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分娩(医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娩后。在不同的生理过程中,对应的子宫肌层 与宫颈发生不同的变化。
子宫功能性改变
❖1.妊娠期阶段: ❖ 子宫平滑肌处于静息状态,缺乏足够量缩宫素
受体,对缩宫素无反应;宫颈解剖结构稳定,宫 颈坚硬。
子宫功能性改变
❖2.临产前阶段: ❖ 子宫肌层缩宫素受体大量增加; ❖ 子宫肌细胞间隙连接增加; ❖ 子宫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 ❖ 子宫应激性增加,对缩宫素的反应增强; ❖ 宫颈软化成熟及子宫下段形成良好。
胞因子及胎儿成熟机械作用,使下段形成及宫颈 成熟。宫颈间质胶原蛋白分解、重新排列,透明 质酸增加,硫酸表皮素下降,使宫颈软化成熟。
小结
❖妊娠晚期的炎症细胞因子、机械性刺激等多因素作 用使子宫下段形成及宫颈成熟,诱发前列腺素及缩 宫素释放,子宫肌细胞间隙连接形成和子宫肌细胞 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使子宫由妊娠期的稳定状态转 变为分娩时的兴奋状态,从而启动分娩。
对称性和极性
❖对称性: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以微波形式均匀协 调的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然后,再以2厘 米/秒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15秒左右协调的遍及 整个子宫。
❖极性: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 宫底:下段为2倍。
缩复作用
❖宫体部平滑肌为收缩段,宫缩时,宫体部肌纤维 缩短变宽,间歇期肌纤维虽松弛,但不能恢复到 原来长度,经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
宫缩节律性的观察指标
❖ 宫缩持续时间 ❖ 宫缩间歇时间 ❖ 宫缩强度
检测节律性的方法
❖ 腹部触诊
❖ 胎儿电子监护
宫缩节律性检测
宫缩节律性的变化规律
❖临产开始:宫缩持续时间短(30秒),间歇时间 长(5—6分),不强。
❖产程进展: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 强度逐渐增加。
❖宫缩的节律性对胎儿有利。Why?
正常子宫收缩力的特点
❖ 节律性 ❖ 对称性 ❖ 极性 ❖ 缩复作用
节律性
宫缩的节律性(规律性宫缩)是临产的重要 标志。
即宫体部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伴 有疼痛。
节律性的特点
❖由弱渐强——维持一定时间——由强渐弱——消失。 ❖即进行期——极期——退行期——间歇期。 ❖如此反复,直至分娩全过程结束
正常分娩 normal delivery
有关概念
❖分娩(delivery):≥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 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
❖早产(premature delivery):≥28周-<37足周间分娩 (196—258天)。
❖足月产(term --):≥37周-<42周间分娩(259—293 天)。
❖后三角:顶为骶尾关 节,两侧为骶结节韧 带。
❖4条径线 ❖出口前后径:11.5cm ❖出口横径(坐骨结节
间径):9cm ❖出口前矢状径:6cm
❖出口后矢状径:8.5cm
骨盆出口平面
❖ 出口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 6cm
❖ 出口后矢状径:
▪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 的距离,正常值平均8.5cm。
子宫功能性改变
❖3.分娩阶段: ❖ 缩宫素及其受体大量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
素的敏感性增加; ❖ 分娩已发动,子宫规律性收缩,宫颈扩张,胎
儿娩出。
❖4.分娩后阶段: ❖ 为产褥期子宫的恢复阶段。
子宫功能性改变
(二)子宫功能性改变的生理变化 ❖1.子宫肌细胞间隙连接增多 ❖2.子宫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 ❖3.子宫下段形成及宫颈软化成熟 雌激素、前列腺素、缩宫素、松弛素、内皮素、细
机械性理论
子宫内压力增大,子宫壁膨胀;胎先露下降压迫 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发生机械性扩张,交感神 经传至下丘脑,作用于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 引起宫缩。
神经介质理论
交感神经能兴奋子宫肌层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子宫 收缩。
乙酰胆碱—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加--子宫收缩。
子宫功能性改变
(一)妊娠子宫的功能改变 分为4个阶段:包括妊娠期、临产前、分娩、
❖ 子宫收缩力(宫缩)
❖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
❖ 肛提肌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
临产后,子宫收缩力是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 娩过程—腹痛。临产后的宫缩使宫颈管逐渐缩短直 至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和胎儿、胎盘娩出。
临产后子宫收缩的作用
❖ 宫颈管变短—消失 ❖ 宫口扩张 ❖ 胎先露下降、胎儿娩出 ❖ 胎盘、胎盘娩出
骨盆入口平面
❖ 指真假骨盆的交界面 ❖ 横椭圆形 ❖ 前—耻骨联合上缘 ❖ 两侧—髂耻缘 ❖ 后—骶岬前缘 ❖ 4条径线 ❖ 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11cm ❖ 入口横径: 13cm ❖ 入口斜径(两条):12.75cm
骨盆入口平面
❖ 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 ▪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 上缘正中点的距离,正常 值平均11cm
炎症反应学说
分娩前子宫蜕膜、宫颈均出现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和 巨噬细胞趋化及浸润,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 炎症细胞因子可能通过释放水解酶,引起胶原组织 降解,促进宫颈成熟。
内分泌控制理论
❖分娩发动是子宫平滑肌由非活跃状态向活跃状态 的转化,这种转化受多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最 终触发宫缩及宫颈扩张,启动分娩。
▪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横径与
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
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
阴道娩出
41
坐骨结节间径测量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
骨盆倾斜度
( axis of pelvis ) (inclination of pelvis)
❖为连接骨盆各平面中 点的曲线
❖上段向下向后,中段 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指女性站立时,骨盆入口 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 度,一般为60度
骨盆轴
软产道
❖ 子宫下段
❖ 宫颈 ❖ 阴道 ❖ 盆底软组织
子宫下段的形成
❖来源: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形成。12

