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分子轨道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离子键理论
离子键的形成离子键的特点离子键的强度离子晶体的特点离子晶体的空间结构
2.共价键理论
路易斯理论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3.金属键理论
§本章大纲§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金属晶体的密齐集结构金属能带理论
4.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偶极矩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氢键
5.离子极化学说简介
响对离子特点的描述离子极化现象影响变形性的因素
相互极化(附加极化)反极化作用
影响极化能力的因素离子极化对键型的影
§2. 共价键理论
五分子轨道理论
1.分子轨道理论在化学键理论中的地址
分子轨道理论是现代共价键理论的一个分支。

其与现代共价键理论的重要差异在于,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电子在分子轨道中填充、运动。

而现代共价键理论则议论原子轨道,认为电子在原子轨道中运动。

2.理论要点
1)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
分子轨道的数量与参加组合的原子轨道数量相等。

H2中
的两个H 有两个1s,可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

两个 s 轨道只能只能“头仇人”组合成σ分子轨道,
MO 和
* MO,能量总和与原来AO (2个)总和相等,σ*
的能量比 AO 低,称为成键轨道,σ比 AO 高,称为反键轨道。

成键轨道在核间无节面,反键轨道有节面.
当原子沿x 轴凑近时, p x与p x头仇人组合成σ P x和σP*x,同时 p y和 p y, p z和 p z分别肩并肩组合成π* p y , π
p y和π* p z ,πp z 分子轨道,π轨道有经过两核连线的节
面,σ轨道没有。

3) 分子磁学性质
电子自旋产生磁场,分子中有不能够对电子时,各单电子平
行自旋,磁场加强。

这时物质呈顺磁性。

表现在外磁场中显磁
2) 线性组合三原则性,在磁天平中增重。

a)对称性一致原则
对核间连线呈同样的对称性的轨道可组合,除上述讲的
s-s, p-p 之外,还有 :
若分子中无成单电子时,电子自旋磁场抵消,物质显抗磁
性 (逆磁性或反磁性 ), 表现在于外磁场作用下出现引诱磁矩,与
外磁场相排斥 , 故使磁天平减重.
若s和p
x 沿y轴凑近,对称不一致,不能够组成分子轨道
实验表示,单质O
2 是顺磁性的.用分子轨道理论讲解,见O2的分子轨道图和分子轨道式 :
b) 能量周边原则按路易斯理论 , 氧气分子电子构型为 :
H 1s -1312 kJ/mol Na 3s - 496 kJ/mol 用路易斯理论,不能够讲解氧气分子无单电
子. 用现代价键
Cl 3p -1251 kJ/mol 理论也讲解不通, p
x-p x
成σ键, p
y-p y 成π键,单电子全部成对 ,
O 2p -1314 kJ/mol(以上数据按 I1值估计)形成共价键 , 无单电子 .
左面 3个轨道能量周边,相互间均可组合, 形成分子 ,分子轨道理论在讲解 O2的磁性上特别成功。

N2是抗磁性Na 3s 比左面 3 个轨道能量高好多 , 不能够组合 .(不形成共价的 .
键, 只为离子键 ) 4. 异核双原子分子
c)最大重叠原理
在对称性一致、能量周边的基础上,原子轨道重叠越大,
越易形成分子轨道, 或说共价键越强.
3)分子轨道能级图
分子轨道的能量与组成它的原子轨道能量相关,能量由
低到高组成分子轨道能级图
4) 分子轨道中的电子排布
分子中的全部电子属于整个的分子,在分子轨道中依能
量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布,同样依据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
和洪特规则。

