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诗发展主旋律:解放——现代性 • 抒情主题:人的解放——民族解放——国 家阶级解放——人的解放 • 抒情形式:旧诗——新诗 • 抒情语言:白话——社会言说——诗性言 说 • 思潮倾向: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 代主义 • 发展路径:西化——古典化——民歌化
建国以来语文教材中新诗选编的三个阶段 “17年”阶段的新诗篇目有: 郭沫若的《向地球开战》《长江大桥》《天上的街市》《诗 的宣言》《我想起了陈涉吴广》、 张志民《死不着——57岁翻身农民死不着的回忆》、 闻一多《发现》》《一句话》、艾青《给我以火》《春》 臧克家《有的人》《老马》、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河》、贺敬之《回延安》、殷夫《五一歌》《母亲》、 蒋光慈《乡情》、李季《难忘的春天》,共19首。
• • • • •
百度文库
美育和德育 美育和智育 美育和体育 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与语文教学
• 蔡元培: •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 理论于教育,以陶养 感情为目的者也。
• 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西方历史上各种美育观念围绕对人,对理想 人的看法而展开的,呈现为人类不断自我建 构与完善的丰富多样过程。 以直接的功利目的为主;以身体训练为主 要方式;暗含着精神激励。 • 西方美育发生期几种美育观至今还受到人 们重视: • 柏拉图的“心灵美化”说——亚里斯多德 的“净化”说——贺拉斯的“寓教于乐” 说.
• 新时期语文美育研究的反思 • 1.语文美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 提高 • 2.语文美育自身建设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 化 • 3.语文美育研究对实践的关注还需进一步 加强
• 基于课文体裁特点实施语文美育 • 一 诗歌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 诗歌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文学样式,更是民 族在历史岁月中人们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 达形式。它积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文化、 思维、价值评判模式,也包含了其成员的品格智 慧等,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 诗歌鉴赏:抒情性——意象——诗性语言 • 古代诗词:初中约80多首,高中约50首。 • 比喻性意象——意境 • 中学语文的新诗 :40余首 • 现代性——象征意象
• • • • • • • •
• • • •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在感知美中培养创造能力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阿莫纳什维利:人道、合作的学习 杜威: 教育即生活 布鲁纳:促进发现学习 布卢姆:掌握学习 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 雅斯贝尔斯: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是 尼尔:情感教育——爱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新型师生关系 皮亚杰:《结构主义》,主动性学习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 美育和语文美育研究述评 • 1、有关当代美育内涵的观点: • 完善的人——人文教育——完整的人—— 审美是达到“诗意栖居”的主要途径之一。 • 2、我国当前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 社会美育体系的缺失 • 学校美育工作的困境 • 如何实现真正的美育 • 3、美育的多重维度的多条路径
• 新时期语文美育研究态势: • 新时期我国语文美育在理论研究、 实践应用研究、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研究主题:“人”、“生命”——语文美 育 • 研究力量:向若干重点领域集中 • 研究思维:方式转型,结合本土实践,整 合西方现代研究成果。 • 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学科体系构建乏 力、实践关注度高,理论提升不够。
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述评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概览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特征及价值 80年代以来美育理论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美育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当代中国美育研究的发展态势 当代美育的本质、特点和任务 美育本质的双重规定性 大美育观与艺术教育问题 美育的特点和任务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美育与人诗意地栖居 美育与完美人格的塑造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美育 美育与人生价值的弘扬 美育与“生活的艺术家”的培养
•
中国美育观的演变
• 中国传统美育是指先秦至近代西方美学输入以前的中国本 土美育。 • 中国传统美育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以“中和之美”为 理论体系的核心,以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为指归,特 别关心通过审美、艺术活动来达到对人格的陶冶,从而形 成了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美育“陶冶论”。中国传统美育 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重要底蕴。 1、传统美育的人格理想 :“尽善尽美”的“君子”.“仁 心君子”,“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传统美育的实践形态: • 礼教修外,注重外在伦理行为; • 乐教修内,注重内在道德修养。 3、传统美育的理论核心 :中和之美
• 美育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 影响 美育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 影响 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动力 美育与脑潜能的开发 美育与情绪智力的发展 美育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 美育的操作原则 学校美育系统结构要素分 析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的误区 现实生活中反美育倾向何 时终结
•
美育与语文 语文美育教学特征 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施 中学语文美育研究综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 究 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 法、途径和注意的问题探究 积极构建中学语文的美育框架 应试与美育的两难选择——语文美 育现状分析 语文美育与素质教育 新诗美育对提升中学生现代品质的 意义 从新诗文本的数量看高中语文教材 设臵导向问题
• 研究着力点: • (1)语文美育集中研究视角:语文美育价 值、途径的研究, • (2)明确学科意识:语文美育的意义问题; • (3)新研究领域:对多媒体与语文美育的 关系的讨论。
研究思维方式与方法论新变化: 思维方式,经历了两次转变: 第一次是努力冲破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束缚, 转向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横断科学提 供的思想方法和具体研究手段来重新认识、研究 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 第二次是一部分学者力图冲破只关注宏观、整体、 旁观式研究的局限,走向关注具体、微观、丰富、 动态、多质美育实践过程本身,关注研究主体直 接参与或介入的复杂思维模式。 方法论新走向: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不断从旧的框 架中解放出来,实现对研究对象的重新认识和发 现;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方法意识和运用方法 的水平、对研究活动的整体策划和反思等方面的 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使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 诗的意义 • 清人张潮: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 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貌,以玉为骨, 以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 无间然矣。 • 刘勰《文心雕龙》: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 叶燮《原诗》:才、胆、识、力 • 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生畏缩, 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 • • •
