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指导学生的情况
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研究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实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课堂互动促进。
A、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观点,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实现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B、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促进彼此的研究和进步。
同时,学生之
间的互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C、教学资源的互动:现代教学离不开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持,如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持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研究能力,实现教学资源与学生研究的良性互动。
三、课堂评价促进。
A、评价的目的: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
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研究情况,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研究动力和积极性。
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我们应该明确评价的目的,即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B、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研
究情况而定,既要注重定量评价,又要注重定性评价。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
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果。
C、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公正、科学。
教师
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研究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研究过程是在课堂中通过“动态生成”来实现“静态预设”的。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从生命的高度出发。
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中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体现“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让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动态变化、精彩纷呈的新特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人都动脑、动口、动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成为主人。
教学民主应该得到充分发扬,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
动口、动手的机会。
例如,在讲解“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
通过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索交流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和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
这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过程,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面对新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研究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研究新知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
见与同伴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也培养了互相研究,取长补短的好惯。
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惯。
这包括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积极思考等等。
只有养成良好的研究惯,才能够在研究中不断进步。
每位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研究惯非常重要。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对每位学生来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研究惯。
这里的良好研究惯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研究品质。
老师还应该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研究惯的养成需要时间。
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
这样培养好的研究惯可以为学生研究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非常重要,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研究数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研究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
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老师可以设计“自我
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
要研究的“数数”的知识蕴涵在其中了。
因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结合点,规划知识的结合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研究数学,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总之,一堂有效的数学课教学需要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让教学风格朴实一些,双基训练扎实一些,教学容量厚实一些,让学生思维活跃一些。
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里收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