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_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探索,确立了发展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加快政府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对于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主动性、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对民主政治的历史求索和现实状况
近代以来,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做过多种尝试和努力,其中包括向西方学习,试图通过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道路来救国救民,但都因为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围剿中归于失败。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或其他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不发动和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实行人
民民主,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强民富的目标。
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解放、实现民主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民族解放、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相信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建国之初,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面临的任务,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走了大弯路。
其间实行的所谓“大民主”,实际上是一种街头民主,说得更重一点是冲动的“多数人暴政”,是无政府状态,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削弱了党的领导,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纠正了“文革”的错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针对“文革”的经验教训郑重提
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这一重要论断,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的高度来认识,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他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提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基本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得到巩固和充实,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政府民主和司法民主全面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过程公开,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加强,促进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得到进一步落实。
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发挥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的重大决策在更大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进行了党代会常任制等党内民主的改革试点,这一系列举措为党内民主建设积累了新鲜经验。
加强民主监督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建立健全了对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机制。
党的十七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了新的规划,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自此,政治体
制改革由“积极稳妥推进”进入“深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这条道路的根本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基本规律和总的要求是实现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基本制度框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体要求是“四个坚持”,即:“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
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通过这个制度,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得以提高,既实现了广泛的民主参与,又有利于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基层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下,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的民主制度。
它是群众身边的民主,能够最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直接和最具体的体现。
这些制度内含着“人民的统治”、“主权在民”、“自由公正”等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体现着民主政治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
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坚持这些制度,并随着
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选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经过长期的奋斗,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必须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党内民主的状况决定和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要素的生长及向周边的拓展。
没有党内民主的充分发展,人民民主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党内民主观念的强弱、党内民主架构的科学与否,都会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建设与发展。
正因如此,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思想;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发扬党内民主以推进人民民主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更对这一路径作了详细而具体的部
署,我们必须按照这些要求扎实推进。
二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健全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自治等民主制度,采取政务公开、决策透明、决策听证、程序民主等办法,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发展基层民主,逐步扩大自治范围和直接选举范围,以权为民所授来保证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调动积极性。
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
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四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各级党政组织和全体党员、公务人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推进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监督。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五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实现十七大所要求的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
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积极探索建立决策权、执行权、司法权、监督权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
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65.
[2]乔翔.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J].唯实,2017(4):29-3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