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存货控制分析及建议[会计实务,会计实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企业存货控制分析及建议[会计实务,会计实操]
企业库存控制是每个企业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那么如何进行控制。
由于这两大部分在企业的库存中占了大部分,也是库存控制的重点。
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其是一个相关联的部分。
因为原材料是因为由于企业要生产产品才会购进材料。
如果没有产品需求材料是不会购进(当然策略性备库存情况除外)。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从源头谈起。
大家都知道,每个公司都是以销售部为龙头,现代企业管理,多数是订单式生产。
库存式生产的企业已很少,为什么大家都是订单式生产,还会产生库存不合理升高的情况呢。
那么库存的高低的评判标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理一下思路。
看一下企业中运转的流程是怎样的。
一般企业的运作流程大概会是这样,销售部提出销售计划,生产部进行材料采购申请。
采购部进行材料采购,原材料采购回来后检验、入仓,生产部领用材料进行生产,生产完工后产品入库,销售通知储运部门发货到客户。
这个流程是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关键在流程中各环节执行时间上,不同的企业控制的时间不同,从而库存的控制效果也会存在不同。
首先销售部要在每月提供销售计划方面要尽量接近实际,当然这个准确性方面,能做到80%就已经非常不错的了。
但现在不少中小型企业这方面做的可能非常不好,准确性可能仅有60%左右,甚者可能还用更低的,如果销售部人员流动较快,对客户熟知度不强,可能列糟。
面对这个情况,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问题出现。
由于销售部的销售计划不准,从而导致材料采购计划不准,影响财务的资金安排,由于材料计划不准,也相反会影响到生产,要么有单,但无料,要么有单,但料不齐。
另一方面,也会增
加存货库存时间及成本。
这些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到销售,货出不来,或不及时,财务资金回笼放慢。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现从我工作过的公司的做法,提一下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首先要分析下,你所在公司库存的情况如何?可能大家会问,我可以分析一下,我公司的库存结构。
现在库存到底高了还是低了,我只能与历史月份进行比较一下。
如果是这样,首先,我并不赞同这样做,由于企业每月的订单量不同,备货政策不同,库存高低会不同程度的波动,有时甚至还会很大,这正是我们财务在每月进行财务分析时,需要理性指出的。
不能就账面而账面分析问题。
我们要找到库存高低的衡量标准。
那么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库存量的问题。
由于企业的动作开始于销售部接到订单,那么销售部的计划对库存量的设置就有很大关系,虽然现代企业是订单式生产,但企业中还是不可避免的要备置一部分库存(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到的安全库存量,这个安全库存量的制定,说说容易,大真正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
因为这与销售部的计划的准确性有限大关系,如果计划信息不准,极易造成呆滞库存。
企业在制定安全库存量时,要考虑的信息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虽然财务管理上有类似计算公式,但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客户的历史进货量,进货规律如何,所进产品的频率,每次需求量,间隔时间
第二:所售产品的客户集中度如何。
如果某类产品的客户比较集中,还要分析公司与客户目前的合作情况如何,所进产品是否有可能调整。
如某些行业,由于成本压力,配方进行调整。
这时产品所备库存型号就要及时进
行调整。
另外如果某类产品的客户集中度不是很高,那么就要考虑各小客户的进货量、进货周期如何。
是否相对稳定,再决定设置的安全库存量。
如果某类产仅为单一客户需求,但此客进货量较少,周期较长,那么这种客户就没有必须设置安全库存。
由于产品依赖此客户程度较强,非此客户其他客户一般不接受些类产品。
也就是专为此客户开发的产品,如果备置库存,就极可能造成呆滞物料,除非些客户每次都打订金。
第三:本司产品的存活趋势如何,如果某些产品由于成本压力,虽然有在客户使用,但公司正的此方面攻关,很快就要替代。
那么这时在制定安全存时就要考虑进这方面因素。
第四:要考虑业务人员的对产品的熟悉情况,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如何。
第五:安全库存量信息要及时更新,比如一个月更新一次。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某类产品在当月出现的质量问题,那么安全库存的备置就要考虑了。
现比如新开的产品,如果不是太稳定的,一般不要急于设置安全库存。
等等,由于企业生产产品不同,客户群不同,考虑的因素,可能还有其他方面。
结语:学习财务会计,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