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与管理
人民论坛・PEOPLE'S TRIBUNE
民办高校发展概述
我国民办高校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以产养学—注入式发展;国有民办—改制运作;一校两制—附属再生四种模式,即目前广为人知的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依附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校或企业并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学院、不完全具有国家规定的“七独立”的二级学院、部分高校自主申办的二级学院即所谓“校中校”。部分民办高校由国内外资金雄厚的公司、企业集团或海内外华人凭借其充足的资金进行规模化投资办学,以产养学,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形成高投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办学特点;部分民营高校由国家、地方政府或行业部门主办并承担教育经费,以一定的方式转给独立法人承办改制运作,按民办管理机制,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主办学;近年来以公办院校为母体,按民办机制运行附属再生的二级学院及独立学院日益凸显;多数传统意义上的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费,以学养学—滚动发展,走低成本扩张的发展道路。民办高校近年来蓬勃发展,已逐步形成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各界参与,学校面向社会、适应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弹性开放管理体制,以及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适的运行机制。
民办高校具有自筹经费、自主办学、受市场调节明显的特性,独立办学、自主性强为其主要特点。目前管理体制多样化,主要有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主办单位或教育集团统筹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形式,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内部管理体制的选择、教工聘任,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校产管理和使用、重大事项议事和校内监督等权利均可自主选择,这注定了民营高校在坚持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基本方向的同时,必须坚持市场管理的理念,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注重经营管理,讲求管理效率与办学效益。
民办高校运行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的管理基本是按照知名公办高校或借鉴海外高校的设立模式,采取大学(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校长或由举办人担任,或聘请具有丰富高校管理经验者负责,只有资格限制,没有任期限制,年龄不超过70岁即可连续任职,这样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准确把握学校特色及在社会和行业中的位置及竞争实力,让学校的运作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民办高校领导者除具备一般意义的领导能力、业务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战略思考与规划、资源整合与运作、动态管理与组织等能力,做好行政、教学、后勤、领导班子、教职工队伍以及学生等方面的管理,针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做到组织最优化、效能最大化。
民办高校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行事权力集中、资源约束、知行统一,可依办学现状及事业发展需要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经营性强,讲求工作效率及效益,各部门岗位责任制清晰,职责明确,无固定的人员编制,学校与教职员工责权利关系明了、简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办较多的事情,有效地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民营高校在竞争机制的刺激下可激发出较强的生机与活力,但办学历史短、起点较低、基础不牢、投入相对不足、师资队伍不强等先天不足注定了多数民办高校存在诸多薄弱之处,与公立高校师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等综合实力比较相对滞后,在学术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弱势更加明显。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多为兼职教师及退休教师,师资老化、水平参差不齐、队伍稳定性差,教学质量难保证,教师管理有一定困难,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的发展。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部分学校注重追求利润,忽视教学质量管理,漠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中培养计划不能真正实施,缺乏全面衡量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及时合理的反馈渠道、公平及人性化的调节机制,教学管理效率低、矛盾多、
【摘要】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各类社会组织、个人运用非财政性自筹资金创办,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独立创办型、股份制合办型以及与政府部门公办学校联办型。从实践来看,民办高校是对传统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增加了学生的教育与培训机会,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客观需求。【关键词】
高等教育 民办高校 运行机制 管理体制民办高校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探讨
徐金安
65
2013/02/中 总第394期
流程不规范、职责不明确、机构不合理、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亟待解决。少数民办高校举办者教育思想落后,短期回报欲望强烈,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社会承受力,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走“泡沫教育”或“商业炒作”的路子,这是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民办高校的定位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但受社会长期形成的用人标准的影响,使得民办高校不得不注重以考试为中心的学历文凭考试,以能力为主的办学目标与以追求学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成为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面临的困境。“宽进严出”为民办高校办学方法,生源较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素质偏低,管理难度较大,多采取“大学的教学,中学的管理”,针对性教育不够,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亟待改进;受经费、实习场所等限制,民办高校目前专业多集中于经济、管理等社科类及不需要过多实习实践场地的热门专业,理、工科专业相对较少。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民办高校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规模较小、依靠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处境较为困难。部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不严格,缺乏有效监督,实行校长“一支笔”制度,存在“家天下”现象;财务管理人员政策性、原则性差,举办者随意支取资金用于个人消费,或采取坐收坐支、不入账、不开正式发票等方式变化资金的收支办法,以获得更大收益,或直接将学校滚动发展的资金和资产记入个人名下,使得学校没有规范的管理和明确的长期发展目标,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鱼龙混杂是目前民营高校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
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各民营高校起点、模式、实力、发展思路等存在诸多不同。部分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受投资形式、历史传统和认识水平影响,法人治理结构尚未明确,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校长为中心的教学行政制度及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各层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有待进一步明晰。部分学校实施家族化管理,存在校长权力过于集中,重大决策失控;或部分校务委员会参与面小、活动少、功能单一,难以发挥管理作用;校内机构设置不规范,职、责、权分配不尽合理,内部运作缺乏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约束,缺乏监督,权力失衡。
从大到强的发展思路,是民办高校办学理念的重大变革和飞跃。高校除具有社会组织的行政权力外,还有特有的学术权力,学术权力可增强行政权力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行政权力可弥补学术权力的松散性和自由性。在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中,既有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也有责任的分配再分配,以及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权、责、利三位一体。改革完善民办高校内
部管理体制为当务之急,理顺董事会(理事会)与校长的关系为其关键,工作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理念,构建“竞争、公平、效益”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发扬自身优势、找准角色和位置,以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推进学校发展。教学为其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乎民办高校的前途和命运。以人为本,培养有职业道德、创新意识有特定技能的人才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教学管理为学校内部管理之核心,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是民办高等学校生存的前提,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注重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制定稳定兼职教师队伍的政策,采用柔性管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产、学、研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基础、加强应用、提高素质、注重能力”,不仅注重学生适应就业的需要,加强技能培养与训练,也关注学生人文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其长远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应明了自身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优势和不足;从自身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按“小机构、大网络、高效率”原则设置机构,资金管理和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和强化内部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设立必要的财务监理人员以及亲属回避制度;以保障就业、利于就业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统筹协调与管理学校的招生就业;建设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学生组织的建设以及学生行为教育和日常规范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管理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与和谐发展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制度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民办(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048)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