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体温调节》名师教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调节》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数据分析、师生互动,能够说出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
(2)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能够说出体温的调节的过程(知道)。
【学科素养】
(1)基本思想(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绘制直观图;培养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相关生物学素养)(2)基本活动经验(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通过科学家征服南极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勇气)。
教学重点
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教学难点
体温的调节
教学模式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路
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以不断地设置疑问来引出体温调节的课题,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推进,分小组合作学、教学、互学、讨论学,并将小组的答案记录在纸上,推荐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出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合作.表达、分析、舞台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语言中枢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经讨论后解疑。
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的过程,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一、引言
教师讲述班级趣事。
吹牛皮同学对学霸同学炫耀说:“我去过南极!”学霸同学问道:“那你发现了什么趣事了吗?”吹牛皮同学说道:“我看到了一只企鹅和一条蛇在一起玩耍。
”“哈哈,你又在吹牛皮了!”请问你知道学霸怎么判断他在吹牛皮的吗?引出恒温动物及人类体温平衡调节。
二、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
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从表中得出什么结论。
(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
(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
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得出结论:
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体温会有个体差异。
4.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人类何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体温相对恒定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2.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代谢活动。
【教师活动】(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
1.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器官有哪些?
2.体温是哪来的?
3.什么物质可以促进细胞新陈代谢?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明确: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
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可以产生热量.
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产热=散热。
请大家分析: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怎样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环境中减少产热,增加散热。
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物氧化分解合成ATP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热量的释放。
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请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调节机制是什么?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2.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3.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列出调节机制示意图。
(见板书设计)(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教师活动】分析下列两个不等式: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教师活动】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特别注意的是低温抑制酶的活性,而高温则使酶失活。
因此,绘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时,应注意低温时曲线不能达到酶活性的零点,而高温则曲线可以达到零点。
于是可以说体温过高会致人死亡,而体温过低则不一定。
发热与体温过高:发热是许多疾病的症状,原因很多:如感染、肿瘤、内分泌失常、免疫紊乱、组织损伤、毒物和药物作用等。
因为代谢增加、产热量增加而散热相对减少了,体温因此上升,但人还会有冷的感觉,(可能是因皮肤血管收缩而引起的一种感觉)这种冷的感觉,可引起寒颤,使体温更快地上升。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
体温高于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
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这可能与蛋白质在45~50 ℃之间开始变性有关。
体温过低会不会也一定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2001年最小的新闻人物:13个月大的小艾里卡。
(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2001年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30度以下。
只有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穿着纸尿裤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
等她被发现时,身体已经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摄氏16度!
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来!小家伙复活了。
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是梦。
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
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
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几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员冷冻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数光年之后,他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他们的年龄就和离开地球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衰老。
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
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除这种奇迹之外,有些情况也会导致体温过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不足、脑血管疾病或麻醉药中毒时体温也会降低。
人的体温下降至20 ℃时,通常不能恢复。
临床上用人工冷却法使人进入麻醉状态,称为低温麻醉。
体温一般不低于28℃,可以阻断血液循环10~15 min脑组织和心肌机能不会遇到严重障碍,为做脑、心脏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述学习的体温调节是生理性调节,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自觉行为来调节体温,如不在极端环境中停留过长等。
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还有什么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重点提示
1.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得出:体温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不同而变化。
2.体温恒定的调节应抓住产热与散热相等这个主干,再分析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再分析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过程,并从中体现出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
3.体温调节注意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相联系,产热过程与呼吸作用相联系。
板书设计
(一)体温:身体内部温度。
可用口腔、腋窝和直肠温度代表
(二)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体温的调节:(生理性调节)
(四)体温调节的局限性: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行为性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