周后扩展成为宫腔一部分。
非孕时的子宫峡部
1cm——7-10cm
❖特点:
缩复作用---越来越薄
❖生理缩复环:上下段间的子宫内面的环状隆起。
❖ 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 ▪ 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 均10cm
61
骨盆出口平面
❖ 出口前矢状径:
▪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 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 6cm
❖ 出口后矢状径:
▪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 的距离,正常值平均8.5cm。
▪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横径与
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
❖ 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
❖ 前羊水囊的作用
❖ 破膜后胎先露的直接压 迫
向外扩张—漏斗形
初产妇和经产妇的颈管
消失和宫口扩张有所不
宫颈 管消 失与 宫口 扩张
骨盆底组织、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的长筒,前短后长。 ❖阴道外口开向前上方 ❖阴道黏膜皱襞展平—腔道加宽。 ❖会阴体变薄(5cm—2-4mm):肛提肌向下及两侧扩
展,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所致。 ❖阴道及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于妊娠期增生肥大,
血管变粗,血运丰富。 ❖临产后,容易造成撕裂。
胎儿
❖ 胎儿大小

胎位

胎儿畸形
胎儿大小
❖胎头颅骨:七块 ❖颅缝: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额缝、颞
缝。 ❖囟门:两个:
前囟(大囟), 后囟(小囟)。
胎头径线
❖双顶径(BPD)--两顶骨隆突间。9.3cm ❖枕额径(前后径)--鼻根-枕骨隆突。11.3cm ❖枕下前囟径(小斜径)--前囟中央—枕骨隆突下方。
缘,两侧为坐骨棘,
后方为骶骨下方
中骨盆平面
❖ 中骨盆前后径: ▪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 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 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 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 ▪ 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 均10cm
39
骨盆出口平面
❖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 角形组成
❖前三角:顶为耻骨联 合下缘,两侧为耻骨 降支
内分泌控制理论
1 前列腺素:对分娩发动起重要作用 2 雌激素与孕激素:雌激素随妊娠进展持续快速增长; 孕激素分娩时出现孕酮撤退。 3 缩宫素与缩宫素受体:分娩发动前催产素受体增加。
4 内皮素:大量内皮素,提高肌细胞内Ca,促进PGs合 成,诱发宫缩。
5 皮质激素: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逐渐建立及 胎盘、羊膜和蜕膜共同参与。胎儿垂体分泌ACTH—肾 上腺产生皮质醇—经胎儿胎盘单位合成E3。--促使蜕 膜内PGF2a合成增加——宫缩。
骨盆入口平面
❖ 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 ▪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 上缘正中点的距离,正常 值平均11cm
❖ 入口横径: ▪ 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 正常值平均13cm
❖ 入口斜径:
▪ 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 间的距离,左右各一,正
常60值平均12.75cm
中骨盆平面
❖ 中骨盆前后径: ▪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 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 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正常时,不易自腹部见到。
子宫下段形成及宫口扩张
宫颈的变化
宫颈管消失
宫口扩张
指临产前的宫颈管(2—3cm) 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 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

