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

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


的确,学科教学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审视,而应该站在人生的高度思考,首先涉及到最核心的问题,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

后来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做善也”。

说明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

我们现在认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

比如看电影、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

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

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这里包含人们通常说的德育和智育两个问题,这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是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内容上的相融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因此,我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

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

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终将失去它“第一生产力”的光荣称号,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

那么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

事实是,德育和智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很多时候,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式来完成,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

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

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

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二是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哲学上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

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

但从整体上来看,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
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二者同等重要,不分彼此。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

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是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

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

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计划。

但家庭和社会不同于学校,特别是家庭。

他们更多的教育行为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也更不会制定什么教育计划。

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强烈干扰。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思想品德却不闻不问,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

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考上重点高中似乎是一个初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

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高分低能,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现象。

当今人类社会,知识“爆炸”,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

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

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错误的把“以教学为中心”等同于“以智育为中心”,并以“中心”代替了“核心”。

实际上其所谓“中心”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课堂教学。

而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

如政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

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

“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核心”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

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的教学。

在这个“中心环节”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正确规律和教育原则。

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三项基本任务”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

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

所以无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德育为核心,为目的。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有强调意义的是,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育”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

应当正言:不是“德育服务于智育”,而是“智育必须为德育服务”。

固然,德育离不开“诸育”。

智育同样不能与“诸育”分离,尤其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需要表明的是,这绝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德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诸育”皆不可偏废。

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德育为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然而残酷的教育教学现实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孤立、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智育,这怎能不事与愿违?其实智育中也蕴涵极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但在现实教学中,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了品德培养,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作用。

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和谐的发展业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对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

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

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
环境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必将继续发展和提高其思想品德。

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

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就是德育过程的终极目标。

这一目标,正是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是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

《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

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

《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二是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

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

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

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

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三是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
治,促其转化。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

智育与德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需要教师的热情,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播下的火种,不只是用打火石临时打出来的,而是在他的思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燃烧着的,惟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火。

”“教育者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的艺术在于,要使少年在了解自己职责的同时,愉快地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要使您,一个教育者,用人的责任感的道德美来吸引和鼓舞少年,要有一种严厉的、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纪律,这种纪律与鼓吹宽恕一切和抽象善行是势不两立的,并且要使这种纪律成为少年的自我肯定和他本人的道德力量的一种表现。


【附加公文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扶贫工作文件精神,根据《关于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确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从今年起决战三年,实现全乡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保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总体要求: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和贫困代际传递;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年度任务:2015-2017年全乡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精准识别
(一)核准对象。

对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收入为依据再一次进行核实,逐村逐户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核实后的名单要进行张榜公示,对不符合政策条件的坚决予以排除,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精准度。

建立精准识别责任承诺制,上报立卡的贫困户登记表必须经村小组长、挂组村干部、挂点乡干部、乡领导签字确认,并作出承诺,如扶贫对象不符合政策条件愿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确保贫困户识别精准。

(二)分类扶持。

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为黄卡户、红卡户和蓝卡户三类,第一类为黄卡户,是指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在贫困线边缘的贫困户;第二类为红卡户,是指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贫困户;第三类为蓝卡户,是指年老体弱或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五保户。

优先扶持黄卡户,集中攻坚扶持红卡户脱贫,对蓝卡户则通过保障扶贫来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挂图作业。

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三年制定脱贫规划。

乡里将根据各村情况对每年精准脱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建立台账,并用图表标注清楚,挂图作业,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三、精准施策
针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清类别,分类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实处。

在抓好贫困村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对贫困户的帮扶,做到精准施策。

(一)推进基础设施扶贫
1.对“十三五”扶持贫困村25户以上的所有自然村,由规划所牵头负责进行村庄建设规划。

2.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交通、电力、水利、就医就学等方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贫困群众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到2015年完成2个贫困村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确保到2016年底新一轮贫困村中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在调查摸底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保到2016底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土坯房和危旧住房的改造任务;灌溉渠系建设和小山塘除险加固改造主要倾向贫困村,提高灌溉能力,到2017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困难问题;每年安排贫困村至少一个“一事一议”项目,以帮助解决路、桥、水等问题。

(二)推进产业扶贫
1.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

大力发展高产油茶、白莲、等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鼓励支持贫困户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富民特色产业。

为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优先立项和优先提供苗木和
种苗。

每年通过产业扶持贫困户50户以上,到2020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个长效增收的主业。

乡财政筹集资金,重点打造空坑——XX扶贫产业带,带动全乡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

2.筹集精准扶贫到户资金。

县乡筹集精准帮扶到户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补,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助农业保险,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

县财政每年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半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了扶贫产业的贫困户,经验收合格后每户获得一次性扶持资金5000元,按规划分批实施,5年内全覆盖;另外切除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贷款贴息。

3.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指导贫困村选择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组织;设立一个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安排2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合作商业银行按1:8放贷;创建一个部门配合的帮扶机制,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蔬菜局等相关部门在贫困村产业选择、合作社组建、技术培训推广、市场开发等方面会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推进。

4.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鼓励贫困农户以土(林)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方式,参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联户经营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对贫困户创办的家庭农场和有贫困户参与的合
作社,县财政将重点给予资金扶持。

广泛推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力争2-3年覆盖黄卡、红卡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推进搬迁扶贫
1.正确引导。

对地处边远、生存和发展条件较差、就地扶贫难以奏效的贫困户,坚持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稳步推进贫困人口向县城工业园、县城次中心、中心圩镇或中心村有序搬迁转移。

2.整合资源。

积极整合资源支持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道路、通水、通电、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等公共设施。

3.扶持政策叠加。

搬迁移民户可同时享受搬迁移民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搬迁移民户除享受移民安置各项扶持政策外,迁出地的土地、山林、水面等承包经营权不变;帮助其解决后续发展问题,实现稳得住、奔小康能致富。

(四)落实智力扶贫政策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

加强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立项解决贫困村薄弱学校改造,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新招聘的老师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小学任教,每年安排优秀小学教师到贫困村小学轮流支教,让贫困村的小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优先支持
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公办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项目。

2.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

公办幼儿园、村小附属幼儿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减半;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在上级规定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500元;择优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到县属中学上学,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外,每人每学年再给予1000元的生活补助,并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8000元;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3.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

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支持职业学历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参加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在校期间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补助;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为贫困户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此项工作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实施。

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定向培养人才,今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三定向”的加20分录取;从2016年起,县里将切出20%的“三定向”招生指标,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并根据当年招生考试情况确定具体加分标准。

(五)推进劳务扶贫
1.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就业。

2.鼓励能人创业扶贫。

凡通过创业带领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经当地就业部门审核符合相关规定的,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

3.解决贫困户进企业务工。

积极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农民工进企业务工,解决贫困家庭收入来源问题。

(六)推进保障扶贫
1.落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

2.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让其享受基本养老金保障。

3.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对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县内住院给予特殊政策倾斜。

4.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七)推进社会扶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