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很好的达到规划目的。
在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中,环境容量是根据环境质量
预测值和环境目标值的结果计算出来的,而各污染物的削减量 是根据费用效益分析,以最小费用为目标来进行分配的。这里 既不能很好的解决由环境质量浓度目标反推至各污染源强的分 配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问题,也不能有效地给未来的一些不可 预见的工业发展腾出预留的环境容量。所谓协调与经济的发展 也仅能停留在费用效益分析上,而没有真正将其合二为一。
“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
2.2.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连续性---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关 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
稳定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 均衡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 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力)
---必须进行环境规划。
2.3.3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2.3.3.1人地关系
人地系统中,人的一方面首先是要适应其生存环境, 另外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又影响着环境的结构、功能;
而“地”的一方面,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环 境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外,环境又 制约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活动的规模、强 度和效果
2.3.1人地系统概念
人地系统 ---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称,是地球表层的“人” (人类及其经济社会活动)与“地”(地理环境)在 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 结构。
---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
地理环境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对流层顶部(10-30km), 是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渗透 、转化的交错地带 --提供生存环境、生活生产的资源
能源;给人以精神、美学上的享受)
5.
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
功能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
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所以,环境对人类
社会的支持作用远大于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的内涵。
3.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 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问题。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污 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绝对环境容量
WQ=WS(标准浓度)
WQ=M(WS-B)
M---环境介质的量
B---本底浓度
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2)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耗散结构是非平衡结构,是个活的结构,它的形成和 维持需要外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支持。
人地系统是耗散结构,要稳定,要协调共生需要外界 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支持。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2熵变描述
熵---系统的无序性、混乱度 熵变:ds=dsi+dse
dsi---人地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过程产生的熵。根据热 力学第二定律:dsi≧0 (可逆过程=0,不可逆>0) dse---人地系统和外界的熵交换(可正、可负、可零 )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2熵变描述
ds<0 熵值降低---稳定、有序---协调共生 ds>0 熵增---混乱、无序---人地冲突 ds=0 熵值不变---维持原有状态---警戒协调 ds=? 熵变无规律---方向不定---混沌
怎样才能熵减,人地协调共生呢???
2.3.3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人地系统的持续发展,可以看作是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物质实体发展,又要包括科技教育 、政策体制和法规标准等非物质实体发展的多维综合协调发展过程。 把区域经济活动作为整体,寻求最经济的同生态环境协调。把人类的 生存利益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用经济活动同改革社会活动结合,提高 社会整体宏观效益。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是有限度的,社会
、经济的发展不应超越环境承载力,否则将造成生态 破坏和环境污染,应通过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 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案。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 5、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区域,由于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发展先后及开发难易程度,面对的机遇、存在问题和挑战,发展目 标及决策的不同人地之间矛盾激化程度不同,所处区域发展状态也应 不同。源自文库些区域可能处于机械增长型发展状态。人地系统持续发展, 必须相对准确的判断某区域所处发展状态,给予科学定位,调整人地 作用关系,科学地制定区域性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型规划。
2.2.5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
a、可持续发展是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为何要规划,怎样进行规划,都可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上得到解释。
b、可持续发展是环境规划的目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
c、环境规划是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
2.3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理论
2.3.1 概念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3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1. 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
2.
环境系统不仅仅是个纳污容器,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
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
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特征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量。
3.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
4.
