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双宾语Word版

合集下载

《论语》双宾语句分析

《论语》双宾语句分析

《论语》双宾语句分析作者:徐杨柳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叫作双宾语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双宾语结构,而相比而言,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句更为常见,类型结构也更加复杂。

笔者将以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例,主要考察其双宾语句的类型特点。

关键词:《论语》;双宾语句;直接宾语;间接宾语;语义关系]“双宾句的动词必须是三价动词,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一般指人;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一般指物或事。

”例如,在“我给她一支笔”里,动词“给”是一个三价动词,前面是施事主语“我”,后面接与事宾语“她”和受事宾语“一支笔”。

在现代汉语里有很多双宾语句,前辈语言学家和当代专家学者对双宾语句的研究也源源不绝,“自《马氏文通》以来所有汉语语法书没有一本不讲到双宾语句。

”要深刻了解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必须先从谓语动词的性质入手,并不是所有动词都能接双宾语,而另一方面,有些动词需要在一定的语义条件和语法条件之下才能带双宾语。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把这一类动词概括为“交接物品”的外动词,并解释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交接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

从语义角度解释了动词能够带双宾语的原因。

《论语》中双宾语句的动词与两个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两种类型:一般双宾语句和特殊双宾语句。

一、一般双宾语句由于语言发展的延续性,古汉语中大多数双宾语句与现代汉语常见的双宾语句结构相似,都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结构,因此笔者将这种类型的句子称为一般双宾语句。

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将《论语》中的一般双宾语句分为以下四小类:1.称谓类双宾语句“称谓”是这类句子的语义特征,表示间接宾语(近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被动词称为直接宾语(远宾语)所表示的名称或事物。

在《论语》中常见的动词有“谓”,表示命名的意思。

例1: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例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叙述句之双宾语句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叙述句。

如: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今天先学双宾语句。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因为离动词近,现代汉语叫它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

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离动词远,现代汉语叫它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或事。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如:给他一本书、拿给他一百元、问他两个问题、叫他老张。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比现代汉语复杂。

首先,跟现代汉语一样,含有“取予、询问、称说”等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取予义动词有“赐”、“与”、“授”、“予”、“归”、“遗”、“贻”、“偿”、“藉”、“赍”、“取”、“夺”等。

如:①《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活我,吾与女璧。

”(与,动词,给。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卫庄公说:救活我,我给你玉璧。

)③《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④《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紾,zhěn,扭折。

任国有个人问孟子的弟子屋庐子:“礼仪和吃饭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娶妻和仪礼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那个人说:“按照礼仪找吃的,就会饿死,不按礼仪却可以吃饱,那还一定要礼仪吗?按照亲迎礼,就娶不到老婆,不按照,就会娶到老婆,那还一定要遵守亲迎礼吗?”屋庐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去问孟子。

孟子说:“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吃的重要。

双宾句

双宾句

双宾句一.定义: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带两个宾语。

野人予之块。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后稷教民稼穑。

(《孟子·许行》)这两个宾语依次紧接动词之后,分别表示行为关涉到的人和事物。

通常一个指人,靠近动词,间接受动作的支配,称间接宾语(或近宾语);一个指物,远离动词,但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称直接宾语(或远宾语)。

两个宾语分别跟述语发生述宾关系。

双宾语句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但比较起来,古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更为复杂多样,其语义和类型比现代汉语更多,有时还会产生歧义和误解,有些双宾语句式的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这些情况,往往给阅读古籍带来困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双宾语句的分类:一般来说,人们从词义特征入手,或限定双宾动词的范围,或给双宾语分类。

双宾动词的范围较广,双宾语句的谓语动词,从意义上可分为六类,即:授受类、问告类、处置类、称谓类、使动类,为动类。

1.授受类:授受义双宾语句所表示的语义为将某种东西授给别人,或从别人处接受某种东西。

又可分为授予义和接受义两个小类。

授予义动词有“授、予、与、赐、锡、贻、遗、馈、归、赏、付、报、施、助、降、舍、输、供、资、属、献、介、弃、赍、厘、匈、借、分、假”等。

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汤使遗之牛羊。

(《孟子·滕文公下》接受义动词有“受、取、得、举、借、贷、假、藉、分”等,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我币。