3. 同核双原子分子 1) 分子轨道能级图
A 图适用于 O 2, F 2 分子 ,
B 图适用于 N 2, B 2,
C 2 均分子 .
对于 N, B, C 原子 , 2s 和 2p
轨道间能量差小 , 相互间排斥作
用大 , 形成分子轨道后 , σ 2s 和 σ 2Px 之间的排斥也大 , 结
果, 出现 B 图中 σ2Px 的能级反比 π2Py , π 2Pz 的能级高的
现象 .
2) 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
非键轨道 : 无对应的 (能量周边 , 对称性般配 )的原子轨道 , 直接 形成的分子轨道 . 注意 : 非键轨道 是分子轨道 , 不再属于供应 的原子 .
H 的 1s 与 F 的 1s, 2s 能量差大 , 不能够形成有效分子轨道 .
电子只填充在成键轨道中 , 能量比在原子轨道中低 . 这 所以 F 的 1s, 2s 仍保持原子轨道的能量 , 对 HF 的形成不起作
个能量差 , 就是分子轨道理论中化学键的实质 . 可用键级表 用 , 称非键轨道 , 分别为 1σ和 2σ .
示分子中键的个数 :
当 H 和 F 沿 x 轴凑近时, H 的 1s 和 F 的 2p x 对称性
键级 = (成键电子数 - 反键电子数 )/2 同样,能量周边 ( F 的 I 1 比 H
的 I
1 大 , 故能量高 ), 组成一对 H
2 分子中 , 键级 = (2 - 0)/2 = 1, 单键
分子轨道 3σ和 4σ(反键 ), 而
2p
y 和 2p z 由于对称性不符
合 , 也形成非键轨道 , 即 1π和 2π .
由于填充满了一对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故分子的能量 与原子单独存在时能量 相等 . 故 He 2 不存在, 键级为零, He
之间无化学键。

