》是国内较早的评价“双元制”模式的著作,它给“双元制”下的定义:“双元制”是一种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即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和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

使学校教育与企业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当然,对“双元制”内涵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双元制”不只是对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概括,“双元制”意味着系统内部两种不同法律模式下的一体化控制体系:属于私法领域的企业和属于公法领域的国家和政府。

[2]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无论从发展角度看,还是从发展原则看,“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并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构成“双元制”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一个是根据自由市场经济规则构成的培训体系;另一个是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律。

笔者认为,在“双元制”模式中,企业和学校始终是两个主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各自履行着职责。

关于企业的职责。

企业对学员的教育培训必须按协议进行,并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企业和培训生双方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职业培训协议”是企业与培训生法律关系的基础条件,早在培训开始前,即以书面形式确定,内容有:职业培训的目的、方式,学员将达到的职业技能、始末期限、日培训时间、实习期、假期,培训场所、设施、送外培训措施、报到日、试用期、解除协议的前提条件等。

“双
元制”的培训生到企业接受培训,必须承担保守职业秘密,服从企业分配的义务;他应当接受企业安排的“培训责任人”及职业学校老师的指导;他必须接受行业协会的中期及结业考试。

企业要按“职业培训协议”的规定付给培训生报酬,提供他在该企业接受培训的文字报告并开具证明。

关于学校的职责。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中的职业学校是一种不脱产的、非全日制学校。

“双元制”培训生在这里要间断学习差不多3年时间。

学生一般18岁入学,在校期间的长短及如何结业完全按职业培训协议执行,可以每周1天,双周2天或者1年集中13周全封闭教学。

校长对全校师生全面负责,他与教师一起商定教学计划,代表学校同企业打交道。

教师同企业各方面都极熟,经常去企业及时掌握情况。

制定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必须先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弄清这批学生将来如何适应企业工作。

教师除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教学生具备企业精神,让学生从人格上适应该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技术经济发展。

[3]
二、“双元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双元制”的“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职业学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企业和学校两大方位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学员先向有资格招收学生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当企业的学徒工,同时又在职业教育机构学习。

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和教材、教学形式的“双元性”
德国“双元制”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但同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可以升入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

因此,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也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教育培训中,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交叉进行的。

企业的培训内容贴近职业实践,严格按照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传授技能及与之相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除传授与培训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包括政治、语文、体育、外语在内的普通文化知识。

从使用的教材看,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培训企业使用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实训教材。

以保证职业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

实训教材是按照同职业领域的要求分类编写的。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材是针对培训职业的技能要求编写的。

如果说实训教材是传授“如何做”的知识,专业理论教材则侧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教师和学生身份的“双元”性
“双元制”模式下的教师有两类,一类是实训教师,基本上由企业的员工承担,这些员工一般是完成职业培训后具备3-5年的职业实践,并经过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门培训后方能承担。

还有一类就是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
老师和文化课教师。

其任职资格是:必须接受两个阶段的大学教育,每一阶段4年的专业学习且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两年的第二阶段师范学习,期间还有一段实习期。

学生的身份也有两个,一方面是企业学徒,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培训生与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培训合同,明确规定在企业培训期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时培训生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

但这些培训生在职业学校就读时,其身份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三)考核和证书的“双元”性
“双元制”模式下,学生必须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的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考试。

企业的技能考试由行业协会实施,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校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包括笔试和口试。

学生学业完成后,获得的证书也是两类: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全国甚至国外认可的证书,即凡通过相应职业培训和结业考试,就可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如“技术人才证书”、“商务办事员证书”等。

另一类就是由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当然,毕业证书的颁发必须依据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

(四)教育经费有保障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办学经费和培训经费都有保障。

只是经费的来源渠道不同,企业的培训费用主要由自己提供,职业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州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

总之,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模式中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双元”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一分为二,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

三、对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
模式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双元制”是德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问题
德国实行“双元制”模式,使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保证了其经济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法规完善,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十分完备,20世纪50年代至今,德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就有10多项,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规范了职业学校的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以法律形式保障了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2.强调实践,坚持“产”为主导的产学合作。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中,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分工合作,双管齐下。