(《谷梁传·僖公二年》)珍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

(《孟子·告子下》)“借、假、分”等词既可是授予义,又可是接受义,这种施受同辞现象所构成的歧义句,要视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区别。

2.问告类:其表示的语义为向别人告诉或询问某种事情。

可分为告诉义和询问义两种。

告诉义动词有“言、告、语、报、许、教、诲、戒、谢、嘱、宣告、指示”等。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不可,是示之无魏也。

(《韩非子·说林下》)询问义动词常见的只有“问”。

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句

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句
第二节 叙述句
双宾语句
双宾语句学习重点
概念:双宾语、双宾语的名称、双宾语句 双宾语的动词具有的特点:
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动词“为”带双宾语 准确翻译双宾语句
什么是双宾语?
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最常见的单宾结 构,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又 称为双宾语。
——“唯蜩(条)翼之知” 即“只知看蝉的翅膀”。
——“唯命是听”即“只 听从(您的)命令”。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 “胡”、“奚”、“曷”、“安”、“恶”、“焉”等疑 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 书》)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
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
不如早为之所。
“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方”。
重为之礼而归之。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仪式”。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法寻找 借口”。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车驾”。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 双宾语。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在结构形式和 语义关系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一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 “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①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古汉语双宾结构辨析

古汉语双宾结构辨析

鸡) , 孩子 c h i c k e n ( 小鸡) , 鸡肉c h i c k e n 。我 们在 记 忆 s u c c e s s 谁能 写 出更多的单词 。 ( 成功 ) 时, 就可 以举一反 三 引出 s u c c e s s f u f ( 成功 的 ) , s u c c e s s 一
在 一定条件 下具灵 , 偏正, 并 列等结 构关 系 , 其词 序 语 语法形式 的特殊性 , 复 杂性 , 撇开 了形 式的决 定者一 一语义 内容 , 那 么就难 免陷 入主 观片面 , 而把 特殊 问题 一般化 , 把不
我们认为 , 古汉 语双宾结 构的范 围不 宜任 意扩 大 , 一般 能 同结构的 句式 混淆起 来 。古汉语 双宾结 构有其常 见 的一般形 式( 如上 述) , 但在 具体 语言环境 中, 其结 构形 式也 和语 言的其
告之悔 。( 左传 ・ 隐公元年 》 ) 豆 区釜 绅之数 , 其取之 火也薄 , 其 很象双宾 结构 。例 如 : 人谓 我朱愚 , 知乎 ?( 《 庄子・ 庚桑楚 》 ) 施之 民也 厚 。( 《 左传 ・ 昭公元年 》 ) 后稷牧 民稼穑 .( 《 孟子 ・ 滕文 公上》 )
古汉语双宾结构辨析
四川 I 省 巴中 市 巴州 区教 师 进修 校 ( 6 3 6 0 0 0 )冯颖 环
双宾结构 是古今 汉语都有 的一 种句式 。过 去的语法 著作 并且各 自分别受动 词支配 。 其词序 一般应是 固定的 , 即表 人事 都认为双 宾结 构是 “ 动词 +双 宾语 ” , 即谓语 动词 后必须 带有 的 间接 宾语在前 , 表 物事的直 接宾语在 后。例如 :
两个宾语 。现代学 者专家 的有 关论著在 这一点 上有共 同的认 有 以下两 点 : ①双宾动 词( 又称 “ 交接 动词 ” , “ 给 取动词 ” 。 指能 静女 其娈 , 贻我彤 管。( 《 诗・ 邶风 ・ 静 女》 ) 公 赐之食 。( 《 左 以西方语言模 式为理据 而建构 的汉语语 法学 ,是 重在研 识, 并都将其作 为双宾结 构的必要 条件 。 目前 存在 的分 歧主要 传 ・ 隐公元 年》 ) 带双宾语 的动词) 范 围的广 、 狭 。人们一 般都 是从词义特 征入 究用 词造句的形式 规律 的科 学 , 所 以在句 法研究 中 , 人们往 往

