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半截蜡烛》主要内容。
【略】
2. 利用情节动态图,理解“一波三折”构思情节方法的特点和作
用。
【重点】
3. 合作探究,尝试口头运用“一波三折”方法。
【次重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0分】
(一)感知主要内容
1、导入。
出示图片,师:有印象吗?这是刚举行过的看图想象作文大赛题目。
大家感觉自己写得怎么样?
总结:每个同学都能想象出一个故事,但情节大多平铺直叙,不吸引人。
用个顺口溜来说,就是“骑车很开心,不小心撞倒人,赶紧来道歉,对方说没关系,老人夸我有礼貌,我谢老人很宽容”,这样有趣吗,吸引人吗?那么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呢?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有所启发。
2、阅读《半截蜡烛》,初步感知
师:老师带给大家一篇小说,齐读题目。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章,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简要概括。
指名交流。
学生边说,老师边上板贴:原来保护蜡烛,其实是保护——情报。
夫人的办法是?结果?杰克的办法是?结果?杰奎琳的办法是?结果?
师小结:【从简洁、完整、通顺等角度评价。
】
(二)把握人物特点
1.师:了解了小说内容,其中人物你最佩服哪一个,为什么?有佩服其他人物的吗?杰克呢,伯诺德夫人呢?
老师引导、补充、评价。
【人物的爱国、机智、勇敢、镇定……】边上人物特点板贴。
【引导关注A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B侧面描写:二战背景、环境(蜡烛)、德国军官】可略
2.小结:同学们通过阅读,能初步了解了内容,把握了人物的特点。
很棒!
二、聚焦情节,领悟写法(一波三折)【20分左右】
(一)聚焦文章情节,提炼写作方法
1.师: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和血肉,小说正是通过情节塑造了如此个性鲜明的人物。
那这精彩的情节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大家想不想一探究竟?那我们今天就来一探构思情节引人入胜的奥秘。
关于梳理情节变化,我们都学过什么方法?生说。
师:对,“情节动态图”是我们已知的方法,请大家带着任务,小组合作【出示要求,指名读。
】开始吧。
【找一组上黑板】学生合作学习。
师巡视、观察、指导。
2.全班交流,提炼“一波三折”的情节特点及其作用【关注,作者是怎样写出一波三折的呢?】
师:请这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合作学习成果。
学生交流。
老师引
导,学生补充。
师:通过梳理,大家思考,围绕“怎样保住情报”这一线索:作者是怎么展开情节的?指名交流。
师:是啊,同一件事,三次尝试!读着读着“心提起来,又放下;再提起来,再放下;”可谓是“一波三折”啊!(板书:一波三折)(二)感悟情节作用,深悟人物特点
1.师:再来看这一波三折的情节,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件】
A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人物特点)
B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
2.师:大家分析得不错。
可是问题又来了:这伯诺德一家三口的三次尝试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生交流。
预设A:能,都是尝试,最后一个成功就好
预设B:不能。
妈妈做榜样,带动哥哥尝试,最后妹妹坚持。
预设C:不能。
情势一次比一次危急,但是哥哥和妹妹在妈妈失败后,还敢于尝试,不但机智,更凸显勇气。
3.我们再来看通过情节动态图,答案就在其中。
(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原图上板书改动)
【首先看这两次失败,情形一样吗?第二次比第一次更严峻,更危急;再来看三次尝试,除了角色和方法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情势越来越紧迫,方法不能重复,蜡烛越来越短,年龄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三次尝试越来越困难——可是同时不也表现出人物特
点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勇敢、越来越镇定、越来越有智慧!——这样更能突出一家三口的特点】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再来看情节动态图,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开口放大状】,你又有什么发现?可见,一波三折还有这样的作用——【课件】
预设: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情节推进,更加跌宕起伏,表现效果逐渐放大:情节更吸引人了,人物特点更突出了,也更容易打动读者了!
