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经看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3期2021年6月
哲学分析
Philosophical Analysis
Vol.12,No.3
Jun.,2021由罗经看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
李姗姗
摘 要:罗经,中华民族的古老仪器之一,用于堪舆、航海等领域。
因堪舆学
说在发展过程中,掺杂了迷信说教,作为堪舆工具的罗经也由此愈加神秘。
罗经的
盘面文字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物候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承载了这
些学科的“综合数据”。
本文在追溯罗经源流、梳理罗经的盘面信息与脉络原点的
基础之上,厘清了堪舆与罗经的关系,进而解析罗经思想系统中所映射出的传统自
然哲学观念。
平心而论,罗经反映了中国古人探索世界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传统自
然哲学观的物态表现。
罗经及其承载的思想,体现出华夏先民追寻与自然对话、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哲学观。
对此,今人应该秉承客观中正的态度,去芜存菁地解析、承继(扬弃)。
关键词:罗经;堪舆;传统自然哲学;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2-0156-170
一、引言
罗经,定向工具,用于航海、地质、堪舆等领域,被誉为“经天纬地”之器。
在其发展进程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古典天文、历法、地理等诸多学科内容,“渊微浩大之理,莫不毕具其中也”a。
就笔者了解的有关罗经的研究情况而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著述有《罗经透解》、《罗经解定》等。
在当代著述中,有研究者对罗经进行了考据研究(王振铎《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有研究者阐述了罗经产生的社会诱因(林文照《磁罗盘在中国发明的社会因素》);有研究者讨论了罗经的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李姗姗,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影像媒介在徽州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项目编号:AHSKQ2018D66)研究成果。
a胡国桢著,王道亨编纂:《钦定罗经解定》,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156·
由罗经看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
·157·
对罗经进行了制作工艺的介绍与细读,并从非遗的角度提出了保护性的建议(方利山《珍视徽盘品牌保护文化生态——万安罗盘文化生态调研报告》)。
有关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论著颇丰,但尚未发现有研究者将罗经与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念联系起来进行详细论述的文章。
笔者认为,罗经作为华夏文明的外化表征之一,表现出古代造物“观象制器”的制作理念;作为堪舆学说的实践工具,在择地建宅方面发挥了选址定向的作用;作为器以载道的物化形态,体现了天人、阴阳、五行、象数等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
余不揣浅陋,落笔于此,管见所及,敬请方家斧正。
二、罗经的源与流
战国时期,古人根据磁石的性质发明了司南。
司南的地盘上,除表示南北的文字“子午”二字之外,还有表示天文与地理的文字信息:八卦、八干四维、二十四山、二十八宿。
及至汉代创制的栻盘(又作式盘),其上层结构为圆形,象形天,称为天盘;下层结构为方形,象形地,称为地盘。
上下两个盘通过共同的轴心连接而成,天盘可以在地盘上面转动。
这个构造形制可以说是先贤对于宇宙认知的实物模型表现。
天盘上面的信息分为三部分内容,中心为北斗星,内圈为十二辰,外圈为二十八星宿。
地盘从内到外的圈层分别为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
可见栻盘的地盘形制内容与司南地盘的承继关系。
由于司南取材源于天然磁石,石质硬度有限且原料难得,因而制作成功率较低,体积较大,不易携带。
到了宋代,发明了轻便好用的指南针。
如同使用司南时一样,定向的时候需要一个地盘标注具体方位。
于是,指南针代替了司南的磁勺,并继承司南、栻盘的地盘文字信息。
同时为了满足对周天的分度需要,圆形罗经约于唐宋时期问世。
现存史料中,关于罗经最早的明确记录是南宋曾三异《同话录》载:“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
针。
”a 随着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不断地深化,罗经所承载的信息量不断地增加,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圈层。
三、罗经的盘面信息与脉络原点
罗经圈层容量不一,不同的堪舆流派,使用的圈层内容不同。
明代胡国桢所著
《罗经解定》中记载的“罗经全用定式”b 有24层。
清代乾隆年间《钦定协纪辨方书》
中记录的“罗经图”c 有12层,并指出:“罗经体制不一,多者至三十余层。
然其用
a 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8页。
b 胡国桢著,王道亨编纂:《钦定罗经解定》,第233页。
c