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句课件2012-02-07

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句课件2012-02-07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臵是古代汉语的 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 臵”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 现象区分开来。
疑问句 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需有疑问词的帮助,方
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 语气词,有时候二者兼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 隐公元年) 子见夫子乎?(论语· 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 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 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 ‚胡‛、‚奚‛、‚曷‛、‚安‛、‚恶‛、‚焉‛等疑 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孟子·滕文公上》)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左传·成公三年》)
否定句 否定词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毋、未、弗、勿、非、否”;
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例句: (参见王力教材p263)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未”、“毋”、“莫”四个
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 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 宣公二年) 思考:为什么有“不”、“未”、“毋”、“莫”四个词构 成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前臵?而其他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 则不涉及宾语前臵?返回
比较句中“为之”的用法: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吾不忍为之民。
双宾语句讲授结束 再见!
宾语前臵句
本节重点
宾语前臵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

完整word版,双宾语结构

完整word版,双宾语结构

双宾语结构说明:此结构由主语+及物谓语动词+间接宾语(人)+直接宾语(事物)组成。

如,He brings me cookies every day.She made me a beautiful dress.但若要先说出直接宾语(事物),后说间接宾语(人),则要借助于介词to或for,如,He brings cookies to me every day.She made a beautiful dress for me.用to侧重指动作的方向,表示朝着,向着,对着某人。

用for侧重指动作的受益者,表示为了某人,替某人。

常跟双宾语的动词有:(需借助to的)bring, give, lend, hand, offer, pass, pay, promise,return, send, show, teach, tell, write, ask,等。

(需借助for 的) buy, call, cook, choose, draw, find, get, make, order,sing, save, spare,等。

翻译练习:1. Johnson 先生去年教我们德语。

2. 奶奶昨晚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3. Mary把钱包交给校长了。

4. 请把那本字典递给我好吗?5. 他把车票给列车员看。

6. 这个学期我已经给父母写过三封信了。

7. 我父亲已经给我买了一辆新自行车。

8. Robinson Crusoe 给自己做了一只小船。

9. 请你给我弄一本新的,好吗?10. 我替你叫辆出租汽车好吗?11. 新式机器将会为你节省许多劳动。

参考答案:1.Mr Johnson taught us German last year.2.Grandma told me an interesting story last night.3.Mary handed the wallet to the schoolmaster.4.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dictionary?5.He showed the ticket to the conductor.6.This term I have written three letters to my parents.7.My father has bought me a new bike.8.Robinson Crusoe made himself a boat.9.Will you please get me a new copy?10.Shall I call you a taxi?11.The new machine will save you a lot of labour.。

文言文双宾语述宾短语

文言文双宾语述宾短语

文言文双宾述宾短语目录:1、间接宾语类: (1)2、直接宾语类: (3)3、使动宾语类: (3)双宾述宾短语根据近宾语的不同,带双宾语的述宾短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间接宾语类、直接宾语类和使动宾语类。

1、间接宾语类在双宾语类的述宾短语中,近宾语属于间接宾语的最为常见,也比较复杂。

常带这类双宾语的是赐予动词、祈令动词和引语动词中的“谓”、“问”等。

在这类双宾语中,近宾语一般是体词性词语,而远宾语则有两种类型,其一远宾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即:“体+体”类双宾语;另一种宾语则是谓词性宾语,即:“体+谓”类双宾语。

1)赐予动词通常只带“体+体”类双宾语。

在赐予动词中的与夺类动词作述语时,近宾语和远宾语分别是对象和与物。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本例中的“授”是赐予动词,宾语“孟子”是对象,由于离动较词近,所以是近宾语;但“孟子”不是动词的承受者,所以是间接宾语。

宾语“室”是与物,由于离动词较远,所以是远宾语;但“室”是动词的承受者,所以是直接宾语。

由此可见,间接宾语与直接宾语,并非是按所带宾语与动词间的距离而划分的,而是按是否是动词的承受者而划分。

近宾语和远宾语,才是按双宾语与动词的距离远近而划分。

○《孟子·滕文公下》:汤使遗之牛羊...。

(汤派人送给他牛羊。

)本例中的“遗”是赐予动词,而间接宾语“之”是对象,直接宾语“牛羊”是与物。

注意1:作为类的赐予动词带双宾语时,近宾语常表示服务的对象,而远宾语则表示受事:“立”等个别状态动词有时也可以这样用。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一人)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一个人夺取了他的酒杯说:“蛇原本就没有脚,你怎么能为它画上脚呢?”)本例中“为”是赐予动词,而间接宾语“之”表示服务对象,直接宾语“足”表示受事。