环境系统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纳污、净污;提供资源、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考试重点
理解:环境系统、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 基本概念;
了解: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复合生态系
统和空间结构理论;
本章内容
2.1 环境承载力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理论 2.4 空间结构理论
在编制经济与环境协调型规划时,必须明确人地系统协调 观念。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经济”,不仅要在规划中体现能 源效率、环境容量使用效率生存负荷效率、社会进步效率、各 种资源使用效率和空间效率等,还要在维护人类良好生态环境 前提下,分析人地系统的交叉效率及其整体协调程度,以保证 人地系统协调持续发展。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2)环境系统的功能 功能一:环境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能力。 功能二:环境系统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 ----提供自然资源和容纳净化污染物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3)环境系统和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系统是环境规划的对象之一; ---环境规划目的是协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环境规划关注的是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2)定量描述 EBS=F(T,S,B) ---时间、空间、经济行为---三个自变量 体现时间性、区域性和经济行为的关联性 目前还没有准确函数用于计算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3)指标体系
从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角 度,可以将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用指标体系来间接表 达,包括:
(功能之一)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1)概念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 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之中,而在做环境 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用环境浓度标准 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 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 境容量。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2熵变描述
系统的熵增:协调障碍、功能紊乱、无序增加 (人地系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矿产枯竭) 系统熵减:系统有序、稳定 (输出污染物、投入资金治污、投入资金生态建设、
外部调入所需矿产资源、引入水资源等) 负熵流:促进有序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1)概念
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对他)的作 用量。
环境承载力: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的极限值(阈值)。
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资源---生态破坏 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 这里的人类系统包括:社会和经济系统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1)环境系统概念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 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及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 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 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在保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能量、信息交换的条件下,系统自发产生新的有 序结构。也就是说环境系统具有维持自身稳定和发 展的能力。
2.3.3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2.3.3.2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
在这人地辩证关系中,人是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 ,人在生存、享受、发展三大需求的驱动下,必然推 动人地系统的发展。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主要关注人的活动。 要进行环境规划(约束规划人的行为)
其中要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 ---双刃剑(环境问题)
2.2.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当代人”“后代人”---人类,群体,而非个人 分三层次解释:
宏观--人类和自然共同协调进化(人-天关系,天人合一) 中观--满足当代后代、局部全球的共同需要(人-地关系) 微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人关系)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2熵变描述
熵变:ds=dsi+dse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充要条件是从外界获取负熵流.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以人地关系协调共生为核心, 力求将人类系统熵的产生降至最低,把地理环境系统 为人类活动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负熵的能力提高到最 高。根据熵变规律,创造协调共生人地系统。
2.3.1人地系统概念
人地系统经历了: 环境决定论---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中心论---人定 胜天、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人地协调共生论(可 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1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的组成部分)
---是指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物 质流、信息流的支持下,能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 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
资源供给指标: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 社会影响指标: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公共设施、人口密
度
污染容纳指标:污染物排放量、绿化状况、污染物净化能力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和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经处理 后得到环境承载力的相对值。
通过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我们可能得到某一区域的环境承 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可以被应用于环境规划,并作 为其理论基础之一,成为从环境保护方面规划未来人类行为的 一项依据。
; 更新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
2.2.3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a、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 b、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可更新速度
;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在林业、渔业等领域提出; c、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可更新替
代物的开发速度; d、污染物的排放不超过环境容量; 可持续发展主要关心的是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
→需要通过环境规划实现
2.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
(1)清洁生产---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污染防治
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生产出 清洁的产品。
(2)生态技术---生态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城市-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3)利用政府职能---管理和规划
强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 经济手段:奖励、罚款、税收
在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中,环境容量是根据环境质量
预测值和环境目标值的结果计算出来的,而各污染物的削减量 是根据费用效益分析,以最小费用为目标来进行分配的。这里 既不能很好的解决由环境质量浓度目标反推至各污染源强的分 配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问题,也不能有效地给未来的一些不可 预见的工业发展腾出预留的环境容量。所谓协调与经济的发展 也仅能停留在费用效益分析上,而没有真正将其合二为一。
“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
2.2.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连续性---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关 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
稳定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 均衡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 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力)
---必须进行环境规划。
2.3.3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2.3.3.1人地关系
人地系统中,人的一方面首先是要适应其生存环境, 另外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又影响着环境的结构、功能;
而“地”的一方面,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环 境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外,环境又 制约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活动的规模、强 度和效果
2.3.1人地系统概念
人地系统 ---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称,是地球表层的“人” (人类及其经济社会活动)与“地”(地理环境)在 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 结构。
---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
地理环境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对流层顶部(10-30km), 是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渗透 、转化的交错地带 --提供生存环境、生活生产的资源
能源;给人以精神、美学上的享受)
5.
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
功能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
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所以,环境对人类
社会的支持作用远大于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的内涵。
3.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 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问题。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污 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绝对环境容量
WQ=WS(标准浓度)
WQ=M(WS-B)
M---环境介质的量
B---本底浓度
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2)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耗散结构是非平衡结构,是个活的结构,它的形成和 维持需要外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支持。
人地系统是耗散结构,要稳定,要协调共生需要外界 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支持。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2熵变描述
熵---系统的无序性、混乱度 熵变:ds=dsi+dse
dsi---人地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过程产生的熵。根据热 力学第二定律:dsi≧0 (可逆过程=0,不可逆>0) dse---人地系统和外界的熵交换(可正、可负、可零 )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2熵变描述
ds<0 熵值降低---稳定、有序---协调共生 ds>0 熵增---混乱、无序---人地冲突 ds=0 熵值不变---维持原有状态---警戒协调 ds=? 熵变无规律---方向不定---混沌
怎样才能熵减,人地协调共生呢???