允禄等撰,孙正治注译:《钦定协纪辨方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0页。
哲学分析 2021年第3期
·158·
总不离乎三针者近是。
今取十二层。
内一层,天池,以受指南针者也。
二层,八卦正方隅也。
三层,二十四山。
”爰此,本文以沿袭清制的徽罗吴鲁衡号5.5寸三合盘(2019年制)实物为例,根据盘面的文字,读取这些文字传达的信息,探求罗经及其背后的文化思想体系。
就三合盘而言,无论罗经表面有多少层,其基本构架不变。
即,三盘三针。
三盘指的是天盘、地盘、人盘。
三针指的是正针、中针、缝针。
三针与三盘合成称谓,从内到外的顺序名为:地盘正针、人盘中针、天盘缝针。
这三个盘(圈层),在罗经上,均分为24格,名为“二十四山”,由8个天干、
12个地支和4个方向(四维)构成。
它源于八个方位的推演,将八方三等分,得到二十四个方位,用以对应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同时也体现了罗经对天文仪器的继承脉络。
天文历法考据学家张闻玉教授指出:“历代制作的浑仪以及天球仪上都装有地平环,一般都用四维、八干、十二支代表二十四个方位,位置的显示就精确得
多了。
汉唐以来的月令图及民间使用的罗盘都用它来表示方位。
”a 这里的“山”,为方向之意。
堪舆术语“子午向”即由二十四山圈层而来,全称是“子山午向”,“山”喻人背部,也可以理解为背靠的方位。
“向”喻人面朝向。
所以,子午向指的是俗语中的“坐北朝南”。
天地人三盘中分别有三个二十四山,并分布在三个圈层,之所以出现三处二十四山,是因为中国先哲认识到,宇宙的复杂现象用一个二十四山,难以表达清楚。
所以,使用了三个圈层表示先民所认识到的自然现象,由内向外,依次为:
第一圈二十四山,地盘正针,依据为指南针所指的南北磁极,也就是根据磁场
定位,为唐代所创,“约730年,丘延翰确立了24个方位点。
正针。
”
b 第二圈二十四山,人盘中针。
依据为真正的地理南北极(地轴),即根据北极星定位。
由于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存在差异,沈括记录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回,不全南也。
”
c 这段文字表述了磁偏角现象。
人盘中针,又被称为赖公中针,为宋代赖文俊(又被称为赖布衣)创制。
“约1150年,赖文俊,
在丘延翰所定方位每一方位右侧712度处增添一新的方位,以之表示西向磁偏角,并引入中针概念。
”
d 第三圈二十四山,天盘缝针。
依据太阳的影子定位,也被称为杨公缝针,为唐朝杨筠松所创。
“约880年,杨筠松在丘延翰所定方位每一方位左侧712度处增添一a 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0页。
b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03页。
c 沈括:《元刊梦溪笔谈》 (卷24),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第15页。
d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第604页。
由罗经看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
·159·
新的方位,以之表示东向磁偏角,并在其《青囊奥旨》里提到缝针。
”
a 他发现当时的磁偏角向东移动,据此将正针的方向向西移动了7.5度。
以上演变说明了先贤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过程。
李约瑟指出:“传统上认为是丘延翰、杨筠松、赖文俊作出了这些发现,而地
磁罗盘则以一种化石形式保存了这些古老的观察结果。
”
b 这说明了罗经并非毫无根据的玄虚之物,它是真实记录自然物象的一种认知仪器。
本文列举的罗经圈层如下:
第一层:天池。
罗经中央的圆形凹槽,磁针安置处,全盘核心区域。
天池的底面称为“海底”。
海底绘有一线,名为“海底线”。
使用罗经时,当磁针与海底线重合之际,则可正方辨位。
磁针的赋色,体现出中国传统色彩方位思想。
《逸周书汇校集注·作雒》载:“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国中。
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
土,北骊土,中央叠以黄土。
”c 又《考工记》中写道:“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
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d 故而,罗经磁针红端指南,黑端指北。
第二层:先天八卦。
八卦以不同的阴阳爻位布局来象征构成世界的八种自然物质现象。
《易经·说卦传》载:“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八卦作为古人描摹宇宙万物的符号系统,在罗经上的基础作用在于明辨方隅。
八个卦象,表示八个方位。
即,四正(东南西北)四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三层:地母翻卦九星,又名坐山九星。
九星由北斗七星,加上附近的洞明(左辅)、隐光(右弼)二星构成。
翻卦,来自小游年变卦推演方式。
乾隆年间《钦定协纪辨方书》载:“小游年变卦,《青囊经》谓之‘九曜’,亦名‘翻卦’。
”坤卦为地母
卦,缘“坤为地母,诸山所托”
e 。
具体以八卦配合九星组成该圈层的具体内容。
第四层:二十四天星。
依据古典天象知识,从星宿中选出二十四星,与罗经上的二十四山整合而成。
第五层:地盘正针二十四山。
第六层:二十四节气。
第七层:穿山七十二龙。
组成内容:六十甲子、八天干、四维。
六十甲子是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的依次排列组合。
据现存史料考证,“‘天干地支’最早出现在a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第604页。
b 同上书,第602页。