○《公羊传·文公二年》:作僖公主...何者?为僖公作主也。

文言文常用的双宾语

文言文常用的双宾语

文言文常用的双宾语
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

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

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

(《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

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

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

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为,找。

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I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I

古代汉语I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组字,按照“六书”分析,不是形声字的是A、慕B、鸣C、群D、斧2.下列句中,有疑问代词直接作宾语的句子是A、姜氏何厌之有?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且许子何不为陶冶?D、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A、舍——捨B、翦——剪C、徧——遍D、说——悦4.“返”在古书里写作“反”,两字的关系是A、古今字B、异体字C、繁简字D、通假字5. 下面几个字中,不是会意字的是A、从B、吠C、明D、背6.下列各句中,“奉”用本义的是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B、必求其嗣而奉之。

C、谨使臣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D、邑人不足以奉客。

7.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是A、“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D、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8.“晋灵公不君”句中“君”的语法特点是A、名词作一般动词B、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作意动D、名词作使动9.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10.下列句子,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是A、五年卒亡其国。

B、故不如先斗秦赵。

C、梁以此奇籍。

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1.下列各句,含有判断句的是A、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B、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C、制,岩邑也。

D、是心足以王矣。

12.下列句中,“是”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B、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C、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3.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是A、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B、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C、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D、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衣”的读音是A、yīB、yìC、yēD、yè15.下列各句中,“约”用本义的是A、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都有表“给予”“告示”和“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其中“服务”义双宾语句在古汉语中主要表“为动”服务义,在现代英语中主要表“制作”服务义;而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在现代英语中却基本没有。

从动词的及物性强度、介词与动词的语义重复这些角度可以解释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里的类型差异。

标签:双宾语句及物性强度语义冗余比较研究双宾语句是汉英语言中很重要的基本句型,也是句法分析中比较麻烦的一类句型。

目前,语法学界对其外延的大小、内部小类和结构层次的划分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却很少有人触及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里的类型差异。

为了了解这种差异,本文首先从用作双宾语句谓语的动词性能出发,对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里的双宾语句的类型进行划分,然后分析它们的共性与差异,最后进行语言学理论的解释。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比较(一)双宾语句的定义我们知道,动词的性能决定于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

究竟有哪些动词可算是双宾语动词呢?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论及行为和人物的关系时说:“一件事情也许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这个时候就会有两个宾语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双宾语动词,就是含有交接事物意义的他动词(及物动词),用它作谓语来叙述一件事情时,必然要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

这一件事情的三方面分别是:第一方面是人,第二方面是物件,第三方面是人(这里所谓“人”,也可能是“人格化的事物”;所谓“物件”,也可能是“事物化的人”)。

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总是这样:第一方面的“人”把第二方面的“物件”交给第三方面的”人”,或者第一方面的“人”从第三方面的“人”那里取得第二方面的“物件”。

这里要特别注意,第一方面的“人”总是动作执行者。

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纯从语义或句法的角度来对双宾语句进行定义,因而单纯地从动词与宾语的语义关系或结构关系来对双宾语动词进行分类,从而得出要么繁多,要么不全的类别(李临定,1984)。

古代汉语双宾语浅识

古代汉语双宾语浅识

作者: 贾齐华
出版物刊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08页
主题词: 古代汉语;间接关系;动作行为;现代汉语;赵王;为动用法;王力先生;发出者;双宾句;浅识
摘要:<正> 古今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双宾语句式中的两个宾语都放在动词的后面,一前一后,紧紧相连。

例如“遗赵王书”(《史记·廉蔺列传》)、“给他录音机”是双宾语句。

如果说成“以书遗赵王”、“遗赵王以书”、“把录音机给他”,就不是双宾语句了。

第二,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组合关系,而都同支配它们的谓语动词发生联系,其联系又有直接间接的不同——其中一个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和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生间接关系的对象,可以称之为间接宾语。

