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女神的留学感悟:焦虑是件平凡的小事,与你是否优秀无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大女神的留学感悟:焦虑是件平凡的小事,与你是否优秀无
关”
今晚刚和好朋友吃完饭,她聊到去读T echnology Policy PHD的计划,我和她UPDATE了一个月底的新面试——最近找暑期实习,有拒绝也有新的邀请,痛并快乐地拓展着自己的商业积累和职业选择。

纽约的春风里我们走着,刚刚分量过于慷慨的冰淇淋让我们的大脑微醺:
“这种不知道一个月后会发生什么的日子真的太奇妙了。


我们相视而笑。

在SIPA度过一年,我学到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和真实的自己相处:“如果不顾及他人的看法,你想做什么?又想用什么节奏走人生的路?”
△ 今年3月,古巴。

色彩,尘土和历史,它的热情依然年轻!
01
星空与道德律:从SIPA出发
哥大SIP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国际事务与政策学院) 是我两年多的梦校,也是我申请的唯一一所policy school。

比起其他的policy school,这个项目更强调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适合职业目标相对明确的申请者。

我学的是International Finance,一个课程偏商科的专业。

那我为什么不直接上商学院呢(其实我申请时其他四个项目都是商学院的, 哥大SIPA是我申请的唯一一个MPA项目)?
有这样几个原因:
1.我是文科生出身,职业目标是consulting。

纯金融专业和我的强项与职业路径都不是特别搭配。

2.美国的管理学项目通常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希望能有一个相对深度的留学体验。

3.我认为人是要有“星空与道德律”的,这样才能走得远——这是我选择SIPA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作为SIPA学生的骄傲。

我非常希望在两年的探索中,可以对世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一定认识,并结合自身的能力所在努力向寻找解决方案前进。

△ 开学orientation的seeplegroup
02
SIPA对学生的培养,在我看来是使命感。

无论我们将来进入的是public还是private,我们不会停止思考,如何在工作之上创造出积极影响力,也保持着对寻找解决社会问题方案的求知欲。

正是当年PS中,”leverage social welfare with
business and finance technique”的初心,让我在探索的过程中从不迷失。

我们分六个专业,每一个方向都是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

其中我在的叫作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讲的就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金融与经济学原理。

因此,虽然是policy student,我们几乎不写作paper,而是以考试和习题为主,这一度让我这个误入的文科生倍感struggle。

但是,这对于硬实力的打磨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对比和之前在国内上课的区别,这里的每一门课都能实时在在的用得上:
•上完politics of policy making,你能胜任智库和研究机构的memo写作;
•上完公司理财,你能毫不犹豫的估值建模;
•上完宏观,你能对国家经济政策点评一二。

在我们专业里,人文与政策的课程占比很低。

对此一开始我是不理解的。

但后面领悟到:对于理解经济问题而言,经济和金融功底是骨,政策是皮。

一年读下来,我认为SIPA的这个专业最适合有志于宏观经济的同学。

昨天老师上过课的时候才说,阿根廷的财长当年是Macro TA,让我们惊呼连连:以后对TA都要毕恭毕敬!
△ 哥大校园
03
他们的从容,他们的紧张:
Peer pressure二重奏
在SIPA读书,peer pressure真的很大。

一方面,压力来自有工作经验的同学——来这个项目的非中国学生基本都有丰富的职业经验。

于是在经济课堂上,他们能自然碾压对实践一无所知的college graduate:
第一学期我作为student consultant加入了学院的Impact Consulting小组。

组里有在宝洁工作四年的墨西哥姐姐,有在印度做了三年咨询的姐姐……我们项目的每周需要花五到六小时的时间进行客户会议和产出。

而同样都是first year,同样都是在适应期,她们却从容地多,她们成熟自如的状态真的让人羡艳。

有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简直充满了怀疑:
我是不是来错了?
是不是应该gap积累经验再回来上学?
我真的能利用好这个项目的资源吗?
另外的一个peer pressure来源于中国同学间的同质化的,有些“功利”的氛围。

和国际同学不同,中国同学几乎都是本科毕业直接来的SIPA,超强的实习和成绩足以证明大家的能力不俗。

于是我们几乎可以说是最像business school的policy school,见面问候三句不离:
简历投了吗?
面试到哪儿了?
寒假去哪里?
暑假去哪里?
当然,问来问去就是金融咨询的那几家公司。

虽然我也是要去做private sector consulting的,但这样目标明确而紧张的竞争感还是吓了我一跳,上课的时候觉得压力山大;面对着眼前无数的活动、讲座、课程,总是害怕因为视野的有限而错过些什么。

△ 在除夕那天打卡的糕点店~好吃的也不能错过的!
04
焦虑到窒息,不自信到失语:
漫长的瓶颈期
说一个留学以后的深刻感受: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很多掩盖了很多东西,
比如没有被克服的不自信,焦虑,着急,在这
样高压的环境里,一下子就都暴露出来。


出来留学,不直面弱点,一个人就没有办法向
前走。

我在这里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不自信。

而且在更高的目标和异国的孤独面前,“不自信”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了。

于是这一年,我经历了漫长的瓶颈期。

在面试dream firm之前,我和收到面试的小伙伴一起mock。

在准备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不自信得太厉害,以至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大家背景都太强了,你有的经历,大家都
有。