初产妇和经产妇的宫颈 外口不同
消失的原因
宫口扩张的原因
❖ 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 宫颈内口的子宫肌纤维 及周围韧带
❖ 胎先露部支撑前羊水囊 呈楔状—宫颈内口向上
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
阴道娩出
62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衔接(入盆):engagement ❖下降:decent ❖俯屈:flexion ❖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 ❖仰伸:extension ❖复位及外旋转:restitution and external
第二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
❖ 产力
❖ 产道 ❖ 胎儿 ❖ 精神心理因素


正常分娩
当上述各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 胎儿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异常分娩
当上述四因素的其一或部分或全部不正 常,或虽均正常,但不能相互适应,胎儿不能经 阴道自然娩出。
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 力量。
❖情绪的变化可使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 交换不足——宫缩乏力等——产程延长;
❖内分泌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 压升高—胎儿缺血缺氧—窘迫
第三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mechanism of labor)
❖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 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 全过程。
9.5cm ❖枕颏径(大斜径)--颏骨下方中央—后囟。13.3cm
枕颏径13.3cm
枕额径11.3cm 枕下前囟径9.5cm
胎位
❖ 纵产式:胎儿容易通过产道 ❖ 头位:有利于分娩
❖ 臀位:困难 ❖ 横位:不能通过产道
胎儿畸形
通过产道困难
脑积水
联体儿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能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 健康。
❖过期产(postterm --):≥42周及其后分娩(≥294天)。
第一节 分娩动因
❖分娩发动是炎症因子、机械性刺激等多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宫颈成熟是分娩发动的必备条件。 ❖宫缩素与前列腺素是促进宫缩的最直接因素。
第一节 分娩动因
❖一 炎症反应学说 ❖二 内分泌控制理论 ❖三 机械性理论 ❖四 神经介质理论
肛提肌收缩力
❖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 ❖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 ❖有助于胎盘娩出
产道
骨产道
软产道
❖指真骨盆,是产道的 重要部分。其大小、
❖由子宫下段、宫颈、 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
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构成的弯曲管道。
骨产道的各平面及其径线
骨盆腔分为3个平面
1 骨盆入口平面(pelvic inlet plane) 2 中骨盆平面 (mid plane of pelvic) 3 骨盆出口平面(pelvic outlet plane)
❖缩复作用的好处:宫腔容积逐渐缩小—胎先露不 断下降,宫颈管逐渐短缩至消失。
缩复作用示意图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是第二产程娩出胎儿的辅助力量。 ❖当宫口开全后,先露部已降至阴道,宫缩时,前羊
水囊或先露部压迫盆底及直肠,反射性引起排便动 作--腹压升高—促使胎儿娩出。 ❖腹压在第二产程,特别是第二产程末配以宫缩时 运用最有效。 ❖第三产程时,可促进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 入口横径: ▪ 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 正常值平均13cm
❖ 入口斜径:
▪ 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 间的距离,左右各一,正
常37值平均12.75cm
中骨盆平面
❖最小平面,最狭窄 ❖2条径线
❖前后径长的椭圆形 ❖中骨盆前后径:
❖具有产科临床重要 11.5cm

❖中骨盆横径(坐骨
❖前方为耻骨联合下 棘间径):10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