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节选)》(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设计
“楚辞”的有关文学常识。
2.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3.品味诗歌细节,把握诗人形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4.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难点:通过鉴赏《离骚》的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清代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毛泽东《沁园春·雪》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们口中的“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所以,后来泛称文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作品《离骚》。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
1.文体知识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因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又称“骚体”。
《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楚辞”的特点: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为主;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
学习目标
课时安排
学习过程
学习重难点
可多可少;③用韵不严格;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字。
2.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被放逐达九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作《离骚》。
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他创立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苗裔(yì) 陬(zōu)庚寅(gēng yín) 揆(kuí)
肇(zhào) 扈(hù) 纫(rèn)汩(yù)
搴(qiān) 揽(lǎn) 骐骥(qí jì)修姱(kuā)
谇(suì) 纕(xiāng)诼(zhuó) 偭(miǎn)
忳(tún) 侘傺(chà chì) 溘(kè) 鸷( zhì)
攘诟(gòu) 皋(gāo) 芰(jì)荷
4.词语解释
小组合作交流,难解释的字词句,挖空练习的知识点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我)皇考(对亡父的尊称)曰伯庸。
摄提贞(正当)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揣测)余初度兮,肇(开始)锡(通“赐”,赐给)余以嘉名(状后)。
名(名词活用成动词,给……起名)余曰正则兮,字(名词活用成动词,给……表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加)之以修能(美好的容态)。
扈(披,带)江离与辟(通“僻”,幽僻处)芷兮,纫(连缀)秋兰以为佩。
汩(水流迅疾的样子)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宾前)。
朝(名作状)搴(拔取)阰(土坡)之木兰兮,夕(名作状)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迅速)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序更替)。
惟(思考;思念)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把握壮年)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法则,准则)?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同“导”,引导)夫先路(前驱)!
长太息(叹息)以掩涕(古今异义,眼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美好)以鞿羁(名作动,束缚)兮,謇(助词,无意义)朝(名作状)谇(谏诤)而夕(名作状)替(废弃)。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加上)之以揽茝(状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即使)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古今异义,荒唐)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状后)。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违背)规矩而改错(古今异义,改变措施,错通“措”,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古今异义,迎合
讨好)以为度。
忳郁邑(忧愁烦闷)余侘傺(失意的样子)兮,吾独穷困(古今异义,走投无路)乎此时也(状后)。
宁溘(突然)死以流亡(古今异义,随水流消逝)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名作动,合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通“圆”)(形作名,方枘圆凿)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动使动,使……委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责骂)而攘诟(容忍辱骂)。
伏(通“服”,保持)清白以死(动为动,为正道而死)直兮,固(本来)前圣之所厚(形作动,推崇)。
悔相(观察选择)道之不察兮,延伫(久立)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趁着)行迷之未远。
步(名作动,徐行)余马于兰皋兮(状后),驰椒丘且(暂且)焉(兼词,在那里)止息。
进不入以离(通“罹”遭受)尤兮(被动),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省略)。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前),苟(如果)余情其信(确实)芳。
高(形使动,使……高)余冠之岌岌兮,长(形使动,使……长)余佩之陆离(定后)。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显著)。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即使)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岂余心之可惩(因受创而戒止)。
5.解题
“离骚”之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
“离骚者,犹离忧也”
——《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班固)“离,别也;骚,愁也。
”
——《楚辞章句》(王逸)
三、课中学习任务一:诵读诗歌,把握内容
1.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
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 速读《离骚》(节选),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自叙族源身世——先天的“内美”。
第2段:后天的“修能”。
第3段:政治理想被粉碎而迷惘、徘徊、反思与抉择。
第4段:表明心志,要返回充盈的自我。
四、课中学习任务二:研读诗文,勾勒形象
1.朗读第1、2段,分角度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填写表格。
2.朗读第3、4段,找出表达屈原内在感情、品格的语句,分析屈原的情感,填写表格。
五、课堂小结
本文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他出身高贵,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
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他志向抱负远大宏伟,敢为天下先(“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来吾道夫先路”);他主张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察夫民心”);他追求真理,九死不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屈原内修外美,可谓卓尔不群;长路漫漫,仍言九死不悔。
为何屡被放逐慷慨,乃至自沉汨罗?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与屈原对话,探究其人生选择。
二、课中学习任务一:探究屈原人生选择
1.屈原一心想要实现“美政”,又为什么会“朝谇而夕替”以致被君王流放呢?
答案: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性决定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会瞻前顾后,更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因此得不到君王的认可。
这是昏庸政治的必然,具体来说,原因之一是“余心之所善兮”,爱用香蕙作佩带,又喜采集白芷;原因之二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君王“终不察夫民心”;原因之三是“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兮”。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中的“悔”字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第3段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
虽遭受多方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
第4段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而并不矛盾。
3.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赞同——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观点三: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被攻陷的情况,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
他将国家兴衰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小人。
小结:屈原之死,既是他对于个人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绝望,更是对于国家沦陷的哀鸣!更重要的是,屈原之死,唤起了无数人对于国家的大爱,从关注个体上升到关注家国命运的高度。
一个被楚国抛弃了的人依然要“上下而求索”,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见”这样动人的感叹,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慷慨的誓言。
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祖国强盛,这是怎样一种伟大啊!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课中学习任务二:品味语言浪漫特色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艺术杰作。
请结合诗歌,谈一谈你对《离骚》浪漫主义特质的理解。
答案:《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
——汉王逸《<离骚>序》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 女) 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疏远;弃妇——排挤打击。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整个《离骚》还有采用幻想的形式,离奇的情节,大胆的夸张,神话色彩,等呈现浪漫主义特质。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刘勰
四、课中学习任务三:对比阅读——浪漫与现实
请对比《离骚》(节选)与《氓》,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作的异同,填写表格。
《诗经》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两大源头都
是中国古代人民灵魂的回响,都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体现,它们有时牵手并行,有时分道扬镳,共同将中
国写成了诗歌的国度。
五、课堂总结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苏轼
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朱熹《楚辞集注》
读懂了《离骚》就读懂了屈原。
他爱国忧民、坚持真理、“九死不悔”的精神和他的壮怀激烈的气节
和风骨,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
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独醒”“独立”人格精神及不屈不挠的执著毅力,值得后世永远珍藏和纪念,
他的人格、作品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一笔丰富而珍贵的财富,成为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座不朽的
丰碑。
推荐学习资源
1.余秋雨《中国诗人》。
2.袁行霈《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
3.袁行霈《屈原的人格美》
学后反思
自我测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