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研究
作为高等师范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儿童文学》注重对儿童生理及心理特性的关注,从儿童的角度指导示范教学。
该学科教学一方面要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引导培养。
基于我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实施现状,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本文在分析《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基础上提出目标定位、内容选取、方法创新及完善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建议,以期真正做好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指导。
《儿童文学》的关注对象为儿童,是面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专业性必修课程,该学科课程建设既要契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又要注重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职前与职后教学的有效衔接。
我国高校在开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时基于多方面的干扰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实现高校学生自身文学修养提升与《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需求的双重满足,建构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教学模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
一、高校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颇,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纵观高校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趋向,基本沿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单一学科理论基本目标的掌握,学习方法上以理解记忆为主,在考核标准上侧重于笔试成绩,呈现出较强的失衡性趋向,这种失衡性直接表现为教学目标定位的偏颇。
学前教育《儿童文学》忽视了现实服务对象的鲜活性,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实际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学生在走上教师岗位后才发现理论所学与现实教学存在差距,引发其教学中的不适应性与慌乱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错误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学生难以在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二)课程内容方面针对不强,重理论教学实践不足
如果单独选取课程内容对《儿童文学》教学进行评析,其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十分明显,教学实践的丰富内涵未被完全挖掘出来,《儿童文学》教学受封闭课堂的限制,教学面单一而狭窄,课堂生动丰富性欠缺严重,与实际教学相差较大,理论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一旦脱离书本课堂试卷等传统教学环境,往往在教
学实践中陷入尴尬,这种对实践的忽视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
(三)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满堂灌教学亟待改革
通过对《儿童文学》课程现有教学方法的分析,不难看出满堂灌的痕迹明显。
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高校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失去实效性,高校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高校学生缺乏对课堂对学科对难点的分析与讨论,不利于自身感悟分析能力的提升。
此外满堂灌教学方式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了社会实践的教学指导意义,限制了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思考。
在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束缚与制约下,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与实际沟通能力缺乏培养引导,课堂教学死气沉沉。
(四)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片面,日常考核分析关注不够
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时对往往忽视了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并且在进行考核评价时过分关注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日常表现。
考核方式的片面性使得高校学生在开展《儿童文学》学习时单纯记忆理论知识点,对日常行为规范关注不够,不利于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升。
这种评价上的片面性使得部分优秀学生难以真正发掘出来,以分数定结论挫伤了部分高校学生《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做好课程教学的定位
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必须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教学导向。
基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现状,综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学前教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应是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可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儿童及儿童文学的热爱,从而树立服务儿童服务教育的价值导向。
《儿童文学》作为学前教育必修课程,力求实现学生对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把握,并做好与儿童的交流沟通,从而为专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做好职业潜能的发掘。
(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做好专题模块解读
课程内容的明确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其一从高校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角度确定课程内容。
其二做好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原则的遵守。
其一涵盖三个层
面,分别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模块、儿童文学阅读写作模块、儿童文学艺术组织与表演模块。
这三方面关注儿童文学的特征、范围及一般原理,力求实现高校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及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
其二要求以儿童文学功能与作用分析确定儿童文学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注重增强作品的趣味性。
突出《儿童文学》的儿童情趣性,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发掘素材新意,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性,借助浅显直白的语言进行阐述分析,语言表达上要契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接受能力。
其次要体现作品的知识性。
儿童文学题材广泛,古代传说,现代英雄事迹、自然风貌、人文山水都等教学素材都应该服务于儿童文学教学。
最后要凸显作品的审美性。
通过文学中美的形象塑造,美的情感传递、美的语言表达、美的情景模拟等让小学生在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熏陶下得到美的教育,受到美的启发。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学方式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直接实施者,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应将理论阐述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灵活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好高校学生教学技能及教学素养的提升。
其一可以尝试朗诵会的形式开展教学。
《儿童文学》内容的丰富性尤其是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等文体教学可以借鉴朗诵会的形式,在朗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为将来开展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其二可以组织故事会。
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儿童寓言、童话等内容教学,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增进高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其三可以开展儿童戏剧演练。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高校学生运用理论所学进行文学剧本的编写,通过编写剧本并自主排练演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的同时做好学生未来职业能力与经验的积累储备。
通过选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阐释更到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到位。
(四)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构建课程的完整体系完整的课程教学除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新颖、教学主题鲜明、教学内容具体外还要有完整客观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这也是我国学前教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一大方面。
《儿童文学》课程考核与评价应着眼于课程本身的培养目标,基于学生未来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做好统筹与把握。
一方面在评价内容层面要做好对儿童文学课程一般理论知识与儿童文学鉴赏阅读的结合,在实现两者结合基础上带动高校学生文学的创作与
剧本的表演。
其中如何做好儿童文学艺术组织形式的构建是评价内容方面的核心。
另一方面在评价方式上应做好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与终极考试的综合性分析,通过定期考核与日常考察的融合,带动书面与实践的互动,从而给出高校学生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教学反馈作用,从而实现高校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的推进。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儿童文学》关注的是情感与素养,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等几方面的创新改革增强课程本身的教学价值与教育意义,从而实现该课程教学功能的真正发挥,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提供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