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以央视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讲述大纲
目录
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界定 (3)
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概述 (3)
2.1述评结合型(电视述评) (3)
2.2主评型(电视评论) (3)
2.3评价两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3)
3.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程 (3)
3.1《观察与思考》引航初发展 (4)
3.2 《焦点访谈》初步完善 (4)
3.3《新闻1+1》成熟阶段 (4)
4.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发展演变 (4)
4.1节目形态的变化———由新闻述评到新闻评论类谈话 (4)
4.2评论主题的变化———强政治性到强社会性 (4)
4.3叙事角度———从仰视政治到平视现实 (4)
4.4电视新闻评论的常态化趋势凸显,时效性增强 (5)
5.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新闻1+1》 (5)
5.1选题 (5)
5.1.1聚焦于国内当天发生的新闻热点 (5)
5.1.2社会民生类新闻占多数 (5)
5.2节目形式 (5)
1
5.2.1 1+1的双人谈话模式 (5)
5.2.2 挖掘图像功能,提供事实证据 (6)
5.2.3 “LIVE”标志的特殊性 (6)
5.3新闻评论 (6)
5.3.1时效性强 (6)
5.3.2评论视角独特 (7)
5.3.3新闻语态的平民化 (7)
5.4主持人风格 (8)
6.央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现状评析 (8)
参考文献 (9)
2
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界定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的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借助电视媒体,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
这一界定,区分它和消息新闻的不同任务。
前者是报道事实,传播新闻信息,而新闻评论节目则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
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概述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2.1述评结合型(电视述评)
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百分比大概分为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例如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用事实说话”的“镜头”为节目提供叙述性消息,嘉宾点评为提供意见性信息。
2.2主评型(电视评论)
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接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如央视《新闻1+1》,节目先介绍新闻背景后,再由主持人提问,评论员进行评述。
2.3评价两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述评结合型的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探索过程中的一步,但是真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主评型,因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只有做到从“用事实说话”转到“借事实说话”,从以“事实为中心”转到以“观点为中心”,从“展现调查的过程”转到“展现观点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电视新闻评论的魅力。
3.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程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已出现新闻评论类节目,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时期:
3
3.1《观察与思考》引航初发展
播报评论文章,声画分离。
以1980 年央视创办的第一个新闻评论性栏目《观察与思考》为开端,节目诞生初期,新闻评论和电视没有很好的融合,只是生硬的把新闻评论搬到电视上,播音员播放评论文章,画面是播音员的半身图像或记者采访、电话采访画面。
3.2 《焦点访谈》初步完善
深度评论引起社会反响。
1993 年起,央视创办《焦点访谈》,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初步成熟,具备了初步完善的特性,主持人、记者、专家相配合,对新闻事件及其背后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3.3《新闻1+1》成熟阶段
对话模式,畅谈社会议题。
央视2008 年推出《新闻1+1》,引入白岩松作为时事评论员,采用一个主持人和一个评论员的1+1 对话模式,每日播出及时探讨社会话题。
4.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发展演变
4.1节目形态的变化———由新闻述评到新闻评论类谈话
《焦点访谈》主要是新闻述评,初期时主持人在演播室内,屏幕播放记者采访画面,二者围绕题展开讨论。
后期邀请嘉宾,记者先介绍事件过程,然后主持人抛出话题,最后嘉宾点评,相对粗糙的三段式。
《新闻1+1》引入时事评论员,开启谈话模式,在介绍新闻背景之后,主持人先提出疑问,评论员进行评述,期间主持人聆听,适时总结评论重点及进一步提出问题。
整个节目主持人介绍、记者采访、画面介绍、嘉宾评论四部分相辅相成。
4.2评论主题的变化———强政治性到强社会性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发展初期,政治性过强。
随着社会的改革,过强的政治性论调不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随之而来的是节目选题中社会性话题比重不断加大,政治话题比重相对降低。
4.3叙事角度———从仰视政治到平视现实
节目叙事角度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多用仰视的视角,从国家和谐的角度解读
当前政策。
当下,开始更多用平视视角看待社会,从普通百姓的视角解释国家
4
政策,选取普通的大众而非典型人物来诠释社会的变革。
4.4电视新闻评论的常态化趋势凸显,时效性增强
过去新闻评论性节目多关注国家政策或重大社会事件,当发生类似社会事件时,各个媒体都会出现评论节目,但平时则能省就省。
《新闻1+1》的创办开拓了电视新闻评论常态化趋势,日播使新闻评论时效性得到很大提升。
5.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新闻1+1》
注:[1]此处PPT背景图中链接3月19日《新闻1+1》节目的剪辑版本,时长2分40秒。
[2]此处PPT只显示黑体字部分,其他为讲解部分
5.1选题
5.1.1聚焦于国内当天发生的新闻热点
5.1.2社会民生类新闻占多数
例如3月14日至3月28日节目选题如下:
2014年3月28日大凉山:别让孤独的孩子孤独!
