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一、领导活动的产生:领导科学研究的是人类领导活动。
领导活动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人类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原始社会社会时期的领导活动特点:
(1) 生产力水平极低;
(2)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
(3) 氏族、部落成员之间关系平等;
(4) 领导方式采取原始的集体的领导方式,并常与图腾崇拜结合在一起。
二、原始社会-----自然领导制度“禅让制”可见,领导活动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
三、领导活动的发展:
1.原始社会解体,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并发展到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此相适应的领导方式,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才干。
故这种小生产条件下的领导,又称为家长式的经验领导。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的领导活动特点:
(1) 生产资料私有制
(2) 产生了对立的阶级,如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
(3) 这时期的领导实质上就是剥削阶级的专制统治;
(4) 生产格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很的进步,但总的来看属于小生产的格局;
(5) 领导方式也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才干。
2. 在资本主义社会,专家式领导、专家集团式领导等应运而生并逐渐普遍化,经验领导逐渐向科学领导转变,科学领导的产生已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领导活动特点:
(1) 生产资料私有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2) 资产阶级于无产阶级的对立愈演愈烈;
(3) 领导体现剥削与奴役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4) 生产格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分工越来细,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大企业、大工程、大科学相继出现,小生产的经验领导越来越有局限性,从而促使领导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是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都是人民的公仆。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领导活动特点:
(1) 生产资料公有制;
(2) 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3) 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因而产生了全新的领导关系和领导体制。
四、领导活动发展的基本趋势: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概括起来看,每一时期的领导活动,总是受到当时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科学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1) 决策工作专门化;
(2) 领导主体集团化;
(3) 领导方式民主化;
(4) 领导方法科学化。
五、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矛盾
(1)领导活动过程包括几个基本要素,即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
(2)这些要素的相互结合作用,构成了领导活动一系列的特殊矛盾运动,其基本矛盾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矛盾,以及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的矛盾
第二节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应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领导科学是人类领导活动产期发展的产物。
应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原因:
(1) 领导工作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这种领导活动实践需要一门科学,而且这种领导活动实践本身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2) 领导工作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
(3) 领导工作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二、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领导科学的产生也是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产物。
领导科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同其他科学一样,有其浓厚的社会基础、科学基础和思想基础。
可以说,领导科学的产生,完全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进步、分工的高度发达以及管理的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现代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表现为:①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
②社会活动变化越来越迅速
③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2)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3) 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
(4) 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产物
综合:
三、领导科学在我国兴起的条件: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
(1) 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 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的需要;
(3) 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
领导科学在我国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完善于21世纪后。
四、领导科学在我国发展的成果:
(1) 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著和论文;
(2) 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
(3) 建立了教学、科研机构。
五、领导科学产生的前提条件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大企业、大工程、大科学的特点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它往往由无数个环节组成,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2)社会生活变化越来越迅速。
(3)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节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
一、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
1. 领导活动是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它有特殊的矛盾、本质、规律性。
领导科学就是专门研究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规律的学问。
2. 领导科学也就是研究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等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是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 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就是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二、领导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1.领导科学研究的范围:
(1) 领导本质的理论;
(2) 领导观念的理论;
(3) 领导职能的理论;
(4) 领导体制的理论;
(5) 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理论;
(6) 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理论;
(7) 领导绩效考评的理论;这些内容的核心,大致可以概括为:
(1) 领导活动的主体,包括领导者的观念、职能、素质等问题;
(2) 领导活动的结构,即指领导体制等问题;
(3) 领导活动的过程,包括领导职能的运用、展开、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发挥以及领导绩效的考评等问题。
主体、结构、过程,是领导科学研究范围中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领导科学的特点:
(1) 综合性。
这是由领导活动本身及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决定的
(2) 应用性。
这是由领导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决定的。
(3) 社会历史性。
这是由领导行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的。
三、领导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领导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而且也必须指导领导科学,但是不能也不应该代替领导科学。
(2) 领导科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研究领袖、权力等问题无疑可构成领导科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之
