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背景下农学教师“物联网+”培训“1+3”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20期(总第639期)
摘 要:目前,高校农学专业教师信息化水平尤其是物联网水平普遍较低,师资培训迫在眉睫。

智慧农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农学基础,要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

学校应从高校教师培训需求角度,明确培训目标,通过“1+3”模式,即借助1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和3个培训环节,提高农学教师的物联网水平。

进而提高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新鲜动力。

关键词:培训模式;农学教师;“物联网+”;智慧农业
目前,随着5G网络的推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大智移云”时代。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信息革命也给农业现代化“弯道超车”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着智慧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逐步向智慧农业发展,这为城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融合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一、高校农学教师“物联网+”培训的意义
农业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助推现代农业实现飞跃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智能地调节农业发展环节,合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可以使农作物快速生长。

物联网技术把各个传感器连接起来组成网络,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控制。

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农学专业教师普遍对信息化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了解不多,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接触过物联网。

因此,物联网师资培训迫在眉睫。

二、“1+3”培训模式的提出
本文从智慧农业方向师资培训的需求角度,提出了“1+3”模式。

即1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和3个培训环节。

力求通过探索,实践高校农学专业师资培训“1+3”模式,提高教师的物联网水平。

进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新鲜动力。

“1+3”模式具体分为两个部分:“1”为农学院校与物联网企业共同打造合作平台,“3”为理论讲解、现场观摩、实际操控三个实施环节。

(一)“1”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背景下,根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五次对接会的会议精神。

聊城大学农学院通过与山东中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创建智慧农业“物联网+”协同育人平台。

基于平台探索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积极推进农业学科转型,建成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优势特色专业群。

同时,该合作协议育人平台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推进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

(二)“3”个培训环节
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造递进式教学、高度真实的运作环境,为培训教学提供先进的、创新的、紧密联系物联网实际的工程实践平台。

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使培训教师直接实际操作物联网设备,贯通理论教学和实际使用环节。

1.理论讲解。

学院通过合作企业,即山东中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物联网开发平台”资源,结合专业课程教材,开展“物联网”相关知识授课。

让高校农学专业教师理清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明确物联网的知识结构。

同时,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实施的方法论,能运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

其中理论讲解部分需重点开展“接入网技术”“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及“物联网农业应用”课程。

2.现场观摩。

学院应利用合作企业的实验室资源,对物联网的使用环节进行现场观摩,加深对物联网理论知识的理解。

此外,选取现代农业生产园作为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结合物联网技术,现场讲解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主要观摩、讲授内容包括:(1)如何采集数据。

如,土地土壤数据、天气气候数据、农作物生产数据、病虫害数据等;(2)如何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可视化模型;
(3)如何实现种植适宜区规划、作物产量预测、作物长势预测及病虫害防治等农作物精准管理。

3.实际操控。

学院应结合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让参训教师对物联网的搭建及软件建设进行实际操作。

结合高校农学专业的教学、科研需要,开展实际操控项目。

拟开展的实际操控项目有:(1)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

学习大田种植精准作业技术、遥感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数字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成果数字化展示技术及应用。

(2)畜禽养殖数字农业技术。

学习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技术、智能化消毒杀菌技术、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技术、机械化自动产品收集技术等。

(3)农业大数据平台应用。

学习产业大数据平台搭建、区域大数据平台搭建及典型案例。

三、结束语
随着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研究的深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向智慧农业生产模式转变。

智慧农业对机械自动化、互联网、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工科专业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农学专业教师特别是智慧农业方向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农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教研水平,又要掌握一定的工科类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智慧农业产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本文探索了农学教师“物联网+”培训“1+3”模式,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师资培训环境,通过对高校农学专业教师“物联网+”培训,加深教师对工科类信息技术的了解。

尤其深入认识和掌握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行业应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从而为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龙江,靳永辉.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态势、问题与战略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8(03):74-78.
[2]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
智慧农业背景下农学教师“物联网+”培训“1+3”模式探索
修瑛昌 郭尚敬 于守超 赵 燕
(聊城大学农学院 252000)
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01802251030;
项目名称:“物联网+”智慧农业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方案。

山东省
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编号:SDYY17147;项目名称:
“数字工坊”背景下风景园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元化培养模
式”的探究。