2.3.3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人地系统的持续发展,可以看作是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物质实体发展,又要包括科技教育 、政策体制和法规标准等非物质实体发展的多维综合协调发展过程。 把区域经济活动作为整体,寻求最经济的同生态环境协调。把人类的 生存利益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用经济活动同改革社会活动结合,提高 社会整体宏观效益。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是有限度的,社会
、经济的发展不应超越环境承载力,否则将造成生态 破坏和环境污染,应通过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 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案。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 5、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区域,由于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发展先后及开发难易程度,面对的机遇、存在问题和挑战,发展目 标及决策的不同人地之间矛盾激化程度不同,所处区域发展状态也应 不同。源自文库些区域可能处于机械增长型发展状态。人地系统持续发展, 必须相对准确的判断某区域所处发展状态,给予科学定位,调整人地 作用关系,科学地制定区域性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型规划。
2.2.5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
a、可持续发展是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为何要规划,怎样进行规划,都可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上得到解释。
b、可持续发展是环境规划的目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
c、环境规划是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
2.3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理论
2.3.1 概念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3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1. 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
2.
环境系统不仅仅是个纳污容器,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
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
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特征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量。
3.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
4.
环境系统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纳污、净污;提供资源、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考试重点
理解:环境系统、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 基本概念;
了解: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复合生态系
统和空间结构理论;
本章内容
2.1 环境承载力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理论 2.4 空间结构理论
在编制经济与环境协调型规划时,必须明确人地系统协调 观念。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经济”,不仅要在规划中体现能 源效率、环境容量使用效率生存负荷效率、社会进步效率、各 种资源使用效率和空间效率等,还要在维护人类良好生态环境 前提下,分析人地系统的交叉效率及其整体协调程度,以保证 人地系统协调持续发展。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2)环境系统的功能 功能一:环境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能力。 功能二:环境系统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 ----提供自然资源和容纳净化污染物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3)环境系统和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系统是环境规划的对象之一; ---环境规划目的是协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环境规划关注的是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2)定量描述 EBS=F(T,S,B) ---时间、空间、经济行为---三个自变量 体现时间性、区域性和经济行为的关联性 目前还没有准确函数用于计算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3)指标体系
从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角 度,可以将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用指标体系来间接表 达,包括:
(功能之一)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1)概念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 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之中,而在做环境 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用环境浓度标准 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 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 境容量。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2熵变描述
系统的熵增:协调障碍、功能紊乱、无序增加 (人地系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矿产枯竭) 系统熵减:系统有序、稳定 (输出污染物、投入资金治污、投入资金生态建设、
外部调入所需矿产资源、引入水资源等) 负熵流:促进有序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1)概念
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对他)的作 用量。
环境承载力: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的极限值(阈值)。
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资源---生态破坏 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 这里的人类系统包括:社会和经济系统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1)环境系统概念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 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及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 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 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在保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能量、信息交换的条件下,系统自发产生新的有 序结构。也就是说环境系统具有维持自身稳定和发 展的能力。
2.3.3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2.3.3.2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
在这人地辩证关系中,人是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 ,人在生存、享受、发展三大需求的驱动下,必然推 动人地系统的发展。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主要关注人的活动。 要进行环境规划(约束规划人的行为)
其中要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 ---双刃剑(环境问题)
2.2.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当代人”“后代人”---人类,群体,而非个人 分三层次解释:
宏观--人类和自然共同协调进化(人-天关系,天人合一) 中观--满足当代后代、局部全球的共同需要(人-地关系) 微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人关系)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2熵变描述
熵变:ds=dsi+dse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充要条件是从外界获取负熵流.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以人地关系协调共生为核心, 力求将人类系统熵的产生降至最低,把地理环境系统 为人类活动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负熵的能力提高到最 高。根据熵变规律,创造协调共生人地系统。
2.3.1人地系统概念
人地系统经历了: 环境决定论---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中心论---人定 胜天、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人地协调共生论(可 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1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的组成部分)
---是指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物 质流、信息流的支持下,能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 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
资源供给指标: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 社会影响指标: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公共设施、人口密
度
污染容纳指标:污染物排放量、绿化状况、污染物净化能力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和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经处理 后得到环境承载力的相对值。
通过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我们可能得到某一区域的环境承 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可以被应用于环境规划,并作 为其理论基础之一,成为从环境保护方面规划未来人类行为的 一项依据。
; 更新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
2.2.3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a、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 b、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可更新速度
;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在林业、渔业等领域提出; c、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可更新替
代物的开发速度; d、污染物的排放不超过环境容量; 可持续发展主要关心的是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
→需要通过环境规划实现
2.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
(1)清洁生产---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污染防治
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生产出 清洁的产品。
(2)生态技术---生态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城市-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3)利用政府职能---管理和规划
强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 经济手段:奖励、罚款、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