He2+的存在用价键理论不好讲解,无两个单电子的成对
问题。

但用分子轨道理论则认为有半键 . 这是分子轨道理论
较现代价键理论的成功之处。

上一页下一页
§3. 金属键理论
一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金属键的形象说法 : “失去电子的金属离子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 金属离子经过吸引自
由电子联系在一起 , 形成金属晶体 . 这就是金属键 .
金属键无方向性 , 无固定的键能 , 金属键的强弱和自由电子的多罕相关 , 也和离子半径、电
子层结构等其余好多因素相关 , 很复杂 . 金属键的强弱能够用金属原子化热等来衡量 . 金属原子
化热是指 1mol 金属变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热量 . 金属原子化热数值小时 , 其熔点低 , 质地软 ; 反
之 , 则熔点高 , 硬度大 . 比方 :
金属能够吸取波长范围极广的光 , 并重新反射出 , 故金属晶体不透明 , 且有金属光彩 . 在外
电压的作用下 , 自由电子能够定向搬动 , 故有导电性 . 受热时经过自由电子的碰撞及其与金属离子
之间的碰撞 , 传达能量 . 故金属是热的良导体 .
金属受外力发生变形时 , 金属键不被破坏 , 故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 . 与离子晶体的状况相
反 .
二金属晶体的密齐集结构
金属晶体中离子是以亲近齐集的形式存在的. 下
面的刚性球模型来议论齐集方式.
在一个层中,最亲近的齐集方式是,一个球与周围
6 个球相切,在中心的周围形成 6 个凹位,将其算为
第一层 .
第二层 : 对第一层来讲最亲近的齐集方式是将球
对准 1, 3, 5 位(若对准 2, 4, 6 位 , 其状况是同样的).
要点是第三层 , 对第一、二层来说, 能够有两种最
亲近的齐集方式: 第一种是将球对准第一层的球, 于
是每两层形成一个周期,即ABAB 齐集方式,形成六
方亲近齐集 , 配位数12 (同层6, 上下各3). 此种六这两种齐集都是最亲近齐集, 空间利用率
方亲近齐集的前视图:为%.
还有一种空间利用率稍低的齐集方式, 立方体
心齐集 : 立方体8 个极点上的球互不相切, 但均
与体心地址上的球相切. 配位数8, 空间利用率
为%.
另一种是将球对准第一层的2, 4, 6 位 , 不同样样于
AB 两层的地址 ,这是 C 层. 第四层再排A, 于是形成
ABCABC 三层一个周期 . 获取面心立方齐集 , 配位数
12.
三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1. 理论要点
2. 金属的物理性质
1)电子是离域的
全部电子属于金属晶体, 或说为整个金属大分子所共有, 不再属于哪个原子. 我们称电子是离域的.
2)组成金属能带 (Energy Band)
Na2有分子轨道 :
Na 晶体中 , n 个 3s 轨道组成 n 条分子轨道 , 这 n 条分子轨道之间能量差小 ,由于跃迁所需能量小 , 这些能量周边的能级组成能带 . 能带的能量范围很宽 ,有时可达数百
. 能带以以以下列图 :
分子间作用力
一 .分子间偶极矩1)导电性
导电的能带有两种状况, 一种是有导带 ,
另一种是满带和空带有部分重叠. 如Be , 也有满带电子跃迁 , 进入空带中 ,形成导带 , 使金属晶体导电 .
没有导带 , 且满带和空带之间的禁带 E > 5eV, 电子难以跃迁 , 则为绝缘带 ; 若禁带的 E
<3eV , 在外界能量激发下 , 看作能够穿越禁带进
入空带 , 以致于能导电 , 则为半导体 .
2)其余物理性质
金属光彩: 电子在能带中跃迁, 能量变化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 放出各种波长的光, 故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 .
延展性 : 受外力时 , 金属能带不受破坏.
熔点和硬度 : 一般说金属单电子多时 , 金属
键强 , 熔点高 , 硬度大 .如 W 和 Re, . 达3500K,K 和 Na 单电子少 , 金属键弱 , 熔点低, 硬度小 .
金属能带理论中 , 成键的实质是 , 电子填充
在低能量的能级中 , 使晶体的能量低于金属原子
单独存在时的能量总和 .
分子内原子间的结合靠化学键 ,物质中的分子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
1. 永远偶极
2. 引诱偶极和刹时偶极
分子的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不重合, 分子
则为极性分子 ,其极性的大小能够用偶极矩来非极性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 可胸襟 .以变成拥有必然偶极的极性分子, 而极双原子分子HCl 的正负电重心不重合 , 是性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 , 其偶极也能够
极性分子 . 若正电 (或负电 )重心上的电荷的电量增大 . 在电场的影响下产生的偶极称为
为q , 正负电重心之间的距离为 d (称偶极矩长 ), 则偶极矩为 : μ= qd
μ以德拜 (D)为单位 ,当 q =库仑 ( 电子所带电量 ), d = 时 , μ=D
经过以下的数据领悟 D 的大小 :
HI HBr HCl NH
3H2O
乙醚
μ /D
永远偶极 :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称为永远偶极.引诱偶极 .
引诱偶极用μ表示 , 其强度大小和电场强度成正比 , 也和分子的变形性成正比 . 所谓分子的变形性 , 即为分子的正负电重心的可分程度 , 分子体积越大 , 电子越多 , 变形性越大 .
非极性分子无外电场时 , 由于运动、碰撞 , 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对地址变化 , 其正负电重心可有刹时的不重合 ; 极性分子也会由于上述原因改变正负电重心 . 这种由于分子在一刹时正负电重心不重
合而造成的偶极叫刹时偶极 . 刹时偶极和
分子的变形性大小相关 .
二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化学键的结合能一般在mol 数量级 , 而分子间力的能量只有几个kJ/mol.
1.取向力
极性分子之间靠永远偶极-永远偶极作用称为取向力.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2.引诱力
引诱偶极与永远偶极作用称为引诱力.
极性分子作用为电场, 使非极性分子产生引诱偶极或使极性分子的偶极增大(也产生
引诱偶极 ), 这时引诱偶极与永远偶极之间形成引诱力 , 所以引诱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 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
3、色散力
刹时偶极-刹时偶极之间有色散力 .
由于各种分子均有刹时偶极, 故色散力存在于极性分子-极性分子、极性分子-非极
性分子及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之间 . 色散力不仅存在广泛 , 而且在分子间力中 , 色散力经常是重要的 . 观察下面数据 :
kJ/mol取向力引诱力色散力
Ar00
HCl
取向力、引诱力和色散力统称范德华力, 它拥有以下的共性:
1)永远存在于分子之间 ;
2)力的作用很小 ;
3)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
4)是近程力,
5)经常是色散力为主 .
He Ne Ar Kr Xe
从左到右原子半径 (分子半径 )依次增大 , 变形性增大 , 色散力加强 , 分子间结合力增大, 故 . 依次增高 . 可见 , 范德华力的大小与物质的.、 . 等物理性质有亲近联系 .
三氢键
1.氢键的看法
以HF 为例 , F 的电负性相当大 , 电子对倾向 F, 而 H 几乎成了质子 , 这种 H 与其余分子中电负性相当大、 r 小的原子相互凑近时 , 产生一种特其余分子间力——氢键 . 表示为···· : F-H···· F- H
两个条件 : 1.与电负性大且r 小的原子 (F, O, N)相连的H ; 2. 在周边有电负性大, r 小的原子 (F, O, N).
2. 氢键的特点
1°饱和性和方向性
由于 H 的体积小 , 1 个 H 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 由于 H 的两侧电负性极大的原子的负电排斥 , 使两个原子在 H 两侧呈直线排列 . 除非其余外力有较大影响时 , 才可能改变方向 .
2°氢键的强度
介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之间
F-H ···· F , 和电负性相关
O —
.
H ···· O N-H····N
E/kJ·mol-1
3.氢键对于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存在氢键时 , 大大地影响了分子间的结合力, 故物质的熔点、沸点将高升 . CH CH -OH 存在分子间氢键,而分子量同样的H C-O-CH 无氢键,故前者的 . 高。