例如“遗赵王书”中,“书”是“遗”的直接内容,“赵王”是与。

古代汉语——精选推荐

古代汉语——精选推荐

古代汉语第⼆节叙述句双宾语句学习重点概念:双宾语、双宾语的名称、双宾语句双宾语的动词具有的特点: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动词“为”带双宾语准确翻译双宾语句什么是双宾语?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种是最常见的单宾结构,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种是双宾结构,⼜称为双宾语。

所谓双宾语,就是⼀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称近宾语,表动作⾏为的关涉对象,⼀般指⼈。

第⼆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称远宾语,表动作⾏为的⽀配对象,⼀般指物。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相同点:双宾结构是古今共有的句法结构;古今汉语⾥,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在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还有⼀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①公赐之⾷。

(《左传?¤隐公元年》)②阳货欲见孔⼦,孔⼦不见。

归孔⼦豚。

(《论语?¤阳货》)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这也是汉语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

(⼆)动词“为”带双宾语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不如早为之所。

重为之礼⽽归之。

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为之驾,⽐门下之车客。

⾚也为之⼩,孰能为之⼤?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语“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

“为之礼”即“给他举⾏仪式”。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法寻找借⼝”。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车驾”。

“为之⼩”即“给诸侯作⼩司仪”. “为之⼤”即“给诸侯作⼤司仪”。

双宾语句讲授结束再见!本节重点宾语前臵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代词“是”、“之”复指的宾语前臵⽆形式标志宾语前臵(代词“是”作宾语前臵)(介词的宾语前臵)谓语前臵感叹句中的谓语前臵疑问句中的谓语前臵什么是语序?句⼦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

北师大考研必备 古代汉语 语法

北师大考研必备 古代汉语 语法

3.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如:
• 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 二年》)
•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不敢以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4.补充说明行动的处所等。如: • 冯諼客孟尝君。
3.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是”“之”等复指 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 姜氏何厌之有? (《郑伯克段于鄢》) •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唯……是(之)……” •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
年》) •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非支配式动宾关系
非支配式动宾关系,形式上是动宾, 实质上是动补,所以,可以插入介词表示 动词与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之间的关系。 例如:
“动+之+名”
• 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糴。 (《左传·僖公十五》)
•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 •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
也。(《孟子·万章下》)
※翻译时在“之”前插入介词,变换词序而 原意无损。

• 君何患焉? (《郑伯克段于鄢》) •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
2.表教告义的动词:如:“语”、“告”、 “教”、“示”。例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使弈秋诲二人弈。(《孟子·告子上》)
3.表示请问义的动词。如: 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4.表称谓义的动词。如: 谓之京城大叔。 (《郑伯克段于鄢》)
5.古汉语中的动词“为”也可以带双宾语。 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郑伯 克段于鄢》)

古汉语双宾动词研究

古汉语双宾动词研究

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的研究双宾语是古汉语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语法现象,历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就层出不穷。

从《马氏文通》开始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所探讨。

而“动之名”到底属不属于双宾语结构,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历来对此问题也有很多争议。

本文将例举一些这方面的理论文章,力图对这个问题有所阐释。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1900——2000)》(孙立平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版)的76页——78页列举了学者们对双宾语和“动之名”结构的研究论文。

对双宾语研究的文章有57篇之多,而对于“动之名”结构研究的文章有26篇,由此可见学者们是很重视这种语法现象的。

下面我只简单摘要部分论文的主要内容。

1、《古汉语双宾动词研究》时兵安徽大学中文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摘要:从双宾语语序、不饱和结构、替换结构选择的角度,详细描写古汉语双宾语动词的语法功能,并且探讨语法功能与语义特征之间的映照性。

2、《双宾语研究述评》延俊荣复旦大学中文系《语文研究》2002年第4期摘要:双宾语是较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

传统语法学从意义出发,定义了双宾语,对双宾语动词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双宾语句式。

结构主义全面描写了双宾语,提取出双宾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扩大了双宾语的范围,对双宾语动词进行了再分类,并探讨了双宾语的成句条件。

生成语言学讨论了双宾语的题元角色及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之间的衍生关系。

配价语法将双宾动词定义为三价动词,讨论了三价动词的配价问题。

在以往描写的基础上,认知语言学对双宾句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给予”义的提出为双宾句乃至与“给”相关句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是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一笔。