c 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d 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07—1308页。
e 郭璞著,郑同校:《青囊海角经》,北京:华龄出版社2017年版,第54页。
哲学分析 2021年第3期
·160·
我国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上”a 。
天干地支源于中国古代历法,后来,天干被用于
记录年与日,地支被用于记录月与时。
两者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成为了古人标注时间的体系。
第八层:正针一百二十分金,又名一百二十龙。
分金,是堪舆学中用于定向分度的术语。
组成内容:六十甲子、正针二十四山、地支。
这一层基于二十四山的分度规则,这二十四山里,每山各有五个分金,共一百二十位。
第九层:人盘中针二十四山。
第十层:人盘中针一百二十分金。
排列内容、规则与正针一百二十分金相同。
第十一层:透地六十龙。
六十甲子,依照二十四山的次序排列。
第十二层:天盘缝针二十四山。
第十三层:天盘缝针一百二十分金。
排列内容、规则与正针一百二十分金相同。
第十四层:浑天星度五行,又名宿度五行、浑天分度五行。
浑天星度指的是二十八星宿的周天度数(365.25度),对应一年365天。
把这些星度与五行(金木水火土)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即为浑天星度五行。
第十五层:含有3个小圈层,分别是二十八宿线度、二十八宿吉凶、二十八宿分度。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二十八星。
“宿”乃住所之意,古天学将天空分成二十八个区域并命名。
“据对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的考证,远在春秋时期的《诗经》
《夏小正》等书里,就已经有了二十八宿中的部分星宿。
”
b 由以上分层粗略可见,罗经中的核心区域源于古代地磁学;二十四山、分金源于古代地理学;九星、二十八星宿源于古典星象学;二十四节气源于传统历法学;天地人三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
四、罗经与堪舆
罗经为堪舆实践活动中的必备仪器,体现的是堪舆学理论体系。
堪舆学与现代学科中的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学科有相通之处。
堪舆,又被称为风水、阴阳、青乌、地术等。
许慎在给《淮南子》作注释时,曾写道:“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 可见,它研究的是天地之道、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中国先民研究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一门学问。
堪舆理论反映到罗经上,即罗经之中含有天文与地理的信息。
使用者必须有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能
a 蔡杰:《中国古代堪舆小史》,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页。
b 蓝茂景:《论二十八宿的起源、距离及与〈周易〉的关系》,载《周易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第289—290页。
由罗经看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
·161·
力,需要通过实际的勘察,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对罗经使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一些“风水大师”,手持罗经,掐指作算,把一些无关事象渲染过度、牵强附会,行怪力乱神之说,蛊惑民众,骗取不义之财。
以致原本从研究自然规律而来的堪舆学说,蒙上了神秘外衣。
平心而论,堪舆学说并非全部是封建迷信,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这门学说。
由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统治者出于其统治需要,将堪舆与天理、宿命论相联系;又因农耕生活的长期持续,“靠天吃饭”的生产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得古人对天地崇拜至极。
民间称堪舆家为“风水先生”,这种称谓更多地带有神秘色彩。
“在中国哲学中……这种神秘色彩反映在比类思维中,反映在五行观念中,反映在天人观念中,也反映在天、神、命、道、数、气等种种概念之中。
从一定意义上说,后来的道家与阴阳家与这种神秘性保持着更多的联系,这也是道家
与阴阳家日后最终重新转回巫术的伏笔。
”a 而天、道、气、数等概念正是罗经及其
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内容,此即精华与糟粕并存之因。
王复昆先生指出:“风水理论的重要学术特色,是直接引申阐发和运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在宇宙人生序列关系的探索中,类比推演,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准则和
方法,由此而认识和把握与居住环境相关的宇宙及人生的存在。
”
b 堪舆理论最早可溯至东晋郭璞所著《葬书》,后有多种书籍问世,《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均收录了大量的堪舆文献并作出考证。
堪舆学说认为,宇宙是一个大气场,世间万物运行的小气场都应该与宇宙的大气场一致。
