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

发明于19 世纪末。

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 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2、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3、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4、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

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 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

1998 年 3 月 9 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5、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

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

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

“库里肖夫实验” ,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

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 ~、音响 ~、对比 ~、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

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

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

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6、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 (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 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 , 质与电影一致 ,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

”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 6 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

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7、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

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

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

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

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 97 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 , 15 分,这一举措使学
校掀起电影热, 97 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 98 年 2 月 11 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

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

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

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8、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

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 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

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

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

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

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

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 , 二是要紧扣影片, 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 离开对影片的评论。

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 ,而是扣紧影片
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

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 、“纸城” 、“不设防的城” 、“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 ,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

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 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

《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

《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

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
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9、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

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 《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 《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

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

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 , 《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 审美特性评论。

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 , 指出当代悲剧重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

评《小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10、电影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

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

〈红高粱〉――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

《复合交融巧织经纬枣 <平津战役 >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

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 <开天辟地 >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

《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

《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

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

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
味” 》。

8. 电影细节评论。

《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 》、《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

《眼之魅》。

10. 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 *、兼容的。

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

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 “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 、“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 、“何必都往浴缸里跳” 、“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

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11、电影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

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 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 做到高屋建瓴, 品鉴入微。

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

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

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 , 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 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

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 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辨、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 。

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 “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 ,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 ,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12.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

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迫降遇险。

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

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 山寨受困。

过河被民团俘; 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 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 的争论; 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 的关系。

三炮看黑子, “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 ; 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

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 ;
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栖身。

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 ANGIEL 的最好最好的朋友” , “ YES ” 。

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 ,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

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 ;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

16.祭奠忠魂。

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 “让生命还归黄河” ,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14、电影的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的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 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 ,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
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么?论什么? 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 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 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 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 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 你成功了。

当然, 没人是一蹴而就的 (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 , 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 创造性的误解” 。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 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

说容易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 N 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 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 很多东西只可意会。

本文要说的, 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 ,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

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
种反应, 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

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 (媒体会有 , 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

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

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

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

比如在美国, 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 (译成中文。

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

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 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

就说“影评” , 什么叫“影评” ?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 ” 。

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

罗杰。

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 直白到像是拉家常。

他很高产, 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 但都比较短, 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 700 字。

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 ,每期半小时。

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

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 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 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 2》评论。

宝琳。

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 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 从 60 年代到 80 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 essay; 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 film criticism 或 Film theory。

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
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

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 《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

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 99%的读者。

这是我的局限, 媒体多半认为是
长处, 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 需要改进” 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 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

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

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 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

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 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也许是故事 (如钢琴家 , 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 (如穆赫兰道 , 也许是表演 (如煞女 , 也许是摄影或置影 (如吸血惊情四百年 , 也许根本没有故事, 表演等, 只是纯感受 (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

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 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

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

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

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

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

说到这个“物” ,里面有太多奥秘。

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

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

顾小白很少写 review 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

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

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 ,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
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

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

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 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
定会枪毙该片。

如果这 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

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

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

可以想象,如果这 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

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 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

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

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

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

宝琳。

凯尔的观点 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

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 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

(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

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如何写影评(影调)影调——是电影画面色彩关系与黑、白、灰关系的一种视觉感觉和整体的效果。

影调的概念,是一个电影摄影中的技术问题。

有人会在影片分析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影片的影调效果,对于我们的常规电影分析有什么样的作用?是否有艺术上的意义?而我们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有这样一种切身的体会,影片摄影控制和最终的效果,在影片摄影的局部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在影片摄影的整体创作上是一个艺术问题。

影片的影调,是影片总体视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