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课文,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2. 通过预习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等优秀品质。

3. 通过预习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预习课文,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2. 通过预习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等优秀品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018年4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将相和》。

二、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 ---15自然段。

(指名学生回答。


2、过了几年,廉颇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

不过遗憾的是廉颇没在场,是吧,廉颇在哪呢?(边境。


3、在边境,带着重军是吧?老师想请你们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愿不愿意呀?(愿意)。

4、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出示ppt: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一)①现在同桌前后位为一小组也可自由结合,讨论一下应如何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秦王不同意,蔺相如说“大王和我之间只有五步,如果你要是再不同意的话,我就过去跟您拼了。

这时候,秦王两边的护卫带着刀被蔺相如给拿下,蔺相如瞪着眼睛对他们大声地说了许多。

然后,后来秦王两边的护卫全部给吓退了,这时候秦王置于无奈击了一下缶。


②很好,掌声鼓励一下。

别急,别急,咱俩同朝为奴,我有一事不明,秦王侮辱赵王的时候,你心情怎样?(我心情不好)。

③不好,仅仅是不好吗?能不能说说词?(我很愤怒。


④你很愤怒,那你为什么不上啊?(如果我上的话,我怕对自己生命造成危险。


⑤蔺相如上去了,你觉得蔺相如的过人之处是什么?(他勇敢,临危不惧。

)(二)、对,很好。

谁再来讲,就照他这样子,实话实说(指名说)就讲你准备的这个环节。

(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经过是这样的:蔺相如看见秦王这样的侮辱赵王很生气,于是他想要是不让秦王听从赵王的吩咐,他得还一下。

于是蔺相如对秦王说“请您击缶”,秦王说我是一国之君,怎么能为其他人击缶呢?蔺相如跪下说“请您随赵王击缶”,秦王说“我和赵王都是一国之君,但是我们的国家起码比他们的国家大,为什么
要我随他击缶。

秦王当时特别愤怒。

蔺相如说”如果您再不击缶,我就跟您拼了。

”这时,秦王左右的侍卫都拔出刀,想往前面冲,蔺相如大声说“谁敢跟我拼”于是他就叫他的左右侍卫都退回去了,秦王无奈击了一下缶。


①很好,掌声鼓励一下!非常好,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是廉颇,有问题请教诸位,蔺相如在逼迫秦王的时候底气很足,是不是?他哪来的这么足的底气呢?(指名说)(我觉得是因为秦王已经先让赵王为他鼓瑟了,并且记录下来。

要侮辱了赵王,蔺相如就觉得既然他这样侮辱赵王,我也可以这样侮辱秦王。


②理直所以气壮,是吧!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指名说)
(他侮辱了他们的一国之长,所以他很气愤,他必须要侮辱他的人也受一番气,让他尝尝是什么感觉。


③对,很好。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前看看。

我现在作为廉颇,我有点不高兴了。

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气很足,除了秦王理亏,还有我爱国,我要怎么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指名说)
(我感觉是因为他知道秦王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要不他不可能底气那么足,他还那么大声,那么坚定地说这种话。


④秦王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别望着我,我是廉颇。

再往前看(指名说)。

(因为他想让秦王知道我赵王不是好惹的,我不怕你们。


5、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亲王侮辱赵王蔺相如逼着秦王击缶的哪一段吧!
6、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7、“渑池之会”这个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的前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三、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16-- 18自然段。

(蔺相如对廉颇的态度是“避而不见”)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

(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一)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出示ppt
交流一: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①相机解释词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②指名回答: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交流二: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二)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出示ppt。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①“老鼠见了猫似的”在这里谁是老鼠,谁是猫?把蔺相如比喻成老鼠,把廉颇比喻成猫。

老鼠老鼠害怕猫,也就是蔺相如害怕廉颇。

(三)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出示ppt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
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同学们这是蔺相如的什么描写?(语言描写)。

②请看这句话------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如何将反问句变成陈述句。

③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④从蔺相如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一是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因为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

二是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的安危有重大的关系,将相和则国家安,将相不和则国家危。


(四)从中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国家的利益着想,顾大局、识大体。


(五)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如何做的?请你读第18
自然段。

出示ppt 交流一: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这是廉颇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②解释“负荆请罪”?
③同学们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了。

从中看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④面对廉颇的负荆请罪,蔺相如又是如何做的?(连忙热情)从中看出蔺相如的什么?
⑤同学们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同学们今后在写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的时候,记得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品读赏析,弄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1、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他们之间的有什么联系?(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出示ppt
2、这几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
同学们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这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也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将,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五、课外学习、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篇课文选自哪里?请学生读一读资料袋!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一起看看!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给家长听。

2、课下,读一读《史记》这本书。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将相和》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些著作之所以被称为名著,自然有其独到之处,至少它的情节能吸引人,因此本课的教学,不愁学生缺少兴趣,只怕学生囫囵吞枣,不作深入探讨,从而无法体会名著的特点。

基于此,教学时对于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尤为重要,好的介绍能使学生对文中人物产生极大兴趣,从而生发研究的欲望,进而去细读文句,甚至会主动去读原著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部分。

本课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两点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教师应以本课的课文为引子和例子,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教给学生欣赏名著的基本方法,激发其对名著的兴趣。

【课堂实录】__临死前的严监生_语文_小学_魏伟_3709020803
《将相和》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

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

“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

课件出示廉颇的话,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自然导入第一、二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然后再通过一、二个故事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
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机智过人!
2、领悟蔺相如的“爱国”
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敬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

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3、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一课。

本组主题是“中国古典民族之旅”,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

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

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18、《将相和》第二课时评测练习
一、根据课文填空。

1.“完璧归赵”的起因是(
),事情的经过是(
),事情的结果是(
)。

2. “渑池之会”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3.“负荆请罪”的起因是(
),经过是
(
),结果是(
)。

4.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才能在“渑池会”上随行,所以,“完璧归赵”是因,“渑池之会”是( )。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中立功升官导致了将相失和,所以,“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负荆请罪”的(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 )。

5. 课文第一自然段“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引发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负荆请罪”是因为将相知道要团结一致才能抵抗秦国进攻,因此第一自然段是全文三个故事的( ),三个故事是第一自然段的( )。

二、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块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
撞。



3.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 “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

5.“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7.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
三、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一段有两句话:先写廉颇心里想的,说明,后写他的行动,说明。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并举出两个反问句的例子再把他们改成陈述句。

蔺相如对手下二人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把反问句改写为)
五、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你最喜欢谁,并说明理由。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
原因。

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

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二个就是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

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将相和》第二课时
【课标分析】: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教学的实际,选择采用启发式与导读法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让学生导以读、导以思、导以疑,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