作者简介:修瑛昌(1989.08-),籍贯山东聊城,博士,讲
师,研究方向: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

高等教育
· ·
2019年第20期(总第639期)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7.
[3] 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07):222-230+277.
[4] 欧智菁,包秋燕,林文,吴伟钦.产学合作新模式在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改革中的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3):102-105.
摘 要:职业教育在近20年中得到迅猛发展,得益于国家人力、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办中职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

谁能生存,谁能生存的更好,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中等职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任务。

根据当前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教育;民办中职;教育培养;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整体水平不高。

主要体现在学生年龄小,文化基础不高,自律性差等方面。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适合中职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亟待进行。

目前,在职业教育中,课堂教育是主要的教学模式。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学到更多,成为社会有用的全面人才。

全面的人才包括: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

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和更新教学。

一、创新教学
课堂改革,主要是教的问题。

如何教是教师的问题,如何学是学生的问题。

在繁杂的教材中选取学生能学会并愿意学习的教材,融会贯通,将课堂知识简单明了的讲给学生。

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有目标要干什么,不能因为中职生被认为基础教育失败后的“差生”,而对学生有一些不好的想法。

教师要用一个小的目标带动大的目标,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加强动手能力。

如,计算机专业中用photoshop 制作图片,用婚纱影楼的照片做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运用的。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自强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自立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思维观念
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一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立自强的能力。

教师应把学生的心结打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知道行行出状元,行行有门道,社会并不是只需要研究型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

而他们就是应用型人才的未来。

社会工作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教师应转变思维,认识到学生的未来不可限量。

教师带的学生将来都是企业家,因而不能忽视。

教师把学生夸大到企业家的高度,学生自信心油然而生,从职业教育中感受和体会自身未来的价值和社会地位。

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调整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质量如何,决定着所教学生的质量如何。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教师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能更切合社会实际。

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知道ps是修理图片软件。

应根据市场需求走入影楼,根据客户的要求改进教学方式。

因此,要调整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让骨干教师走入企业,走入市场锻炼。

学校要对每一位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把教师送到企业、市场学习并与之接轨。

学校管理者还可以聘请企业技工人员进入学校,多方位让企业高级技工和学校融合,培养和带动职业教师全面发展。

四、发展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国家推行校企合作在具体实施时包括:工学交替、工学并进、工读结合三者。

应根据专业特性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

笔者认为实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更了解企业需求。

中职学生从初中毕业到中专毕业,他们的年龄是在16~8周岁,身心发育不成熟,对社会及企业的认知度不高。

中职生毕业时,家长安排到哪里,他们就去哪里;学校安排到哪里,他们就去哪里。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更能深刻了解企业、公司的实际现状。

从而思考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企业要求。

同时,也促进他们认真学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能在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后,迅速调整自我,跟上企业步伐。

2.企业了解学生。

企业在选择员工时,他们会把学生素质放在第一位,学生的能力放在第二位。

当然,企业更需要德才兼备的学生。

他们要选择出优秀的学生,就需要多接触了解学生。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与企业深层次的接触时,企业员工无论从人品,还是从专业技能、待人处事的工作态度,都能对学生有触动。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对待学生要像对待员工一样,让学生深入生产,深入项目,深入企业管理,在生产第一线才能锻炼学生。

其核算的成本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探讨。

总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能更准确挑选出他们需要的人才。

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未来。

面对当前民办中职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深刻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真正掌握这些问题及背后根本原因和主要矛盾。

从而集中力量的去解决这些主要矛盾。

并在不断的改革中提升中职教育新的层次与高度。

参考文献:
[1] 刘代发.改革创新是发展中职教育的根本出路[N].职业教育职教论坛,2014(02).
[2] 杨宝山.正视不足是解决职教发展问题的前提[N].中国教育报,2011(07).
[3] 刘凌.职业学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J].科学与财富,2015(01).
[4] 苏懿琳.中职教学工作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理论研究,2018(08).
民办中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探讨
杨亚丽 杨 许
(黄河科技学院 郑州 450006)
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项目(项目编
号:HMXL-20180518)。

作者简介:杨亚丽(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
从事电子电路研究。

高等教育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