一,但政治学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加以研究的,领导科学则主要研究现代的领导现象其研究对象显得更为专门。
(3) 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领导是一种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的管理。
领导比管理层次高,管理比领导门类多。
领导不能事必躬亲,而管理却不能忽视细节。
领导科学就是把管理科学中的领导职能、结构、方式等问题抽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相对而言管理科学更多地接近硬科学,而领导科学更多地接近软科学。
领导科学是从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
(4) 领导科学与党的建设学说的关系。
领导科学和党的建设学有不少内容与领导科学是相通的,但党建学说的研究内容更集中,而领导科学的研究范围更广阔。
四、领导科学研究领域比较稳定的核心内容
领导科学有着大量的处女地,有待开拓。
但不难看出,这些内容也有比较稳定的核心,大致概括为:(1)领导活动的主体包括领导者的观念、职能、素质等问题
(2)领导活动的结构,即指领导体制问题
(3)领导活动的过程,包括领导职能的运用、展开、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发挥以及领导绩效的考评等问题
第四节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
(1)学习领导科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学习领导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3) 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
(4) 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5) 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
(1)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 必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3) 必须继承、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的领导实践经验。
(4) 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古代的领导思想,摒弃糟粕,吸取精华。
三、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我党一贯倡导的根本学风,也是学习领导科学的根本方法:
(1) 要重视学习理论;
(2) 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另外还要注重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1) 实证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 历史方法:历史的观点,以史为鉴;
(3) 比较方法:中外、古今、学派等比较;
(4) 案例方法;
(5) 系统方法:坚持把事物看做一个系统整体,客观公正的立场与态度;
(6) 借鉴方法:吸收国外先进领导经验。
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第一节领导
一、领导的含义: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二、领导的属性:领导的属性就是领导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 领导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
(2) 领导活动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尤其还具有社会属性。
领导的属性的二重性表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三、领导的特征:既有认识过程又有实践过程,即领导认识和领导实践。
1. 领导认识的特征:
(1) 原则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超前性:预见性,应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决策准确性、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
(3) 综合性:领导认识是一种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的综合;
(4) 创造性:领导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认识把握事物本质;
(5) 系统性:是一个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
2. 领导实践的特征:
(1) 权威性:理性权威,法律法规为依据的;
(2) 依附性:领导者全部实践内容和一切具体形式,都要依附于其他社会实践,因而要以其他社会实践为载体,不能离开其他社会实践而单独存在;
(3) 目标性:领导实践是一种目标取向的活动;
(4) 组织性:领导是一种组织活动;
(5) 协调性:现代社会高度复杂性与高度关联性,社会的各个因素联系日益紧密要求;
(6) 超脱性:从根本上、全局上把握领导,才能从事务主义中摆脱出来;
(7) 服务性:为人民服务,为群体成员服务,为公共使命和群众利益服务。
四、领导类型:领导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 以领导历史进程为标准:自然式领导、家长式领导、管理式领导、公仆式领导;
(2) 领导行为方式和特征为标准: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民主式、公仆式、专家式;
(3) 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原始社会的领导、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4) 以领导工作领域为标准:政党领导、行政、军事、企业;
(5) 以领导成员为标准:个人领导、集体领导;
(6) 以领导层次为标准:高层领导、中层、低层;
(7) 以领导关系为标准:层级式、单线式、星式、轮式、网络式领导;
(8) 以领导工作的重心为尺度:以人为中心领导、以事为中心、人事并重式;
(9) 以领导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来源为依据:正式领导、代理、非正式;
(10) 以领导手段为标准:正向领导、负向领导。
五、领导的基础:指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
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
影响力:指能够使别人服从或能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
领导的综合影响力的内容及其构成是权力、品德、知识和才能。
六、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实现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领导本质属性的表现:
(1)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其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2) 在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3) 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4) 在文化上,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是社会主义
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
七、服务:有指导性的服务、管理性的服务、事务性的服务等形式。
强调领导就是必须正确处理指挥员和勤务员、主人和公仆、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
(1) 社会主义领导的指挥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服务,但当好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是社会主义领导指挥的出发点和归宿;
(2) 从领导要素角度看,领导就是服务,必须要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
(3) 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育,要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培养和训练,努力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八、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领导的本质的原因:
(1) 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
(2) 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
(3) 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4) 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第二节领导者
一、领导者的含义: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
二、领导者的本质:是领导者与其他社会实践主体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是领导者内存的固有属性。
社会主义领导的服务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性质和作用应当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三、领导者的特征:
(1) 拥有职权:职务是领导者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身份;
(2) 负有责任:政治、工作、法律责任;
(3) 提供服务:指导性、管理性、事务性服务;
(4) 富于创新:创新素质和能力;
(5) 多重角色:面对不同情景、不同对象、领导者必须扮演不同角色。
四、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1)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
(2)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
(3)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
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3)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起能起决定作用。
五、领导者的综合影响力