各类中学毕业生如果要谋求一个职业岗位,必须首先到企业当学徒,其未来的职业岗位十分明确,该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就是培训目标。

在这种培训方式中,“产”是龙头,“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补充什么,实践环节就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

理论知识则由职业培训学校承担。

“双元制”模式中的职业学校直接为企业需要服务,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企业对职业培训起主导作用。

同时,产学合作的“双元制”也促使全社会关心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渠道,节约了教育经费,保证了学以致用。

3.严格要求,优化师资队伍。

德国对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要求,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大学师范教育阶段,学习一个主修专业,并选修一个辅修专业,学习结束时参加第一次国家统一考试。

第二阶段是见习,主要到职业学校见习,进行教育学、教学法方面的研讨。

第二阶段结束时参加第二次国家统一考试,这次要撰写论文,要上公开教学实验课,考试通过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这样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4.质量为本,实现职业教育的持久生命力。

一般来说,德国高职院校入学条件是宽松的,但教学要求十分严格。

高职学院(专科学校)的淘汰率一般在30%左右,正规学习时间是8个学期,但实际上需要10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拿到毕业文凭。

教育的高质量使德国的学历文凭在世界上一直拥有较高的声誉。

[4]
(二)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具体含义问题
德国“双元制”模式可以说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

德国职业培训之所以称为“双元制”,绝不仅仅是因为培训责任是由企业与社会双方承担,教学场所在企业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两处,而是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
1.在培训内容上,重视技能训练与相关的理论教学。

2.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师傅带徒弟,单兵教练与班级授课的形式。

3.在师资配备上,实行专职与兼职,培训责任人与教师相结合。

4.在资金渠道上,由企业与国家(包括行业协会)共同承担。

5.学习方式是,企业培训中心有实训车间与教室,职业学校有课堂和实习车间,双方都既动脑又动手。

6.培训生具有双重的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在学校是学生。

7.双元的主管机构是行业协会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三)德国“双元制”模式中,企业和学校的关系问题
从理论上讲,企业和职业学校是构成“双元制”教育的本质要素。

具体地说,企业为了提高培训质量,经常将职业基础知识教学引进自己的培训过程;而职业学校为了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也往往设有自己的教学实习园地和实习车间。

总之,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与学校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既有宏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

但是,由于企业是经济部门,而职业学校属于教育部门,两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还是存在一些障碍,如企业培训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在培训中,往往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足够的教学车间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影响甚至破坏培训工作的事情常常发生。

职业学校的教学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理论教学时间太少,分量不够;教学计划显得陈旧,师资、教学场所较为缺乏。

(四)“双元制”模式中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培训的关系问题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力。

从这里出发,虽然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但却不可忽视受教育者的理论学习。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历来包括普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基础理论的学习。

前者在于提高劳动力的文化修养,后者则为掌握职业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生产实践培训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就是说,在受教育者接受相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掌握、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和技巧。

由此可见,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在任务和内容上存在明确的分工。

然而事实上,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两难的境地。

如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中,职业技术课占总学时的56%,而在企业内,生产实践课的比例一度为80%,基础理论课程仅占总课时的36%。

这种安排与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有一定的差距,因为生产实践培训的比重偏大,而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相对不足。

近年来,德国职业教育出现了基础理论课程和文化课程增加的趋势。

因此,正确处理好“双元制”中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培训的关系,不仅是由执行者的认识水平和政策决定的,还受制于主观条件。

而这种相互关系一旦被破坏,“双元制”就失去了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德国“双元制”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职业学校组织跨学科教学指导思想之下,创立了“行为导向教学法”与“跨学科教学法”。

[5]其总体思路是,在职业学校创造开放的、一体化的学习环境,按照职业生涯需要的思维和行为要求组织教学,学生根据总体教学目标独立地组织整个学习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原则是既教相关知识,也教行为操作,在操作中推断理论问题,通过观察与思考来指导和控制行动,通过学生的行动来发展其观察力与思考力。

跨学科教学法是跨学科界限组织相关的学科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施以行为导向教育。

由此可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