2014年3月26日杭州限牌:狂乱的一夜!
2014年3月25日大凉山,别让教育着凉!
2014年3月24日校服如何“致青春”?!
2014年3月21日睡得好,才有“中国梦”!
2014年3月20日失联航班,期待确定消息!
2014年3月19日李代沫,唱的是歌,吸的是毒!
2014年3月18日失联飞机:迷失?谜失?
2014年3月17日“婴儿安全岛”,暂停,但请别放弃!
2014年3月14日 MH370,究竟哪儿去了?
5.2节目形式
5.2.1 1+1的双人谈话模式
《新闻1+1》开创了一种主持人加观察员的“双人相互谈话”节目形式。
董倩作为节目主持人,而白岩松的身份是新闻评论员,两人交互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
董倩作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宏观把握着节目的
5
走向,对新闻观点进行有效平衡和补充,把选题外围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而白岩松主要是担任“评”和“说”的任务,是整个节目的灵魂,通过他系统的分析和解读,使得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更为清晰。
5.2.2 挖掘图像功能,提供事实证据
当今的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电视新闻的传播要求不仅仅是停留于新闻事件的表面,而是将“浅层”信息与“深层”信息都尽收眼底。
与传统媒介不同,电视画面可以为电视新闻言论提供论证过程的论据,这也是电视新闻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一大优势。
传统的纸质媒介许多时候靠的是记者对单一的新闻事件进行描述,没有具体的图像、场景、现场画面等可观性事物的展现,使得新闻媒介形式十分单一。
而电视新闻弥补了这一缺陷,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等多种方式,为主持人的评论提供了事实依据,充分发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符号功能,用图像评论与口播评论共同建构起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关系。
在《新闻1+1》中,会将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和重点板块推荐到观众面前,使新闻更具有跳跃感,视野更有冲击力。
5.2.3 “LIVE”标志的特殊性
《新闻1+1》与其他的节目形式不同,是一档直播性的新闻评论节目而不是事前录制好的,这一点通过电视屏幕右上角的“LIVE”标志就可以看出。
众所周知,直播节目较于录播节目难度会大一些,尤其是对于新闻评论类节目来说,主持人在直播时就相当于是在一次次“冒险”,对于突发的新闻事件应当如何评论?从什么角度评论?评论的尺度在哪里?这些都是栏目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做好直播性的新闻评论节目很难,而且在央视的平台上,做好新闻评论节目更是难上加难,一旦把握不好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就会引起社会的舆论狂潮,无法胜任人民群众的意见领袖。
也正是由于困难重重,央视才花大力气去扶持和鼓励《新闻1+1》这种直播性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此来打造有价值的栏目品牌,从而提高节目质量。
5.3新闻评论
5.3.1时效性强
《新闻1+1》十分注重评论的时效性,选取的是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进行分析评论,所涉及的话题都是新闻发生当天或至少是短期内的社会热点
6
新闻。
例如在“十八大”会议召开以后,《新闻1+1》总共做了7 期关于“十八大”会议的节目,每期节目的侧重点都不同;又如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天,新闻《1+1》就利用“现场连线”的方式采访了莫言,紧跟时事热点。
可见,《新闻1+1》的评论时效性很强。
曹景行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新闻在爆发后,有一个解释权的问题,大众还有一个知情权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大陆事实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把解释权放弃了。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如果你保持沉默,民众就会去寻找其他的消息来源。
作为媒体,其实最大的竞争就是解释权之争。
第一解释权可能要比其他解释更重要。
”因此,《新闻1+1》对于时效性的重视,就是对第一解释权的重视。
5.3.2评论视角独特
尽管《新闻1+1》的创办宗旨是“给您不一样的解析”,希望能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刻分析和评论,但毕竟在中国现有的行政体制的大环境下,它不得不时刻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去解读一些重大新闻事件。
