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03b0b73f78a6529657d533d.png)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018b9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
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
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说明: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交流导入,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及反思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6eed211f01dc281e53af07d.png)
9.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二、朗读课文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四、悟意境,体感悟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浣溪沙(教案和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浣溪沙(教案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398057fe87101f69f319553.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二、朗读课文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四、悟意境,体感悟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dcdb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b7176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
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
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部编(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ea62950bcd126fff7050b9e.png)
部编(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统编六下《浣溪沙》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六下《浣溪沙》教学设计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54da38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c.png)
统编六下《浣溪沙》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能用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浣溪沙》,理解词意。
2.能用“品读意象法”,结合“暮雨、子规啼”等关键词感受词人悲凉的心境。
能用“知人论世法”“了解用典法”,走进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3.领悟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意,走进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领悟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关于苏轼,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介绍或评价一下。
2.这是我们对苏轼的评价,那么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的呢?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黄州就是湖北黄州,惠州就是广东惠州,儋州是海南儋州。
为什么苏轼认为“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对自己的意义非同一般,今天我们先来走进黄州。
板书课题,齐读,明确词牌名。
3.了解小序。
这首词正文前面有一行小字,这是什么?(小序。
)小序交代了什么?小结: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
读词时要关注一下。
二、探究新知(一)学习活动一:读准一首词1.自由读词三遍,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好韵脚。
注释也要读。
2.汇报评价:(1)指名读,正音。
(生评)多音字:少,据意定音(2)齐读,读好节奏,韵脚平声,稍微延长一点。
(二)学习活动二:赏一处风景,品一种心情1.词的上阕分别写了哪几种景物?边读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致?2.交流反馈。
句一:山下兰芽短浸溪。
预设:兰芽怎么样?短短的,茁壮的,娇嫩、生机勃勃。
句二:松间沙路净无泥。
预设:怎样的松林?郁郁葱葱。
怎样的沙路?一尘不染小结:这些景物让我们感受到词人的心情十分愉悦。
板书:愉悦句三:萧萧暮雨子规啼。
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字词传递给你这样的感受?预设1:萧萧——联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预设2:暮雨——傍晚的雨给人什么感受?预设3:子规啼。
(出示子规啼血资料。
)传说古蜀国国王望帝死后,化为一只小鸟,因为思念自己的子民,夜夜哀啼,啼出的鲜血染红了杜鹃花,称为杜鹃鸟,也叫子规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18fa9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32f2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
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习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
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近诗歌。
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
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
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
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宋词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2】篇〗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怀人的小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73d3a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第1篇】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下阙板书: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主旨探讨: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艺术赏析: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3、文章脉络梳理: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第2篇】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
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诗词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
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
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1466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反思第【1】篇〗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
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我们的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情。
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我们的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我们的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我们的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我们的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
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
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我们的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我们的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
我们的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
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四、注重积累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95452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9.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1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2篇】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下阙板书: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主旨探讨: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艺术赏析: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3、文章脉络梳理: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3篇】《浣溪沙》是苏轼写得一首词,词的上片是描写清泉寺的优美景色,下片表达了词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31b1a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5.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9529d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1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2篇】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怀人的小词。
此词上阕写户外:雨后斜阳照着枝上残花,游蜂窃得花香,飞进蜂窝酿蜜。
下阕写户内:闺房之内,悄无一人,只见窗外春风掠过,竹影斑驳映地,香炉内的水沉香料,整天吐着轻微的氤氲。
此词通体停匀,轻重平衡,尤以两结轻灵蕴藉,如一足亭亭玉立,饶有无穷情致。
上片写屋外景物。
这是一个暮春的傍晚,一场春雨刚过,枝头的几朵残红被雨水沾湿了,还没有随风飞散凋落;一带疏篱,透过了星星点点的斜晖。
“残红”点明春暮,“斜晖”点明日暮。
春残、日幕,再加上暂留枝头的残红、转瞬即逝的斜晖,这一切物象,对于一个在怀人的寂寞期待中消逝着青春岁月的闺中人,自会引起很深的怅触。
上两句写静物,接下来一句转写活动中的事物:“游蜂酿蜜窃香归。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d4b6e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b.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呤诵,并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伤春之情。
课前准备:了解晏殊的生平。
教学流程:一、复习背诵曾经学过的诗词。
二、初读出示《浣溪纱》,自由读。
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
正音。
齐读。
讨论:这首是诗还是词?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首宋词,浣溪沙为词牌名,它的格式一般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学轻轻读一读,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师在旁点拨提升: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
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
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
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指导朗读。
带一丝淡淡的忧伤。
指多名学生朗读。
四、补充资料。
这首词是晏殊一百多首词中流传较广的一首。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关于这两句,还有一个传说。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
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
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
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
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
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
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
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
晏殊看了,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94732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1篇】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下阙板书: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主旨探讨: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艺术赏析: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3、文章脉络梳理: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2篇】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
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我们的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情。
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我们的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我们的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我们的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我们的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
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
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我们的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我们的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da49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1、作者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注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bdaec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1篇】《浣溪沙》是苏轼写得一首词,词的上片是描写清泉寺的优美景色,下片表达了词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由于学生是真正意义上接触词,对词并不怎么了解。
所以在上课导入的时候我以介绍词为重点,这样一来同学们对词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在新授词的时候,我结合了当时词人写词的背景,这是词人被贬黄州时写的。
如果是你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呢?而词人又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好好去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解决词义,最后对词进一步深化。
但在这个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如学生和老师之间那份热情没有被调动,课堂显得有点沉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反思【第2篇】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
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我们的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情。
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我们的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我们的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我们的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我们的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
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
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我们的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我们的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
我们的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
7.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8.全词小结: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教学板书]
9.浣溪沙
浣溪沙上片:写景三幅画面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清新幽雅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驻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上片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还是比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
而对于下片的抒情,确实是教学的难点,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
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