3233
HF、HCl、HBr、HI , 从范德华力考虑 ,半径依次增大 , 色散力增加 , . 高 , 故 b. P. 为 HI > HBr > HCl, 但由于 HF 分子间有氢键,故HF 的 . 在这里最高 , 破坏了从左到右 . 高升的规律. H
2O, NH3 由于氢键的存在,在同族氢化物中. 亦是最高 .
H
2O和HF的分子间氢键很强,以致于分子发生缔合,以(H2O)2、(H
2O)3
、(HF)
2
、(HF)
3
形式存在,而(H
2O)2 排列最亲近, 4℃时,(H2O)2比率最大 , 故 4℃时水的密度最大 .
能够形成分子内氢键时, 必然削弱分子间氢键的形成. 故有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的沸点、熔点不是很高 .典型的例子是对硝基苯酚和邻硝基苯酚:
. 离子极化学说简介
一.对离子特点的描述
三个方面 : 电荷数和半径两点在§ 1 中介绍过 , 第三点是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 主要指最外层电子数 , 有时涉及次外层 .
二离子极化现象
离子在电场中产生引诱偶极的现象称为离子极化现
象.
离子拥有变形性, 所以能够被电场极化.
离子作为带电微粒 ,自己又能够起电场作用 ,去使其余离子变形 .离子这种能力称为极化能力 .故离子有二重性 :变形性和极化能力 .
三影响变形性的因素
1. 简单离子
.阳离子中只有r 相当r 大则变形性大 , 故阴离子的变形性显得主要
大的 , 如等,才考虑其变形性.
电荷数的代数值越大, 变形性越小 ,
如:
电子构型 , 外层 (次外层 )电子越多 , 变形性越大 . 如:
2.复杂阴离子变形性小
r 虽大 , 但离子对称性高 , 中心氧化数又高, 拉电子能力强 , 不易变形.
综合考虑 , 变形性大的有变形性小的有
等.
四影响极化能力的因素
极化能力实质是离子作为电场时电场强度的表现。

