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改革从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趋于平静,经历了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陇西县城关第二小学高吉柱
新课程改革从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趋于平静,经历了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不断深入、异彩纷呈的局面,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

同时,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热衷新花样、过分追求形式,背离语文学习规律的问题。

这里,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

当前大部分学校使用人教版教科书,我们打开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科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穷人》等一篇篇课文,充满血泪,让人压抑,而且都是写外国一二百年前的事情,这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世界距离太遥远,教学时学生根本无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究、实践。

试问对这一类课文,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其反映的主题思想?
二、课堂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依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新课程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反对“填鸭式”、“注入式”但时下许多教师还是机械地传授书本上的内容,死记硬背、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全然不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刻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改的启动,一时间,课堂上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孰不知,一些又说又唱又演的热闹景象非但没有将课堂推向高效,反而还将教
学引入了误区:1、过度的自主变成自流。

有些教师一上课时就让学生“爱学哪里学哪里”“爱读哪段读哪段”“想背哪段背哪段”,并一任由学生提问题,提出多少个问题就讨论解决多少个问题。

一节课下来,这里学一点那里读一段,学生的问题是逐个讨论解决了,但是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等因素,有些应该重点学重点读的内容却一直没提到,应该重点讨论解决的问题却一直搁在一边。

这样的教学表面上是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实际上是放任自流。

2、盲目的合作充斥课堂。

不管什么内容都要分组讨论、分组“情景再现”,弄一个热闹的场面让听课的人看。

有些时候这种方式不但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累赘,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甚至误导了学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示儿》时,他先是让学生自学古诗,待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后,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情景再现”,两个人作为一组,接着一组一组地上台表演。

学生的表演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欢笑声,气氛十分活跃,可是《示儿》一诗的作者那忧国忧民的伤感却荡然无存。

3、泛化的探究有形无神。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菜”时问学生:“你是怎样记这个字的?”学生回答用草盖头加上彩色的“彩”字去掉三撇就是“菜”字。

教师说“好”,又问:“谁还有不同的记法?”有学生回答用“花”字去掉下面的“化”再加上彩色的“彩”字去掉三撇就是“菜”字。

教师也说“好”而且还在问有没有别的记法,于是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找有草盖头的字和含有“采”的字先去掉再相加组成“菜”字,一连说出了十多种记法,教师从头到尾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好”,而真正有价值的不过是一两种,如此
探究意义何在?4、没有目的、毫无选择截取的搜集、汇报资料费时费力、“劳民伤财”。

如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一开课就让学生用去近二十分钟汇报自己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其有近十分钟是全班共同倾听一个同学照本宣科地念关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有关记载。

由于学生对材料不知取舍,又没有相关的史学知识,读起来十分费力,其他同学也听得云里雾中。

如此盲目、毫无选择截取地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不分轻重主次不加理解地全盘托出,这不但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且收到的效果也是过眼烟云。

四、作业缺乏开放性。

课程改革的紧急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语文教学在对学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知识运用等方面仍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追其原因除了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之外,还有题海式的作业练习,机械式的训练方法,作业内容陈旧,练习方法落后,学生学语文似乎只为了分数,得不到享受,真正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尤其是当前许多学校盲目仿照洋思中学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模式,为了达到“清”的目的,大多作业的内容、途径、评价都注重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却忽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关注学生,突出主体。

教师要打破高高在上的“师本位”思想,将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
者。

”的位置上来,关爱学生,赏识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积极交流。

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搞宝塔式的培优,更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2、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老师简单的、机械的解读了“生成”,而将“预设”完全忽略。

教学目标虚化、泛化、随意化,将语文教学引入另一极端。

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了实质的苍白。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形成了新的预设与生成关系,一方面语文学习过程中结论的丰富性、过程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决定了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成的结果是实际意义上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对一定的生成(结果)来说,一定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而预设又意味着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设置了固定程序和目标,于是预设与生成在今天已演化为一对矛盾关系。

我们必须直面这对矛盾,消除对立,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怎样实现这种“统一”和“转化”,就是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同时,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
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我们的课堂才是“和谐的、高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叶澜语)。

二、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以串讲串问为主,追求讲深讲透,不留“盲点”,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情景氛围,呈现一种“零思维”状态,把教学变成了往杯子里倒水的过程,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知道,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提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

一些教师对新理念理解产生了偏差,课堂上出现了片面追求形式,生搬硬套新理念的现象。

以为课堂越“活”越好,合作越多越好,学生怎么读课文都行,回答问题怎么说都要表扬。

结果,课堂出现的不是学生思维、想象的活跃,更多的是肢体的活跃,对学生的错误见解也缺乏正确的引导。

很多课堂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滥,大量的非语文手段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味。

有的教师不静下心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教法,错误的认为观看几节优质课课例,照名家的教法去教就会走向成功,今天看到这个大师的教法好,明天看到那个名家的流派新,看来看去迷茫困惑、无所适从。

岂不知教学的技能技巧是其外在的有形表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则是其无形的内核。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跟风、不盲从、力求课堂教学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

要变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要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方案,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乐学、会学、自主完成认知过程。

三、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新课程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要特征必须是书声琅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中蕴含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自吾口,其义若出自吾心”。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离开了读,交流、探究等一切教学活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以说,没有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之上的教学活动都是假象。

另外,阅读要有层次性,初读、再读、精读、品读、美读,环环有任务,节节抓落实,做到每读有要求,每读有收获。

朗读、默读、诵读、分角色读、赛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方法应视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注重习作过程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写作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之一,但作文教学的现状是
教师怕教,学生怕写。

一线语文教师常感叹作文教学最基本的功夫不知下在哪儿,是方法还是内容?依我看,应该在内容。

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原因大多数在于没东西可写。

要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一要注重写作过程。

习作指导要淡化技巧,降低坡度,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二要将课外练笔纳入到写作教学要求的范围中来。

新课标要求“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训练要求,它与“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一起,共同构成写作训练量的全部。

过去,我们更多的关注课内作文的训练,课外练笔往往被作为额外的补充。

实际上,没有课外练笔,作文教学的质量单靠课内作文独立支撑是难以为继的。

三要注重积累。

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

读得多了,记得多了,眼界就开阔了,思维就活跃了,可用的素材自然就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