中国现代美育观的确立: 西方艺术教育——西方美育理论 梁启超:“趣味教育” 蔡元培的地位,贡献;“以美育代宗教”的 主张。 • 现代美育的特点: • 1、在美育方式上,从传统的诗乐主导转变 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主导; • 2、在美育目的上,美育被视为建构现代人 格和现代文化的重要方式;3、在美育形态 上,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成为美育的主体;
• 席勒的美育观的要点: • ①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 动是自由的,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 ②主张通过美育拯救社会,美育能将理性引入政 治立法。③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方能构成完 美的人性,而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正是通过感性 的途径完善人性。 • ④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 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意义,无疑 是片面。 • ⑤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毕竟不能取代社会实践 的作用。
• • • • • • • •
课程内容 一、语文美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架构; 二、中西方美育观; 三、新时期语文美育研究述评; 四、结合课文的体裁特点实施语文美育; 五、对中学语文新诗美育缺位的思考;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美育; 七、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审美价值。
• • • • •
• • • • • • •
• 美育:美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感受和领略 自然美,向往和追求生活美,欣赏和创造艺术美, 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美育的含义 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 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美育特征: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 • 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美育在现代中国扮演着个体 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承担着塑造符合新文 化标准的“新人”的使命,从而成为与德育、智 育、体育并行的教育形式。 • 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 语文教育美学的创设
• 西方美育的系统理论自觉期:
• 德国19世纪美学家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 《审美教育书简》(中文译成《美育书 简》)。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审美 教育”的概念,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从而给了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 育的独立地位,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 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 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在美育理论 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可资借 鉴的重要思想来源。
《语文美育》 1、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语文美育》是在学科教学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具 有专题研讨性质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教学目标: (1)、提高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具备较高的语文 审美鉴赏能力、语文审美塑造能力。 (2)、加深对美学研究的心理学转向意义的认识,努力建 立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和精神人格结构,更好地实现心理美 育的自育和他育。 (3)、掌握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及其特点,努力提高文学 审美鉴赏分析能力,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教学活动中的 美学因素,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美育。 2、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一定方向思考与专题论文写作相 结合。 3、考核形式:考查。
• • • •
• • • • • • • • •
语文美育施教者的主体条件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期待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 重指向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相融教学 语言美与语文教学 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 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诗歌审美与人生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问题 中学文学教学审美空白 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美德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文本个性化解 读研究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 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 对人的教育作用; •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 就是审美教育作用; • 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 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 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 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 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 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 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 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一、语文美育的理论描述; 课程提出的理论依据 课程研究目标 课程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策略: 美与美育 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 形象。 美的特征: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美的形态:艺术美 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 美感特征:美感的直觉中蕴涵着理性,无功利的愉悦 合乎人类目的,个体感受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美的范畴: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 荒诞、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
• 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系统 理论自觉期。从康德到席勒,一直到后来的马克思, 审美王国成为西方哲学呼唤的自由乌托邦,经过了 审美教育的人格被渐渐看作是理想的人的形态 • 在席勒之前,往往把人看成是理性的人,感性是 低级的,感性要接受理性的统帅,理性高于感性。 正是席勒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平等的对待感性 和理性,把它对比起来,意义重大。 • 后世的叔本华、尼采、狄尔泰、伯格森等人将感 性看的比理性还高,他们认为感性是高于理性的。 • 马克思也认为感性高于理性,但他认为感性是由 社会实践改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