r 小则极化能力强
+++ , 由于距离小 , 作用力大 . 极化能力 : Li> Na > K >
+++
的极化能力很大++
Rb> Cs, Li, H的体积极小 , 故 H
极化能力最强.
r 周边时 , 电荷数越高极化能力越强.
r 周边 , 电荷同样时 , 外层电子数越多 , 极化能力越强 . 原因是外层电子对核的中和较小 , 故有效电荷高些 .
五离子极化对键型的影响
离子键是离子之间的引力, 正离子的电子转移给了负离子.
当极化能力强的正离子和变形性大的负离子凑近时 , 发生极化现象 , 负离子的电子云变形 , 使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 , 于是离子键的百分数减少 , 共价键的百分数增大 , 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
阳离子的极化作用
离子极化 ( 相互极化 ) 对键形的影响
离子极化的结果使离子晶体中出现离子对或分子单位, 离子晶体向分
子晶体过渡 , 这种过渡则使得物质的熔点、沸点降低, 在水中的溶解性降低.从离子键强度考虑, Al
2O3 (+3对-2)应比MgO(+2对-2)的.高,
但事实其实不是这样 . 这说了然
Al2O3的共价成份更大 , 利用离子极化理论考虑, 说明的极化能力强 , 造成 Al2O3比 MgO 更倾向于分子晶体 .
领悟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的联系, 两者不是绝对的 . 能够经过下例看一下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关系 .
例 1 测得 KBr 的μ=, 键长 282pm,经过计算说明键的离子百分数 .
解: 282pm = 2.82 m, 由于μ= qd故 q = μ /d = × = (电子的电量 )
所以 , 在 K+、Br-上电荷不是+ 1、- 1,而是 , 其余电荷在共用 ,即为共价成份 , 故 KBr 的离子百分数为77% .
六相互极化(附加极化)
Al
2O3 中对施加电场作用 , 使变形 , 自然对也有极化能力, 但变形性极小 , 故这部分作用不用考虑; 但若不是8e 的,而是 18e或 (18+2)e 的正离子,不考虑自己的变形性是不
行的 . 现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 又考虑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总的结果称相互极化 (有时也称为附加极化 ). ZnI2CdI2HgI2
只考虑对 I-的极化作用 , 应得 ZnI2的极化程度
最大的结果 ,由于的 r最小 . 即 ZnI2的熔点、沸点低 , 而 HgI2的熔点、
沸点高 .但这与实验结果是不符合的. 原因在于没有考虑
的变形性 , 没有考虑相互极化 . 的变形性最小 , 的变形性最大 .故相互极化的总结果是HgI2最严重 .
所以, ZnI
2, CdI2, HgI2的熔点 . 和溶解度S 依次降低 . 所以 ,在遇到阳离子为等时 ,要注意用相互极化讲解问题 .
七反极化作用
中心的N(V), 极化作用很强 , 使氧的电子变形:
HNO3分子中,由于H+的极化能力极强,它使NO3-中周边H+的氧原子的极
化与 N(V)的作用相反 :
我们称H+
的极化作用为反极化作用 , 意思是与 N(V) 的奏效相反 . 这种反极化作用以致 O- N 键结合力减弱 . 所以 , 酸在较低的温度下将分解 .
一般含氧酸的盐比含氧酸牢固 . H2 SO3, H2S2O3等得不到纯品 ,但其盐 Na2SO3, Na2S2O3是比较牢固的 . 以上从阳离子的反极化能力考虑问题 . 若阳离子同样 , 则化合物的牢固取决于中心的极化能力或说抵抗反极化的能力
比方 : AgNO3 444 ℃分解AgNO2 140℃分解
N(V) 的极化能力比 N(III) 的极化能力强 , 也许说抵抗 H+ , Na+等阳离子的反极化能力
强 . 故高价含氧酸及其盐比低价含氧酸及其盐 (同一中心 )牢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