领导基础,是指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
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而影响力是指能够使别人服从或能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
(1)品德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它包括政治方向和立场、理论素质、道德作风等方面。
(2)领导者除了品德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领导才能。
(3)领导者具备这些能力,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又参与品德的铸造
(4)领导者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渊博的知识,也就拥有了巨大的凝聚性和影响力。
第三节被领导者
一、被领导者的含义被领导者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
类型:相对被领导者;绝对被领导者。
两者总和就是人民群众。
二、被领导者的本质:
(1) 是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
它是由被领导者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
不同社会中的被领导者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也就有着不同的本质。
(2) 在社会主义中,被领导者的本质是社会的本人。
三、被领导者的特征:
(1) 服从性;
(2) 受动性:领导者负责带动,被领导者就应受动;
(3) 对象性:具有领导服务时的对象性;
(4) 源泉性:被领导者是领导者开拓创新的基础,具有源泉性;
(5) 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导职务。
四、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 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2) 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选举权,罢免权;
(3) 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能否正确领会领导意图。
五、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
(1) 要服从领导;
(2) 要支持领导;
(3) 要监督领导。
第四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
从性质上说,二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有关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不同的社会条件形成不同的领导者和被领导的关系。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只是分工不同,他们的关系主要是:
(1) 相互信任的关系;
(2) 相互促进的关系;
(3) 相互支持的关系;
(4) 相互转化的关系;
(5) 相互监督的关系。
第三章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第一节领导的职能
一、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
领导职能: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它是领导本质的具体表现。
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 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 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
(3) 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
二、领导的一般职能: 社会主义领导科学所研究的领导的一般职能是从具体的领导职能中,抽象出社会主义领导的一般的共同的职能。
具体来说,包括:
(1) 引导:①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②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领导的中心环节③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
④引导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2) 指挥:运用组织权责,发挥领导权威,推动下属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
指挥一般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
(3) 组织:①按照目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使用人员等,是实现领导任务的可靠保证②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取决于组织结构内在要素的存在形式和组合方式。
(4) 协调:是领导的基本职能之一,贯穿领导活动过程始终;两种方式:①通过积极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②是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善于协调,统筹兼顾。
应坚持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原则;坚持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坚持行政目标一致的原则。
(5 监督:检查规划目标任务的招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任务的完成。
监督方法:实行报告制度,进行工作指导,辅导专案调查等。
(6) 教育:①对群众宣传、动员、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素质,改正错误。
教育划分:政治思想教育是实现领导决定的保证
②业务技术教育是帮助群众完成具体业务的保证。
三、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1. 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
决策时应注意:
(1) 关于审时度势,利用机遇;
(2) 不仅实事求是,还要恰如其分;
(3) 善于运用冲突有利于激发想象力;
(4) 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充分发挥“外脑”作用的主观条件;
(5) 善于评价,所以说,评价能力是决策的基础。
2. 选才用人:领导者的选才用人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国家公务员制度:选拔干部,必须全面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凡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人,都是现代化建议需要的人才。
领导者用人应注意:
(1)能级、能质对应。
(能力层次,素质类型);
(2)优势定位。
把人才安置在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
(3)结构优化。
人才配置得当。
四、用人艺术、从来不是技艺问题,它同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
领导者必须:
(1)有强烈的求才欲望,积极的求才动机,自觉消除用人的心理障碍;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善于调动人才的心理因素,善得人心而不依仗权势;
(3)注意创造人才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注意人才的心理保护。
五、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活动的中心五一节。
改变人的认识、观念、政治立场,动员其努力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工作。
正确处理好构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要素间的关系应做到:
(1)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被教育者思想发展变化规律;
(2)依靠群众力量做好思教工作。
①广泛宣传教育
②是充分运用自然形成的各种交往和关系,组织互相思想帮助活动。
(3)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六、正确认识和确认领导的一般职能对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有何意义
正确认识和确认领导的一般职能对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领导的一般职能规定了领导活动的方向,领导者只有在明确自身职责和功能的前提下,才能有所作为,而不致产生方向性失误。
领导的一般职能也制约着领导活动的效能。
第二节领导的原则
一、领导原则: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和法则。
分领导总原则,基本原则,具体原则三大类。
二、领导的总原则: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原则(强国之路)。
2. 实事求是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精髓。
3. 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党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内容:
(1)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2)各级领导机关,除派出机关,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3)各级代表大会产生本级委员会,各级委员会均向本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群众意见;
(5)各级组织都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6)上下级组织要互相沟通,互相支持,配合和监督。
4. 群众路线原则: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法和原则。
(1)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观点;
(2)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
(3)以群众的利益为准则,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4)树立相信和依赖群众的观点;
(5)用正确方法领导群众,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