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为北京人复原头像图,考古工作者制作的主要依据应是
A.现代史书中的描述B.遗址中的石器工具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D.北京人生活想像图
2.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彩陶盆(如图),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这件文物出土于
A.周口店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3.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
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
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行省制D.科举制
4.“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对殷墟的评价。
殷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都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在全国很多地方举行巡展。
其中有商代最大的青铜器(如下图),你知道它是在哪里出土的吗?()
A.河南省B.陕西省C.山西省D.河北省
6.下列哪种现象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A.周天子衰微,号令不行B.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C.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D.各诸侯国掀起变法运动
7.《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其中在战国初期消失不见的诸侯国是
A.齐B.楚C.秦D.晋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体现哪家学派的思想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9.“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这描述的是秦朝()
A.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B.幅员辽阔的疆域
C.施行暴政D.巩固统一的举措
10.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对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修筑万里长城B.修建阿房宫 C.刑罚非常残酷D.秦朝的暴政
11.《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地方军阀实力强大B.诸侯王势力强大C.外戚专权D.宦官把持朝政
1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共同的功绩是
A.修筑万里长城B.焚书坑儒C.加强中央集权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13.对于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削弱封国加强统治B.民族交流促进融合
C.文治武功开疆拓土D.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1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能直观反映出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B.C.D.
15.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列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尧舜禹的禅让②班超经营西域③楚汉之争④赤壁之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6.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罗马上流社会以身着中国锦绣服饰为风尚,汉朝丝织品是通过哪条途径到达欧洲的()
A.丝绸之路B.海盗掠夺C.天竺通道D.海上通道
17.人们对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不同,有的称年号,有的称庙号,有的称谥号。
下列与“汉武帝”称谓相似的是
A.孝文帝B.汉高祖C.唐太宗D.康熙帝
18.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江南经济的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
19.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 )之后。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三国鼎立D.淝水之战
20.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画圣”王羲之的作品是《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C.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D.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材料三:(变法)行之十年,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反映的是哪次改革?发生于哪一年?
(2)材料二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什么?“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述本次改革的作用
2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名称
(2).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请列举三个著名的战役。
(3).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时,最后灭掉的是是哪个国家国家?
(4).秦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5)秦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1)请写出三个政权的名称①②③
(2)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其中魏的建立者是;都城
在。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摇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美畴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片,说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哪个城市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大都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中“北京人复原头像图”主要是根据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复原的,C正确;ABD无法从图示中得出,排除。
故选C。
2.C
【详解】
半坡人居住在距今约 6000 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附近,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陶盆就是典型的代表,C项正确;周口店是山顶洞人的遗址,排除A项;蓝田人是早期的原始人遗址,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学会种植水稻,排除D项。
故选C项。
3.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大家的拥护,所以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据此可知这一传说反映的是禅让制,A正确;禹建立夏朝后其子启继位,标志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排除;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C排除;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D排除。
故选A。
4.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殷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
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商朝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扩展,因此商朝又称殷朝,商朝的废墟称为殷墟。
B正确;夏朝的都城在阳城,A排除;西周的都城在镐京,C排除;东周的都城是洛邑,D排除;故选B。
5.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图示的文物是司母戊鼎,它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
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各诸侯国掀起变法运动,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故D正确;春秋时期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
故AB错误;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故C错误;故选D。
7.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的诸侯主要是秦、韩、赵、魏、楚、燕、齐,晋国已经析分为赵、韩、魏,所以不见的诸侯国是晋国,故选D,排除ABC。
8.A
解析: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词句,意思是说,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威武时不能做理亏的事,这样才是大丈夫,因此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故体现儒家学派思想,因此A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表述无关,故排除B项;法家主张“法、术、势”,严明法度,与材料表述无关,因此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表述无关,因此排除D项,综上选择A项。
9.D
解析:D
【详解】
据“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秦朝固统一的举措。
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在经济上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目的是巩固统一。
“车同轨”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律改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书同文”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选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10.D
解析: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秦朝的暴政,D相符合题意;修筑万里长城和修建阿房宫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即繁重的徭役;刑法残酷也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 ABC三项都不是最准确的,故选D。
点睛:解题时通过题干要求分析得出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再结合选项一一对比得出最佳答案。
11.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可知这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秦始皇、汉武帝"都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如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故C正确;AB是秦朝,排除;秦始皇统治期间没有出现盛世,排除D。
13.D
【详解】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D符合题意;削弱封国是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不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A排除;民族交流不是休养生息的主要内容,B排除;开疆拓土不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C 排除。
故选择D。
14.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曹魏位于北方,蜀汉主要在四川,在西南;孙吴占据东南沿海,位于东南;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班超经营西域、④赤壁之战都是发生在东汉,《史记》中没有记载,排除包含②或④的ACD项;尧舜禹的禅让发生在黄帝时期之后,《史记》中有记载,①符合题意;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史记》中有记载,③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16.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9年,张骞首次从长安出使西域,到达楼兰、龟兹、于阗等地,其副手更远至安息国,身毒国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也得以使中国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故A符合题意;海盗掠夺发生在海上而非陆地上,故B不符合题意;天竺通道没有连接西汉与欧洲,故C不符合题意;海上通道在汉朝已有雏形,鼎盛于唐宋。
晚于陆上丝绸之路,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A
解析: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谥号是根据任务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汉武帝刘彻,因其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被后世授予“武”的谥号,全称为“孝武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主要推行汉化改革,学习汉族文化习俗,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加强对北方的统治。
“文”是对其统治的肯定,谥号全称为“孝文皇帝”。
A项正确;汉高祖既是庙号又是谥号,排除B项;唐太宗是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排除C项;康熙为中国清代年号,排除D 项。
故选A项。
18.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的民族迁往中原,中原的汉族迁往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从题干的图片中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历史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生产,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的向南方迁移的高潮,故B符合题意;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故A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三国形成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汉夷之间的文化与经济的交流。
故C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B
解析:B
【详解】
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他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B符合题意;ACD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排除。
故选择B。
二、解答题
21.(1)商鞅;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2)统一度量衡;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1)商鞅;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2)统一度量衡;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1)根据材料一“孝公曰。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卫鞅”是指商鞅;由“孝公”、“卫鞅”可判断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商鞅
变法发生于公元前356年。
(2)根据材料二“商君为孝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商鞅变法内容中的统一度量衡;“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是指: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1)抓住材料信息,“孝公曰。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卫鞅”是指商鞅;由“孝公”、“卫鞅”可判断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发生于公元前356年。
(2)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商君为孝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商鞅变法内容中的统一度量衡;“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是指:分田地鼓励农业生产,论军功授爵鼓励参军作战, 并且军民合一,闲时练兵忙时耕作;即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去分析,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
但商鞅变法还是成功了,奖励生产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秦国的富强;奖励军功能够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能够促进秦国经济发展。
认识: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革应做好思想动员;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等。
22.(1)秦国;燕国。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齐国。
(4)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5)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
解析:(1)秦国;燕国。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齐国。
(4)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5)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详解】
(1)依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分别是秦国和燕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3)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因此秦灭六国统一全
国时,最后灭掉的是齐国。
(4)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因此秦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5)依据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3.(1)①魏、②蜀、③吴。
(2)赤壁之战;曹丕;洛阳。
(3)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
解析:(1)①魏、②蜀、③吴。
(2)赤壁之战;曹丕;洛阳。
(3)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建康。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
222年,孙权在建业建立吴。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刘备见曹军人数众多,感到抵挡不住,于是联合孙权抗曹。
在赤壁,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激战,打败曹军。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