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活动应该遵照自然规律而进行,人类与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正因为世界各部分普遍联系在一起,方以智于《物理小识》中,提出时空统一观。
‘管子曰宙合,谓宙合宇也。
灼然宙轮于宇,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春夏秋冬之旋轮,即列于五方之旁,罗盘而析几类应,熟能逃哉!’……方以智以‘宙合’为‘宙合宇’。
宙为时间概念,宇为空间概念。
按方氏的说法,时间在空间中轮转,此即‘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其所以如此,因为四季之轮转,即排列在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旁,指河洛图式中四时配五方。
方氏认为,辨析方位的罗盘仪器即本于此图式。
所以人们才能据罗盘辨析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向,采取相应的
措施。
”
c 中国古代先哲根据对于宇宙的了解,把所认识到的宇宙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文字和符号的形式表现于罗经之中。
在堪舆学中,辨正方位,是首要问题。
a 吾淳:《中国哲学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60页。
b 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载《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c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页。
哲学分析 2021年第3期
·162·
“卜兆、营室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
”
a 罗经的基本作用就是定向。
此外,还需使用罗经进行地质测试,依据地磁原理,通过磁针的状态来判断地质的优劣,以针归中线为判断标准。
堪舆家使用罗经进行相地活动,从而选择符合宇宙气场的人类居所。
最终从空间和环境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美学意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五、罗经思想系统中的传统自然哲学观念映射
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范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哲学的概念范畴,二是人生哲学的概念范畴,三是知识论的概念范畴。
用传统名词来
说,一是天道之名,二是人道之名,三是‘为学之方’之名。
”b 就此而言,关于天道
的思想体系,正是罗经所承载的主要内容。
冯友兰先生总结了中国哲学中五种关于“天”的含义:“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
说‘天命之为性’之天是也。
”c 本文讨论的范畴是自然之天。
道为规律、守则之意。
天道,是日月星辰之运行规律;人道,乃人类行为活动应循之则。
罗经从方圆形制到圈层信息,无论是三合罗经的天地人三盘,抑或是三元罗经的天地人三元,均映射出了天道与人道的相应之理。
(一) 罗经与天人观念
天人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亦是核心研究范畴。
徐复观先生说:“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一样
的亲和关系。
”d 吾淳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十分关注现象,尤其是自然现象……对天
人关系的思考,是对现象及其关系问题关注的一个自然而且必然的结果”
e 。
这种人与自然的亲近联系,是形成天人合一观念的必要条件。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体共存的。
张载说:“天、地、人只一道也。
”大自然中所有物象之间有着内在的气息与外在的形体之间的联系,万物彼此感应而发展变化。
《灵城精义》载:“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旋转而地气应之,天气动于上a 管辂撰,一苇校点:《管氏地理指蒙》,济南:齐鲁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b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c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d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e 吾淳:《中国哲学的起源》,第557页。
由罗经看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
·163·
而人为应之。
”a 作为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把握天象,制作历法,了解物候,利于农
事,延续人类的生命物质本体是根本需求。
古人为了能够从自然中有所取,而又不扰乱自然界的原有运行状态,因而,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静观物象的生息变化,总结出了关于天学、地学、气候学的诸多内容,以这些内容为准则,进行人类的各种发展活动。
罗经中形天相地的圈层,就是这些内容的具体表现。
其作用在于观察天地的构成方式与总结万物的运行之道,借助罗经盘面的文字信息,探寻和理解自然界,为人类融入自然的生产和劳作提供行动依据,最终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并存的圆融状态。