而句式义的提出对双宾句句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精致的解释,尤其是恰当地解释了本身没有“给予”义但却进入双宾句式的原因。

3、《浅谈古汉语中的三种双宾语句》李元成摘要:古今汉语中都有双宾语句,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及其他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及其他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及其他
朱有明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1(000)004
【摘要】&lt;正&gt;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
‘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

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

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

”举了动词“闭”“夺”“立”“为”带“双宾语”的九条例句,否定了王引之、马建忠、杨树达等把这类句式中的“之”解作“其”的观点。

最近有人重申《古代汉语》的观点,并不
【总页数】8页(P96-103)
【作者】朱有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浅谈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J], 贺敬华;刘金虎
2.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J], 相宇剑
3.古代汉语双宾语辨析 [J], 高晓元
4.谓词为"献"的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研究 [J], 郑文婧; 王用源
5.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研究 [J], 曾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双宾语
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

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

近宾语往往指事物。

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告知、教示义的动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如“给我一本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老师教我们英语”。

古汉语中具有同样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这种情况的双宾语,可以说古今基本一致,比较容易理解。

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这种双宾语与现代汉语出入较大,值得特别加以注意。

(一)古汉语中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赐”、“与”、“予”、“遗”(wèi)、“贻”等可以带双宾语。

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物件,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

例如:
①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
②赐赵夙耿,赐毕万魏。

(《史记·晋世家》)——赵夙、毕万,人名;耿、魏,地名。

③文公与之处。

(《许处》)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汤使遗之牛羊。

(《孟子·滕文公下》)——汤,指商汤,商代国君;之,代葛国国君葛伯。

⑥李斯遣人遗非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⑦贻我彤管。

(《诗·邶风·静女》)
(二)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告”、“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

它们所带的双宾语,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物件,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

例如: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郑伯克段于鄢》)
②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庄子·秋水》)——之,代井蛙。

③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许行》)
④于是乎我原以示之信。

(《城偿濮之战》)
⑤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

(《张释之列传》)
动词“问”在古今汉语中都能带双宾语。

古汉语的例子,如:
上问上林尉诸禽盖薄。

(《张释之列传》)
(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这种双宾语结构在理解和翻译上都非常值得注意。

例如:
①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

(《韩之战》)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十四》)
③紾之臂而夺之食。

(《孟子·告子下》)——紾(zhèn):扭转。

)
④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
这些例子中的代词“之”都是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表示动词和直接宾语之外关涉的物件。

例①“输粟”是动词和直接宾语,“之”指晋,是输粟的对象;“闭”又是动词和直接宾语的关系,其中的“之”代秦国,是停止粮食卖出所涉及的对象,即“闭”是针对谁采取的措施。

例②“立君”中的“之”是间接宾语,代“立君”所涉及的人,即为谁立君。

③中的“夺之食”是从“
他”手中夺取食物,因此“之”也是动作行为间接涉及的物件。

例④“闭之门”是“对他关上门”,“之”也是动作行为间接涉及的物件。

这些例子说明,在把这一类双宾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其中的间接宾语“之”都要用相应的介宾结构去翻译。

古汉语中的动词“为”也可以带双宾语。

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双宾格式。

例如: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郑伯在段于鄢》)
②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晋灵公不君》)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逍遥游》)
④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连有赴东汉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战国策·赵策》)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侍坐》)
这些例子中的“为”都不是介词而是动词。

在这一类例子中,“为”和名词“小”和“大”视同名词)组成动宾关系,“之”是这个动宾结构所涉及的间接宾语。

对于“为”带的双宾结构中的“之”也要用一个相应的介宾结构去翻译,如“为之所”要译成“给他安排一个地方”。

其中“安排一个地方”翻译的是“为/所”这个动宾结构,“给他”翻译的是间接宾语“之”。

其余可以类推。

(四)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①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城濮之战》)
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不君》)
③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

(《左传·哀公十六年》)
例①中的“之”代“国老”,“饮之酒”是使国老们饮酒,即请国老们喝酒。

例②“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

例③“饮孔悝酒”是使孔悝饮酒。

如果把“之”、“赵盾”、“孔悝”看成定语,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就完全弄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