三、读写拓展,尝试运用【10分左右】
师:怎么样,一波三折构思情节的方法好不好?理解了吗?理解与否咱要试试看。
(一)阅读用法
师:拓展阅读《三打白骨精》,结合情节具体分析“一波三折”写法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A:也是一波三折,妖精三变,悟空三打,唐僧三责。
预设B:情节在一波三折中推进,人物在一波三折中鲜活。
预设C:三变、三打、三责都是有变化规律的(三变先少后老有借口,三打逐渐有计策,三责逐渐变重)
【分析、交流情节一波三折的作用,从不同方面说到。
老师要引导、补充:如“是简单重复吗?”】
(二)尝试应用
(结合看图想象的考试作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图想象作文题,你能构思出生动曲折的情节了吗?(一波三折)
小组再次合作,试着用一波三折的手法,展开想象,口头交流,构思情节。
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点评。
师总结:方法的学习不容易,需要一双慧眼;方法的运用更加不易,需要一颗慧心。
今天我们学到的一波三折构思情节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练笔中多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
请看作业。
四、设计作业,自主运用
1.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读《三顾茅庐》或《草船借箭》,说说和今天的两篇文章相比,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异同。
2.妙笔生花。
(出示图画)用一波三折的情节构思方法,修改或重写看图作文,写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
板书:
半截蜡烛
保护情报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重新点燃一把夺回获得成功
一波三折
爱国勇敢机智镇定……
《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叙事性文章,大体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知道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来塑造人物,所以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除此之外,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说也很适合学生来感受作者构思富有变化的情节,从中发现一波三折的表现手法。
《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效果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效果,这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半截蜡烛》主要内容。
根据已知学习未知,通过主要人物的捕捉,以及人物围绕共同目标的不同行为的提炼,学生比较顺利地运用要素法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概括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感受人物特点,体会文章情感做了铺垫。
2. 利用情节动态图,理解“一波三折”构思情节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情节动态图的引入,不但使文章主要内容的提炼,以及学生的展示变得更加直观,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也跃然而出,突破了重难点,为更好理解一波三折的规律和作用打下了基础。
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虽然参差不齐,但这正是说明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发展着。
这是课堂最有价值的部分。
3. 合作探究,尝试口头运用“一波三折”方法。
在学习突破理解上的重难点之后,通过引入其他学习材料,深入认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训练。
这个环节的时间有些短,如果能够充分让学生去互动去碰撞,会出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课较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收获了新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实现了教学效果。
《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一课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
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
《半截蜡烛》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
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本课教学,不仅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微型小说如何在有限篇幅展开曲折情节,抓住情节上“一波三折”的特点进行阅读方法提炼和思维发展训练,是和同类型小说作品群文阅读的很好的切入点和素材,而这,也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课例特点。
《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评测练习
针对本课学习,有针对性设计了课堂学习学案,主要包括以下评测练习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环节,通过设计板贴,降低了学生表达上的难度,调整板贴位置的设计,既使故事发展脉络更加清晰,而且也为下面的环节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设计了任务单,引入了情节动态图,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小组合作,突破了把握一波三折这一情节构思特点的重点。
第三部分,是引入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进一步落实了一波三折构思小说情节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口语运用练习,结合之前学习过程中学生曾经遇到的看图想象作文,尝试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去构思故事情节。
这些练习,都紧扣教学目标,并且存在内在联系,共同服务于学生课堂学习实践,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处理在备课时就有意从机械处理叙事文中跳脱出来,舍弃了抓词句解读人物特点,琢磨人物情感,而将整篇文章作为学生了解小说的教学素材,同时结合同特质的小说如《三打白骨精》等文章进行了拓展延伸,隐含着群文阅读的铺垫,这个角度值得尝试。
课例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利用,另辟蹊径,对于学生开拓思维,深入认识很有帮助。
较好落实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参与度高,不断在思考中深入认识,特别是对于小说情节的精心铺排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印象应当很深刻。
这堂课也有一些地方可以更好。
比如说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可以更加充分,如果不囿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完全可以让学生多做讨论,拉长发现一波三折的特点,以及情节变化富有跳跃性和张力的特点,这样的讨论的确是需要时间去滋润和深化的。
另外,这堂课的拓
展延伸,如果可以,可以做成群文阅读的架构,引入更多篇同质的小说,分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品读,在其中也许能发现更多作者在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基础上,还结合了哪些巧妙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不但是有趣的,有挑战性的,而是是真正有效的。
一种教学设计,很难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和目标落实上注意分层,这也是我以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
本文对文章内容选择了略读处理,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要涉及,但是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一波三折品小说——半截蜡烛》一课对课标的
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故事,把握文章大意,并通过简要分析词句,把握人物特点,这是根据已知或已有能力,尊重学生实际情况;其次,在教材处理上,也有取舍,突出了理解情节铺排方式,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对了解小说结构的内在逻辑很有帮助。