清代倪化南在《地学形势》中写道:“罗经,盘为体,针为用;体法璇玑,用法玉衡。
璇玑随天转运,以玉衡纪其方位、度数;顺水随地转运,以罗经定其方位、度
数,下有方位,上有天星也。
”b 关于璇玑玉衡,具体所指因境而异。
笔者认为,结合
此处上下文理解,“璇玑玉衡”所指应为北斗七星。
其一,《春秋运斗枢》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 c 《史记·天官书》曰:“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运于中央,临制四卿,分阴阳,建四时,均
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d 明代王英明《历体略》载:“北斗七星在右垣
外,……运乎天中,以定诸纪者也。
一曰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其枢入张度。
或云一至四为魁,魁为璇玑,五至七为杓,杓
为玉衡,是为七政。
”e 其二,栻盘的天盘绘有北斗星,虽然其后创制的罗经没有直
接使用北斗图形,但在构成元素上表现出了这种承递关系。
李零先生在论及栻盘时指出:“中心皆有左旋或者右旋的‘指针’,四周皆有四分、八分、十二分、十六分、二十八分的‘刻度’。
前者的‘指针’是北斗,‘刻度’是十干、十二支、十二神、
二十八宿。
”f “在古人心目中,地是在下不动的,天是在上旋转的。
因此所谓方位,
更重要的是地盘的方位。
”g 我们可以通过有关栻盘的观点,推及罗经“下有方位,上有天星”之理。
《堪舆完孝录》曰:“循天理诚为地理之根。
”h 作为地学工具的罗经,其基本运
a 纪昀总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808册(子部·术数类·相宅相墓之属),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3页。
b 倪化南:《地学形势集·卷之五·罗经渊源》,台北:台湾进源书局2013年版,第578—579页。
c 纪昀总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876册(子部·说郛卷五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8页。
d 司马迁:《史记》 (第四册,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91页。
e 纪昀总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789册(子部·天文算法类·推步之属),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64页。
f 李零:《中国方术考》,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01页。
g 同上书,第106页。
h
佚名:《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八卷·卷之一》,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15页。
哲学分析 2021年第3期
·164·
行原理模拟了天象运动规律,并结合栻盘的地盘作用,进行定向分度,为堪舆活动所用,最终达到天人和合相融的状态。
(二) 罗经与阴阳观念
阴与阳,作为一对哲学概念,蕴含了对立而又统一的变化,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阴阳观念的内容也是关于自然界的规律问题。
罗经中的一根指南针,将本是圆融一体的天池一分为二,由无到有,显阴现阳。
《易传》又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四时。
”朱伯崑教授指出《周易》
“这种哲学的世界观,集中到一点,是以阴阳变易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
”
a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这说明了周易的推演系统,解释了世界如何从无到有的过程。
罗经的形制及圈层设定,继承了这一推演逻辑。
《钦定罗经解定》载:“天池体图象太极也,中分一路,一别左右,象阴阳也。
针指南北而东西自定,象四相也。
外列八卦,象方隅之位也。
次列十二宫,象十二月也。
次列二十四向,象二十四气也。
七十二分金,象七十二候也。
次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象七政运行之序也。
”b 罗经的天池分出阴阳,阴阳相合生
成四象,继而产生了八卦,这也就是罗经盘上紧邻天池的第二圈层。
八卦由八种卦象组成,乾卦为阳,坤卦为阴。
卦象由实线卦画(阳爻)和虚线卦画(阴爻)变化组合而成。
在不同的阴阳两爻排列中,推演出构成世界的所有卦象。
《诗经》中有《大雅·公刘》一诗,其中写道:“笃公刘,既溥既长。
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这里就描述了公刘为了营造都邑而进行的堪舆活动。
“既景乃冈”说的是公刘立圭表于山冈之上,以太阳的影子测定方位,分辨寒暖之地。
“相其阴阳”,说的是在堪舆理论中视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这也是寻找温暖小气候的择地方式。
阴阳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山南水北的定位,还延伸指代了世间万物的属性区分。
在罗经上的圈层所含有阴阳的观念如:
十二时辰分阴阳。
子时与午时为一天之中阴阳之极点,随后的时辰便处于阴阳二气的动态轮转之中。
天干分为阴阳干,地支分为阴阳支。
天干与地支的搭配形成六十甲子,其中的a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39页。
b
胡国桢著,王道亨编纂:《钦定罗经解定》,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