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关键字解读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个关键词:泪
传统分析《背影》,都不会遗漏朱自清的四次流泪,但比较强调“泪”中的忏悔思念等等。
这样的思维路径还是把《背影》定位为一篇纯粹写父爱的文章。
其实,这很不够。
作者的泪,仅仅是为“爱”而流吗?显然不是的。
第一次流泪,直接原因是“想起祖母”。
祖母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曾经亲近的鲜活生命的溘然长逝。
而作者,算是亲历了这个“逝去”的全过程。
这是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
第二次流泪,直接被触动于父亲买橘子的衰老背影。
这里也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健康的生命失去健康,一副有力的肩膀不再有力,一个强健的背影不再强健……“衰老”是生命的唯一的归宿。
作者的泪,是因为亲睹了更亲近的人的生命由强而衰的全过程。
与其说在这个地方朱自清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还不如说,他读懂了承载爱的原来不过是生命的悲凉和衰颓。
这是一种生命的无助感。
第三次流泪,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了”。
这是活着的告别。
人群依旧“来来往往”,亲人“混入”而不可寻。
未死而别引发心痛,触动心怀的乃是生命的虚无感和情怀的孤独感。
双方心中都有爱,却无力倾诉,无法交流。
正面相对时交锋的永远是矛盾,爱意深浓时却彼此背过身去。
天人未曾相隔但心路蜿蜒漫长,相惜相爱之人注定死守心灵的秘密永不彼此开放。
于是,“距离”成为永恒,“告别”凝为主题。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开篇作者为何用了“不相见”而不用更精炼的“分别”一词,疑问就豁然了。
这“不相见”,实含有千万苦衷:不能相见、不愿相见、不必相见、不忍相见、不敢相见……也只有洞悉了这一点,才能明白文章的结尾“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许多孩子问“不是想见就可以见的吗?何来如此说法呢”?他们不明白,最根本的不是时空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啊!这“不相见”写尽了人生孤独感的必然性啊!
作者最后一次的泪水又为“死亡”而流。
父亲一句“大去之期不远矣”攻开了作者心灵的闸坝。
我相信这并非父亲为了感动儿子的矫饰之词。
这于父亲,乃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之后的自我放逐,这于儿子,更是稍经世事之后的心灵共鸣。
人生实苦,“大去”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生之激情啊!
这些泪水,其实全都是生命的感悟。
他们贯穿全篇,悄悄编织起来了《背影》的另外一条情感脉络。
这也许是连朱自清先生自己也未意识到的。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无意识地往往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接近本质的。
以祖母老年生命的结束开端,以另外一个生命宣布自己即将结束
而结尾。
这其中,是不是有一种隐喻:《背影》是由一声一声的生命哀叹组成的,由一粒又一粒的生命泪珠串成的。
它传递着生命的告别。
告诉我们生命走向衰颓和灭亡是一个必然。
生命,留给我们的永远是背影……
于是,《背影》就不再仅仅是爱的故事了。
它是回旋着生之苦痛的哲学。
而爱之苦痛,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章罢了。
《背影》讲述的是生命的冬天的故事,虽然晦暗些,阴沉些,但是,谁能说它不真实和深刻呢?《背影》的成功,就在于直面了这样的晦暗和阴沉。
无数的成熟的读者,正是在这样的“审丑”中反而获取了文学的快感。
因为,生之苦痛和爱之艰难,毕竟更是生命的常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