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标:
1、细读文本,品味意象背后的情感
2、整体感知,把握李词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解读文句,分析意象
2、解读词中的人物形象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李清照词中意象的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导入:
一:之前我们学习过思妇闺情诗这个专题了,古人很聪明地把相思之情化成景物,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些寄托了
情思的景物被我们称为意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样运用意象
使相思之情具体化,从而与众不同的。
二:之前我们学习过思妇闺情诗这个专题了,这些诗大都是男性所写。
这些男性词人
对女性外貌和心理的描写,无论是浓抹重彩或轻描淡写,都只停留在肤浅的表层。
他们只是
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作一般的臆测而已,男子作闺音,不免产生终限一层之感。
读唐宋词,
我们会明显地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虽然歌者、舞者与歌词中的人物都以女性为主,而歌词
的作者偏偏儿乎都是男性。
今天我们来看一首女词人写的词,《一剪梅》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与太学生
赵明诚
结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她婚后一二年,赵明诚远游之后,一种说法是去太学读书,易安的忆别之作。
这首忆别之词的词牌名叫做“一剪梅”源于
词体介绍: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
“一剪梅”
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
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
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
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一般以书写
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
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后世众多的
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一剪梅》,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三个问题,字音,节奏,情感(板书)
大家觉得他(录音)读的怎么样啊?我觉得咱们班同学会比他读的还要好,有没有人
毛遂自荐?(点)
咱们班同学读的比人家这录音还要好,但是(。
)还需要注意。
有没有哪些
是大家不理解的?-PPT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留恋处,兰舟催发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
后来便称夫妻间
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
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
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
排成一行往回飞。
月
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落花无可奈何花落
去流水流水落花春去也
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大家再读读这首词,看看里面写了哪些意象?找一找......找到了吗?大家一起来说有哪些意象..........PPT
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大家已经共同探讨了意象所指之意,那李清照是怎样运用这些意象表达她情
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中继续品读。
首先看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
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答:视觉,嗅觉,触觉
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
它不仅
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
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
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
都融化在一起了。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
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
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划船方便,也为了避免损坏高贵华丽又轻透的罗裳,
于是,先解罗裳再上兰舟也就顺理成章了。
独上兰舟,这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
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这与李白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一样的,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
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
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是一个倒装句,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
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丈夫行踪,于是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
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无言独上西楼”,然而“独自莫凭栏”,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
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
作者心中的“闲愁”。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李
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
“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
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
知这种相思
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西厢记》中莺莺的唱段:“我
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相思,”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
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
笔端。
诉说此情已由
思而化为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句与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至成
为抒写思念之情的千古绝唱。
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
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这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才――却――”表现运动之速,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作者的感情在短暂中的起伏变化,给人以遐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是写相思,抒闺情,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它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
象呢?
李清照这类爱情词的女主人公形象,不是“花间体”中的歌妓,而是具有强烈个性的她
自己。
因而她所描写的伉俪之情,与以往的温柳词不同,既不是轻飘软绵的卿卿我我,也不
是言不由衷的故作伤感,.而是一种有着共同志趣的同志之为与入骨的相思之情。
缠绵但健康,大胆而不粗俗。
这首词表达了别离的痛苦,独居的无聊,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塑造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少妇形象。
合作与探究
大家都对李清照很了解了,之前有学过《如梦令》和《声声慢》,比较《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PPT
开心,无忧无虑―――忧伤,无聊,思亲――――痛苦,悲愤,无奈,
小结: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
正是通过不同的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意境,从而传递出作者的爱恨怨嗔。
我们这个单元的标题是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
其实,任何一部抒情的作品,真正触动灵魂,撼动人心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是那份真情,是力透纸背的脉动,是站在文字背后的那个人。
请同学们带着青春的感动再用心把《一剪梅》读一读,感受李清照的那颗心。
作业:谈谈你对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200字左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