我都有些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从哪里下
手定义自己。

和我一起mock的伙伴停了下来,问我到底在不自信什么。

我说,我的本科(中财)在顶级公司那里是non-target school,她说可你现在是了呀。

还有吗?
还有…就连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有哪些明显的短板。

△ 那一晚在business school uris hall
想了下,其实我不自信的最大来源是完美主义。

我总是习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希望自己十项全能。

比如说,我做了A实习,但看到同伴有B实习,我表示那我也需要有。

我擅长理解与分析,却常常对同伴的量化能力艳羡不已。

可当我给自己搭建了一个没有漏洞的平均值profile之后,我反而不会介绍自己——我看上去只是池子里的一个样本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一年里,我不断被迫直面自身的弱点,反而实现了思维的转变:
从一个follower成长为creator,从一个
努力模仿他人简历的选手,成长为关注自己的
优势和热情的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peer pressure也不再那么让人焦虑:
每一位SIPA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路径和节奏。

我想进入到dream firm,这个目标不会改变,但我并不需要一毕业就够到它,可以等两三年呀。

实现梦想的道路是漫长的,不一定就是22,23岁。

只要我一直在探索business and strategy的道路上前进,我就是快乐的。

二十出头的年纪,在平台最广阔地方一点点的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找到自己便是最大的意义;
而当你专注于内心声音,就可以比以前要走得更快更开心。

△ 平安夜前一天,卡内基新年音乐会。

05
崩溃、重启,崩溃、重启:
摸到生活的平衡之道
在哥大,在SIPA,焦虑是一件特别普遍的事——无论你多么的优秀,你都想要在这片新天地再拓展一步,在这个新的求学阶段实现一个更成熟完整的自己。

所以,不断崩溃是生活的常态,重要的是及时重启。

刚刚开始的时候,哪怕到现在的偶尔,我都会滑入极度焦虑的状态。

上个学期的我简直是灰色的: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标准化”,我一狠心做了两家的PTA,要知道我们可是作业都占满周末的IFEP(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学生。

描述起来,这仿佛已是上世纪发生的事:对自己做的工作没有成就感,一整夜的无法入眠,绝望的给朋友发信息“我需要医生。


没有生活,睡眠缺失,身心一度到崩溃的边缘。

那段日子,撑下去除了感谢自己,更要感谢远方和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和家人:第一学期的时候,几乎每个好朋友都收到过我求助的信息。

这里也想告诉同样处在崩溃边缘的朋友:
不要怕丢脸,告诉身边的人你在渡过难关,需要力量,他们会给你超乎想象的支持。

而我不是一个人。

好朋友Rya也是焦虑体质,我们互相见证过对方最无力的时刻,这学期一边上课一边实习的她,与上学期的我状态如出一辙。

而正是这样的一边崩溃、一边重启的日常,让我们渐渐摸索出生活的平衡之道——一定要尽量出去玩,一定要安排运动,及时调整。

上周末考完宏观的我们就去Chelsea一口气逛了十几个小型gallery,还去ford foundation看了长在室内的森林,在一路疯狂拍照之后,我们安静下来听叶子呼吸的声音,全世界都放松了。

△ 春天去跑步,路上抓拍的河滨公园
06
纽约纽约,生生不息!
而说到崩溃重启,不得不感谢纽约。

纽约是什么呢,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是生命力。

这座城市一直赋予我许多隐性的力量,想象烦恼随着Hudson river的水漂流而去,迭代更新。

二月底意外收到dream firm的面试邀请,飞回去面试,第二个case的时候挂掉,准备的技巧还不知道怎么发挥,就被压力面击溃。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顶级咨询公司,追求已久的目标失败的时候非常难过。

如果这还不算惨,我还需要周三飞回纽约,收拾心情参加周四周五的宏观经济学期中考。

但是当降落JFK机场的时候,心里有种莫名的平静:
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拼,他
们让这座城市有了不眠的生命力,而这一刻,
这样的生命力抚慰了我,给我能量。

现在最爱纽约的地方,琳琅满目的健身房。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减压方式。

阴天和下雨天,我喜欢去上西区的小型健身房,打开力量击退阴郁。

在压力上升的黄昏,我会去做一次flow yoga,这种注重力量串联的运动,也能让人快速专注在当下。

春天的好天气里,一定不能辜负的是公园的跑步。

沿着central park跑步,到永远人满为患的blue stone lane的时候停下买杯咖啡,看一眼洁白如贝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往回走的时候,还可以在有机超市带束花。

大自然是最好的治愈。

是的,在纽约你从来不会无所事事,哪怕是一个寻常的周中夜晚,除去学习和工作,选一场喜欢的剧当做小礼物送给自己,大脑都会收获新鲜的活力与灵感。

于是第二天,你又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里。

半夜写完约稿很兴奋,
在google里玩起了特效的Renée
已经敲开了第四颗复活节彩蛋
2 am, April 21, 2019
编者按:
看了Renée分享,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很喜欢她这句话:
“当你专注于内心声音,就可以比以前要走得更快更开心。


印象里Renée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愿景的姑娘。

大学的时候她描述工作理想时说:“能在国际化组织里,和心态开放的人一起从事能够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工作。


而她又是会为了理想全力以赴的人:大二听说哥大SIPA以后很心动,大三就奔过来访校,大四还给自己找了华盛顿亚开行的实习,去实践里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国际组织的工作。

但是,去名校读书,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那些大学时代努力所取得的,可能看作“成就”的经历,在这里可能是很平常的“起点”。

所以提醒还没出国的同学认真做好“自我认识”(Self Assessment)和发展规划(Career Path),这样,未来你们也更能比较好的handle压力,在最优秀的人群里保持自信,在漫长的努力中不迷失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