而值得称赞的是,在《新闻1+1》的节目中,评论员会首先按照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对新闻事件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再根据各大纸媒及网络上民众的言论进行整合分析,并没有一味的传达政府的政策与精神,尤其在涉及政府的一些负面新闻时,评论员还会给予严厉批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也是节目开播以来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例如《雾霾升级,治理要不要升级?!》(20130130)这一期,大雾问题已经困扰华北地区多日,但是雾霾情况并没有解决,相关部门也没有给出合适的处理方案,白岩松评论中带有讽刺,讽刺中又夹带着思考,语言犀利且有深度。
由此可见,《新闻1+1》不仅有自己的言论立场,同时也很好的兼顾到了受众的利益,有效地引导社会公众的思考。
由此也可以看出,评论员在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3.3新闻语态的平民化
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语态最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改变了以往的电视媒体的说教态度,逐步走向新闻语态的平民化。
2007 年,白岩松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作MFA 课程讲座,曾对央视评论员的语言有过这样的定义:“区别于官方话语系统与民间话语系统的第三套语言系统。
”而这“第三套语言系统”也可看做是新闻评论语言平民化的象征,所以,《新闻1+1》就运用了平民化的思维方式和传播语态去表
7
达陈述言论观点,使得新闻评述中假、大、空的内容少了,客观、具体平实的话语逐渐增多。
这样一来,新闻语言就会变得非常的通俗易懂,表达方式也是简单明了、随意自然,大大增加节目的可观性,使得各个文化程度的受众都可以接受,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引导正确舆论的作用。
5.4主持人风格
5.4.1董倩调理清晰,有扎实的采访功底,对整个节目的进程和脉络把握的十分到位。
5.4.2白岩松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拥有较高的新闻素养,评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6.央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现状评析
按照各节目出现的形式内容来把现阶段央视新闻频道专题类的评论节目进行分类,可以大体归纳为四类:一是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话题类评论节目;二是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类评论节目;三是以“面对面”为代表的人物访谈式的评论节目;四是以原“央视论坛”现在的“新闻1+I”为典型的纯观点解析式的评论节目。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解析式的观点评论节目在目前的新闻评论格局中仍处于较弱的发展趋势;而另一方面,调查类的舆论监督栏目却趋于饱和,“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共同关注”、“时空连线”、“法治在线”、“新闻会客厅”等都属于这一类,新闻媒体报道信息的功能已经被无限放大了。
而最能代表一个电视台形象与权威地位的是言论解析节目,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央视“新闻联播”在2008年初开播30周年之际的改革,把突出“新闻联播”的言论性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加以强调。
而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的开播则可以说是央视对新闻言论的重要性问题的集中聚焦。
8
参考文献
[1] 张傲王木鱼.《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发展变化初探》 [J]. 新闻传播.2013,(8)
[2] 袁沫.《<观察与思考>与节目主持人》 [J]. 电视研究.2000,(4)
[3] 余奇敏.《从<新闻调查>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观念》 [J]. 声屏世界.1998,(5)
[4] 唐晓燕.《从“新闻1+1”节目的开播看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 [J]. 今传媒.2008,(10)
[5] 李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及特点辨析》[J]. 声屏世界.2009,(5)
[6] 李云梓.《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特性------以<新闻1+1>为例》[J]. 潍坊学院学报.2013,(6)
[7] 吉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风格特色及变化------以央视<新闻1+1>为例》[J]. 新闻世界.2013,(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